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油

藥材名稱:苤藍

名稱出處:《滇南本草》

概況

異名:茄連、撇藍(《綱目拾遺》)。

基源:為十字花科蕓薹屬植物擘藍的球莖。

原植物:擘藍Brassica caulorapa Pasq.(B.oleracea L.var.gongvlodes L.;B.oleracea L.vat.caulorapa DC,,又名甘藍(《群芳譜》),玉蔓菁(《山西通志》),球莖甘藍(《內蒙古植物誌》),芥藍頭(廣東)。

歷史:本種始載於《群芳譜》,後《植物名實圖考》亦收載,但均以甘藍為其正名,經考其記載及附圖實為本種。

形態:二年生草本,植株光滑無毛,具白粉。第一年生莖短縮,近地面部分逐漸膨大成球狀體或扁球體,直徑6~15cm,表面淡綠色,光滑無毛,常被白粉或帶紫色,內面肉質,乳白色,微有辛辣味。葉集生於球莖的頂部,具長柄;葉片卵圓形至長圓形,長8~25cm,葉基部兩側有1~2裂片,邊緣具不規則牙齒;第二年生莖伸長,高25~80cm。基生葉長橢圓形或披針形,長8~10cm,寬2~4cm,無柄,不抱莖;基部漸狹呈翅狀,葉緣具疏齒或凹波狀疏齒。總狀花序頂生,開花後花序軸漸延伸;花大,疏鬆排列;萼片4,直立,寬披針形,乳黃色,光滑無毛,外側2枚較大,基部略呈囊狀,內側2枚較小,邊緣均內凹;花瓣乳黃色,長倒卵形,長1.8~2cm,基部具爪,瓣片頂端鈍圓,全緣;雄蕊6,外側2枚稍短,花絲線形,花葯戟形;具蜜腺;雌蕊1,子房圓柱形,長約1.5cm,花柱不顯,柱頭頭狀。長角果長圓柱形,頂端具短喙;果梗斜向著生。種子球形,直徑1~2mm。花期4~5月,果期3~6月。(圖見《中國藥用植物誌》.第9冊.15頁.405圖)

生境與分佈:中國南北各地普遍栽培供蔬食。

生藥

採集:4~7月播種者.夏、秋季採收球狀莖;9月播種者,冬、春季採收。

化學性質

含蛋白質、脂肪、粗纖維、Ca、P、Fe[1].及胡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尼克酸、維生素C[2]。

參考文獻

[1] 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8:247。


[2] 中藥大辭典.上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