苦石蓮

藥材名稱:鞭打繡球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紅頂珠(《貴州草藥》),地草果、紅豆草、頭頂顆珠(《雲南中草藥》),連錢草(《西藏常用中草藥》),地紅參,小銅錘(《雲南中草藥選》),區茹程丹(藏名),小紅豆(雲南)。

基源:為玄蔘科鞭打繡球屬植物鞭打繡球的全草或根。

原植物:鞭打繡球Hemiphragma heterophyllum Wall.,又名羊膜草(《中國植物誌》)。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蔓草類載:“鞭打繡球,生大理府。細葉,莖如水藻,近根處有葉大如指,梢端開淡紫色花,尖圓如小球。”所述形態,並觀其圖,應為本品。據《新華本草綱要》考證認為“尖圓如小球”的應是乾季發生的異形葉。

形態:多年生匍匐草本,全體被短柔毛。莖纖細,多分枝,節上生根,莖皮薄,老後易於破損剝落。葉2型,主莖上的葉對生,葉柄短,長2~5mm,葉片圓形、心形至腎形,長8~20mm,頂端鈍或漸尖,基部截形,微心形或寬楔形,邊緣具鋸齒5~9對,葉脈不明顯;分枝上的葉簇生,稠密,針形,長3~5mm,有時枝頂端的葉稍擴大為條狀披針形。花單生葉腋,近於無梗;花萼裂片5,近於等長,三角狀狹披針形,長3~5mm;花冠白色至玫瑰色,輻射對稱,長約6mm,花冠裂片5,圓形至長圓形,大而開展,有時上有透明小點;雄蕊4,內藏;花柱長約1mm,柱頭小,不增大,鑽狀或2叉裂。果實卵球形,白色,長5~6(~10)mm,近於肉質,有光澤。種子卵形,長不及1mm,淺棕黃色,光滑。花期4~6月,果期6~8月。(圖見《中國植物誌》.第67卷.第2分冊.223頁.圖6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3000~4000m的高山草地或石縫中。分佈於中國陝西、甘肅、臺灣、湖北、四川、貴州、雲南、西藏。尼泊爾、印度、菲律賓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全草或根,除去雜質,晒乾或鮮用。

藥性

性味微甘,溫。 ①《植物名實圖考》:“性溫,味微甘。” ②《貴州草藥》:“性平,味微甘。” ③《西藏常用中草藥》:“性溫,味淡。” ④《新華本草綱要》:“味淡,性平。”

功效:益氣止痛,去瘀止血,活血調經,舒經活絡,祛風除溼。

主治:咳嗽吐血,神經衰弱,風溼腰痛,經閉腹痛,瘰癧,瘡腫溼毒,跌打損傷,破傷風。” ①《植物名實圖考》:“治一切齒痛,煎湯含口,吐之。” ②《雲南中草藥》:“治風溼,跌打損傷,閉經,淋巴結結核,砂淋,瘡瘍,黃水瘡,口腔炎。” ③《西藏常用中草藥》:“治月經不調,風溼腰痛,神經衰弱,破傷風。” ④《新華本草綱要》:“用於閉經,月經不調,肺結核,扁桃體炎,跌打損傷,風溼腰痛;外用於溼疹,瘡瘍,口腔炎,牙痛。”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外用:煎湯含漱或搗敷。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雲南中草藥選》:“治風溼腰痛,破傷風:鞭打繡球15~30g,泡酒服。” ②《雲南中草藥選》:“治經閉,月經不調:鞭打繡球9g,加少量白酒為引水煎服。” ③《貴州草藥》:“治咳血:紅頂珠30g,水煎服。” ④《貴州草藥》:“治小腹隱痛:紅頂珠9g,水煎服。” ⑤《雲南中草藥》:“治風溼,跌打損傷,淋巴結核,砂淋,瘡瘍:鞭打繡球9~30g,水煎服。(治瘡瘍亦可用鮮品搗爛敷患處)” ⑥《雲南中草藥》:“治口腔炎:鞭打繡球根適量加紅糖搗爛,含口內15分鐘。”

食療:《雲南中草藥選》:“治神經衰弱:鞭打繡球15~30g研末,蒸雞蛋食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