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馬齒莧

藥材名稱:馬騮卵

名稱出處:《廣西藥用植物誌》

概況

異名:麻雀蛋(《四川中藥志》),鳳凰蛋(《福建中藥志》),蛇蛋參(《雲南中草藥》)。

基源:為腎蕨科腎蕨屬植物腎蕨的塊莖。

原植物:腎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Polypodium auriculatum L.;Nephrolepis cordifolia(L.)Presl]

歷史:《植物名實圖考》以蜈蚣草為名始載,雲:“生雲南山石間,赭根糾互,硬枝橫鋪,密葉如鋸,背有金星,其性應與石韋相類。”據考,與本種相似。

形態:附生或土生植物。根狀莖有直立的主軸及主軸向四面生長的長匍匐莖,並從匍匐莖的短枝上長出圓形塊莖,主軸和根狀莖上密生鑽狀披針形鱗片,匍匐莖、葉柄和葉軸疏生鑽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6~11cm,暗褐色,略有光澤,上面有稜溝,下面圓形;葉片狹披針形,長30~70cm,寬3~5cm,頂端短尖;羽片45~120對,互生,披針形,向基部的漸短,常變成卵狀三角形,頂端鈍圓,基部心臟形,常不對稱,近無柄,以關節著生於葉軸,葉緣有疏淺的鈍鋸齒;葉脈纖細,向上斜出,小脈頂端有一紡錘形水囊;葉草質,兩面光滑無鱗片。孢子囊群成一行生於主脈兩側小脈的頂端;囊群蓋腎形,棕褐色,邊緣淡棕色,無毛。(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1冊.44頁,圖291)

生境與分佈:生於海拔達300m的溪邊林下樹幹或石縫中。常栽培作觀賞。分佈於中國西南及浙江、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亞洲熱帶其它地區亦有。

生藥

採集:全年可採,摘取塊莖,除去泥沙,晒乾或鮮用。

貯藏:晒乾用者置陰涼乾燥處。

化學性質

本品的碳水化合物中主要含還原糖和戊聚糖[1]。另含β-谷甾醇、胡蘿蔔甙等[2]。

參考文獻

[1] CA 1924 18:2539 。


[2] J Indian Chem Soc 1988;65(12):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