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名稱:白果

名稱出處:《日用本草》

概況

異名:銀杏(《日用本草》),鴨腳子(《綱目》),公孫樹(《汝南圃史》)、

基源:為銀杏科銀杏屬植物銀杏的種子。銀杏為中國特產的單科單屬單種植物,是中生代孑遺的珍貴樹種。

原植物:銀杏Ginkgo biloba L.

歷史:本品始載於元代《日用本草》。《綱目》載:“銀杏,生江南,樹高二三丈,葉薄,縱理,儼如鴨掌形,有刻缺,面綠背淡,二月開花成簇,青白色,…一枝結子百十,經霜乃熟爛,去肉取核為果。”所述及附圖均指本種。

形態:落葉喬木,高可達40m。枝有長枝與短枝。葉在長枝上螺旋狀散生,在短枝上簇生;葉片扇形,有長柄,淡綠色,無毛,柄長3~10cm,有多數2叉狀並列的細脈;上緣寬5~8cm,中央呈2淺裂或深裂,有時為淺波狀。花單性,雌雄異株,稀同株。球花生於短枝頂端的鱗片狀葉的腋內:雄球花成葇荑花序狀,下垂,雄蕊多數,排列疏鬆,各有2花葯;雌球花有花梗,梗端常分2叉(稀不分叉或3~5叉),每叉頂生一盤狀珠座,每珠座生1胚珠,僅一個發育成種子。種子核果狀,橢圓形至近球形,長2.5~3.5cm,徑約2cm;外種皮肉質,有白粉,熟時淡黃色或橙黃色;中種皮骨質,白色,具2~3稜;內種皮膜質,胚乳豐富。花期3~4月,種子9~10月成熟。(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286頁.圖57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500~1000m酸性黃壤,排水良好地帶的天然林中,為喜光樹種。中國北白瀋陽、南達廣州、東起華東、西南至貴州、雲南都有栽培。

生藥

栽培:宜溫暖向陽環境,適於深厚、肥沃、疏鬆而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栽種。用種子繁殖,於春季、秋季播種。播前先將種子用溼砂埋藏處理,播時取出,按行距33cm開溝條播,深約7cm,每隔10~13cm株距播種1粒,每畝用種子量20~25kg,播後覆土,保持土壤溼潤。幼苗出土後,結合鬆土除草,追施人畜糞水1次,保持田間清潔。培育2~3年即可移栽。亦可在早春,挖取母樹蔸旁萌生的櫱生苗分株繁殖。移栽均在3~4月進行,按行株距各5~7m穴栽,每穴栽1株,為加速植株生長,提早結果或調節雌、雄株比例,可採用嫁接法,其方法與一般果樹相同。移栽後,每年春季和秋末,均須用廄肥、人畜糞、堆肥等開溝環施,並行培土壅根。

採集:10~11月採收成熟種子,堆放地上或浸入水中,使肉質外種皮腐蝕,或搗去外種皮,洗淨,晒乾。藥材主產於廣西、四川、河南、山東、湖北、遼寧。

鑑別

性狀:除去外種皮的種子倒卵形至橢圓形,長1.5~2.5cm、寬1~2cm;表面乳白色至淡棕黃色,光滑,微有細皺紋,頂端漸尖,基部鈍,有1~2個圓點狀突起,邊緣有2或3條稜線;中種皮骨質,內種皮膜質,種仁寬卵形或橢圓形,一端淡棕色另端金黃色,橫斷面外層黃色,內層淡黃色或淡綠色,粉性,中間有空隙。氣微,味甘、微苦。以外殼色白、種仁飽滿、斷面色淡黃者為佳。

顯微 中種皮為5~6層石細胞類圓形成或長圓形,壁厚;內種皮為1~2層薄壁細胞,有的壁上具孔紋或細網,內含棕紅色物質,胚乳細胞多角形,富含澱粉粒。粉末深綠色。主要特徵: ①中種皮石細胞,類圓形,長圓形,長70~100~260μm,寬27~50~70μm,壁厚,孔溝清晰。 ②內種皮薄壁細胞,類圓形,直徑70~90μm。細胞排列緊密,胞腔內充滿棕紅色物質,有時可見到壁上具有孔紋或細網紋並微木化的長形細胞或類圓形細胞,常數個相連,長160~240μm,寬33~100μm。 ③具緣紋孔管胞,長600~854μm,寬33~40μm,兩端斜尖。 ④胚乳細胞,直徑40~70μm,充滿澱粉粒。 ⑤澱粉粒為單粒,呈圓形,卵圓形、橢圓形或三角形,長徑6~16μm,臍點呈裂縫狀或飛鳥狀。(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圖187)

加工炮製:常用炮製品有白果仁和熟白果。 ①白果仁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及硬殼。 ②熟白果取淨白果,用文火加熱,炒至表面顯黃色,取出,放涼,去殼;或取白果仁蒸透取出乾燥。此外,尚有炒制,煨制,蜜制等炮製方法。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化學性質

種子含少量氰甙、赤黴素(Gibberellin)和動力精樣(Cytokinin-like)物質,內胚乳中還分離出兩種核糖核酸酶。一般組成為:蛋白質6.4%、脂肪2.4%、碳水化合物36%、Ca 10mg%、P 218mg%、Fe 1mg%、胡蘿蔔素320μg、核黃素50μg%,以及多種氨基酸。

外種皮含有毒成分白果酸(Ginkgolic actd)、氫化白果酸、氫化白果亞酸、白果酚(Bilobol)和白果醇(Ginnol)以及天門冬素、甲酸、丙酸、丁酸、辛酸、二十九烷醇-10等。

參考文獻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