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黎勒

藥材名稱:金挖耳

名稱出處:《分類草藥性》

概況

異名:樸地菊、勞傷草(《泉州本草》),翻天印、鐵骨消(《湖南藥物志》),挖耳草(《重慶草藥》),耳瓢草(《貴州草藥》),倒蓋菊、山煙筒頭(廣州空軍《中草藥手冊》)。

基源:為菊科天名精屬植物金挖耳的全草。

原植物:金挖耳Carpesium divaricatum Sieb.et Zucc.(Carpesium atkinsonianum Hemsl.)

歷史:金挖耳見《植物名實圖考》卷十五,溼草類:“高二尺餘,獨莖褐紫,參差生葉,葉如鳳仙花葉,面青背白,微齒,秋開黃花,如寒菊下垂,旁莖弱欹,故有是名。”按上描述及附圖,對照商品藥材原植物,與本品相符。

形態:多年生草本。莖較細弱,直立,高25~100cm,中部有分枝,被短柔毛。下部葉柄長2~2.5cm,無翅,葉片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7~ 15cm,寬3~5cm,基部圓形、截形或微心形,邊緣有不規則粗鋸齒,上部葉漸小,長圓狀卵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基部有不規則細鋸齒或全緣;全部葉兩面貼生短柔毛並有腺點。頭狀花序直徑6~8mm,下垂,單生於莖或枝頂,基部有2~4枚長圓狀披針形苞葉;總苞寬卵球形,總苞片4層,外層的寬卵形,中層和內層長圓形或線狀長圓形;全為管狀花,黃色,緣花雌性,中央花兩性。瘦果線形,頂端具喙和腺點。花期7~8月,果期9~11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4冊.484頁.圖6381)

生境與分佈:生於山坡灌叢或路旁。分佈於中國東北、華東、中南和西南地區。朝鮮和日本也有分佈。

生藥

採集:8~9月花期採收。藥材產於四川、福建、湖南等地。

鑑別:莖細而長,全體被有絲光毛,幼嫩處尤為濃密,灰綠色至暗棕色。葉多皺縮破碎,卵狀長圓形,灰綠色至棕綠色。莖基叢生細根,長約5~10cm,暗棕色。有時帶頭狀花序,呈桔黃色。有青草氣,味澀。

藥性

性味:苦、辛,寒。 ①《植物名實圖考》:“涼。”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苦、辛,寒。有小毒。” ③《重慶草藥》:“微苦、辛,平。”

功效:清熱利溼,解毒,止痛。

主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痛,腮腺炎,頸淋巴結結核,乳腺炎,帶狀皰疹,急性腸炎,痢疾,瘡癤癰腫,毒蛇咬傷。 ①廣州空軍《常用中草藥手冊》:“治感冒,腹痛,急性腸炎,淋巴結炎。” ②《泉州本草》:“主喉科諸證,頭風目疾,風火赤眼,勞傷目黃,諸蟲螫傷。” ③《重慶草藥》:“洗瘡,皰疹。”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9g;或搗汁。外用:煎水洗或鮮草搗爛敷患處。

臨床應用

單方應用:①《全國中草藥彙編》:“治感冒發熱,咽喉腫痛,牙痛,急性腸炎,痢疾,尿路感染,淋巴結結核:金挖耳6~15g,水煎服。” ②《全國中草藥彙編》:“治瘡癤腫毒,乳腺炎,腮腺炎,帶狀皰疹,毒蛇咬傷:金挖耳鮮品搗爛外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