橉木

藥材名稱:葶藶子

名稱出處:《本經》

概況

異名:大適、大室(《本經》),

蒿、丁歷(《別錄》),北葶藶、苦葶藶(係指獨行菜,通稱),華東葶藶、甜葶藶、南葶藶(係指播娘蒿,通稱)。

基源:為十字花科獨行菜屬植物獨行菜及播娘蒿屬植物播娘蒿的乾燥成熟種子。

原植物: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又名腺獨行菜(《東北植物檢索表》),腺莖獨行菜(《秦嶺植物誌》),辣辣根(內蒙古、甘肅),辣麻麻(東北、內蒙古),辣蒿(山東)。播娘蒿Descurania sophia(L.)Webb.et Prantl(Sisymbrium sophia L.),又名眉毛蒿(江蘇),麥蒿、麥裡蒿(山東),米米蒿(山東、江蘇),婆婆蒿(山東、福建),野薺菜(內蒙古)。

歷史:葶藶《本經》始載,列入下品。《圖經本草》載:“葶藶生藁城平澤及田野,今京東、陝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勝。初春生苗葉,高六、七寸,葉似薺,根白,枝莖俱青,三月開花,微黃,結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長,黃色。”書中所附曹州(今山東荷澤縣)葶藶圖根據其葉形及果實考證應為獨行菜,這與中國北方習用的葶藶子原植物相符。該書又載:“另有一種狗芥草,葉近根下,作歧,生角細長,取時必須分別此二種”。這說明在宋代已有一種長角果型別的植物混作葶藶子使用。宋《本草衍義》中將葶藶分為苦、甜二種。再考《綱目》中所繪葶藶圖仍是與獨行菜相類似的短角果類植物,書中尚載:“或雲甜葶藶是菥蓂子”。查考《植物名實圖考》條下所述葶藶實際包括了十字花科多種植物,但其附圖卻為該科植物蔊菜。由上記載不難看出自古以來葶藶即存在一名多物的混亂現象。

根據現代資料考證,當今藥材葶藶的主流品種為獨行菜和播娘蒿2種。另地方習用品種尚有菥蓂Thlaspi arvense L.(銷雲南,又稱苦葶藶)和芝麻菜Eruca satiiva Mill.(銷四川西部地區,又稱金堂葶藶)。

形態:獨行菜為一或二年生草本,植株常呈鋪散狀,莖高5~30cm,多分枝,被淡黃色乳頭狀腺毛。基生葉窄匙形,一回羽狀淺裂或深裂,長3~5cm,寬1~1.5cm;葉柄長1~2cm;莖上部的葉互生,無柄,線形,狹匙形或狹長橢圓形,長2~3mm,寬2~3mm,全緣或上端具疏齒,疏生乳頭狀腺毛。總狀花序頂生,結果時伸長,花小,白色;萼片4,寬橢圓形或長卵形,邊緣白色膜質;花瓣不存或2~4,退化成狹線形或狹匙形,小於萼片;雄蕊通常2枚或為4,與萼片近等長。短角果近圓形,直徑約2mm,光滑,頂端凹缺,2室,每室有種子1粒。種子紅棕色,橢圓形而稍扁,長約1mm。花期4~5月,果期6~7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36頁.圖1801)

生境與分佈:生於田野、路旁或山坡地。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西南各省區。

播娘蒿為一至二年生草本,植株高20~70cm。幼時被灰黃色柔毛及分叉毛,老時毛漸少。莖單一,上部多分枝。葉互生,二~三回羽狀全裂或深裂,裂片為纖細線形,幼時兩面密生柔毛及分叉毛。總狀花序頂生,花小,多數,花黃色。長角果細圓柱形,成熟時稍呈念珠狀。種子每室1行,多數,細小,褐色,長約1mm,近橢圓形而略扁。花期4~6月,果期5~8月。(圖見《中國高等植物圖鑑》.第2冊.71頁.圖1871)生於山坡、田野、路旁。分佈於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西南各省區。

