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三轉

藥材名稱:盤龍參

名稱出處:《植物名實圖考》

概況

異名:鷊(《詩經》),綬草(《毛詩傳》),豬鞭草(《分類草藥性》),龍纏柱(《福建民間草藥》),扭蘭(《南寧市藥物志》),盤龍花(《江西草藥》),九龍蛇(《貴州草藥》)。

基源:為蘭科綬草屬植物綬草的根或全草。綬草屬約50種;中國產2種,僅本種藥用。

原植物:綬草Spiranthes lancea(Thunb.)Backer Bakh.f.et V.Steenis[S.sinensis(Pers.)Ames;S.australis(R.Brown.)Lindl.],又名盤龍參(《中藥大辭典》)。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載:“盤龍參,袁州、衡州山坡皆有之。長葉如初生萱草而脆肥,春時抽葶,發苞如辮繩斜糾,開小粉紅花,大如小豆瓣,有細齒上翹,中吐白蕊,根有粘汁,其根似天門冬而微細,色黃。”

形態:陸生蘭。高15~50cm。莖直立,基部簇生數條粗厚,肉質的根,近基部生2~4枚葉。葉條狀倒披針形或條形,長10~20cm,具多數密生的小花,似穗狀;花白色或淡紅色,呈螺旋狀排列;花苞片卵形,長漸尖;中萼片條形,鈍,長5mm,寬1.3mm;側萼片等長但較狹;花瓣和中萼片等長但較薄,頂端極鈍;脣瓣近矩圓形,長4~5mm,寬2.5mm,頂端極鈍,伸展,基部至中部邊緣全緣,中部之上具強烈的皺波狀的齧齒,在中部以上的表面皺波狀,基部稍凹陷,呈淺囊狀,囊內具2枚突起。蒴果橢圓形,有細毛。花期夏季,果期秋季。(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5冊.657頁.圖8144)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林下、田畔或草地。廣佈於中國大部分地區。朝鮮、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夏、秋季採收,除去地上部分及鬚根,晒乾或鮮用。

藥性

性味:①《全國中草藥彙編》:“甘、淡,平。” ②《福建民間草藥》:“苦,平。” ③《江西草藥》:“甘、辛,涼。” ④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甘、淡,平。”

功效:滋陰益氣,涼血解毒,潤肺止咳。

主治:①《全國中草藥彙編》:“病後體虛,神經衰弱,肺結核咯血,咽喉腫痛,小兒夏季熱,糖尿病,白帶,毒蛇咬傷。” ②《分類草藥性》:“蛇傷,腳氣。” ③《天寶本草》:“添精壯陽。治頭暈,腰疼痠軟。” ④《陸川本草》:“解毒。治爛瘡。” ⑤《南寧市藥物志》:“清熱,潤肺。治熱咳。” ⑥《湖南藥物志》:“止虛熱口渴,肺勞咳血。”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品,15~30g。外用:搗敷。

使用注意:《四川中藥志》:“有溼熱瘀滯者忌服。”

臨床應用

方選和驗方: ①《福建民間草藥》:“治糖尿病:盤龍參根、銀杏各30g,豬胰1只,加水煎服。” ②《福建民間草藥》:“治淋濁帶下:盤龍參根30g,豬小肚1~2個,水煎,加少許食鹽,分早晚2次服用。” ③《貴陽民間草藥》:“治病後虛弱:盤龍參30g,紅豆根15g,蒸豬肉250g或子雞1只內服,每3日服1劑,連服3劑。” ④《四川中藥志》:“治老人大便墜脹帶血:盤龍參9~15g,鮮鯽魚60g,煮熟,加白糖適量服。” ⑤《湖南藥物志》:“治心胃痛:盤龍參6g,雄黃9g,大蒜頭2枚,共搗爛,開水衝眼。”

單方應用:①《江西民間草藥》:“治癰腫:盤龍參洗淨置瓶中,加入適量麻油封浸待用。用時取根搗爛,敷患處,日1換。” ②《江西民間草藥》:“治毒蛇咬傷:盤龍參搗爛,加酒糟拌勻敷於傷處,或加雄黃末少許亦可。” ③《江西草藥》:“治帶狀皰疹:盤龍參根適量,研末,麻油調搽。” ④《陝西中草藥》:“治湯火傷:盤龍參30g,加蚯蚓5條、白糖少許搗敷。” ⑤《湖南藥物志》:“治虛熱咳嗽:盤龍參9~15g,水煎服。”

參考文章

盤龍參的栽培技術觀賞園藝盤龍參的介紹觀賞園藝盤龍參的病害防治觀賞園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