生藥

採集:7~8月果實成熟轉黃時,採收全株,晒乾、打下種子,簸去雜質、灰屑即得。北葶藶子(苦葶藶)為獨行菜或北美獨行菜的種子,主產於河北、遼寧、內蒙古;吉林、山西、甘肅、青海、黑龍江等地生產。 南葶藶子(甜葶藶子)為播娘蒿的種子,生產於江蘇、山東、安徽;甘肅、河南、山西、陝西、河北、浙江等地也產。

鑑別

性狀:北葶藶子扁卵形,長1~1.5mm,寬0.5~1mm;表面黃棕色,具多數細微顆粒狀突起,並可見二條縱列的淺槽,一端鈍圓,另端漸尖而微凹,種臍位於凹下處,但不明顯。無臭,味微辛辣,粘性較強。南葶藶子長圓形而扁,長0.8~1.2mm,寬約0.5mm;表面黃棕色,略有光澤,具細密網紋及2條縱列的淺槽,一端純圓,另端近截形或稍凹入,兩面常不等稱,種臍位於凹入處。氣微,味微辛。均以子粒充實、均勻,黃棕色,無雜質者為佳。

顯微 北葶藶子種子橫切面:最外為1層表皮細胞,其外壁向外特化為粘液層,由許多不規則的粘液細胞組成,厚度可達216μm,其基部殘留未粘液化的纖維條,呈乳頭狀突起;下方為1列略呈方形的柵狀細胞,其側壁和內壁增厚、強木化;緊靠柵狀細胞層為頹廢的色素層。再下有1列扁平的內胚乳細胞,內含糊粉粒。子葉及胚根的細胞壁厚,內含糊粉粒。(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627頁.圖398) 粉末黃棕色或黃色。 ①種皮柵狀細胞橫斷面觀細胞1列,扁方形或類方形,外壁及側壁上部菲薄,稍彎曲,側壁中、下部及內壁增厚;表面觀多角形、長多角形或類方形。 ②種皮表皮細胞為粘液細胞,橫斷面觀長方形,徑向延長,含粘液質,內壁由纖維素沉積形成徑向延伸的纖維素柱明顯可見,纖維素柱較粗,頂端平截或鈍圓;表面觀圓多角形,胞間層不甚清楚,細胞中央纖維素柱圓形或不規則形,周圍可見粘液質紋理。 ③內胚乳細胞橫斷面觀扁方形,表面觀多角形,包a href='http://www.baiven.com/baike/224/265549.html' target='_blank' >諫院瘢哿<爸居偷巍 ④子葉細胞含脂肪油滴。 ⑤色素層黃色、黃棕色或紅棕色,細胞頹廢,界限不清楚。(圖見徐國鈞《中藥材粉末顯微鑑定》569頁.圖278) 南葶藶子種子橫切面:與北葶藶子的主要區別點為粘液細胞層較薄,寬約100μm,其基部的乳頭狀突起較大,木化而成紅色。

理化:①取樣品粉末2g,加石油醚(60~90℃)30ml,迴流脫脂8小時,將殘渣揮去石油醚,再加甲醇20ml迴流提取8小時,濾過,濾液濃縮至10ml左右,點於矽膠G板上,以二氯甲烷-甲醇-甲醯胺(80·191)為展開劑,展距12.4cm。在紫外燈下檢視;或噴鹼性3,5二硝基苯甲酸試劑,南葶藶子有紫紅色斑點,而北葶藶子不顯色。(圖見《中藥志》.第3冊.第2版.628頁.圖399) ②取樣品粉末0.5g,加甲醇5ml,振搖3~5分鐘後浸漬半小時,取上清液點於矽膠G上,以氯仿-甲醇-甲酸(30∶5∶1)為展開劑,展距12cm,置紫外光燈下檢視。(圖見劉訓紅《中藥材薄層色譜鑑別》.373頁.圖268-2)

加工炮製:炒葶藶子 取淨葶藶子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鼓起,並有香氣逸出,取出放涼。

貯藏:置通風乾燥處,防蛀。遇水發粘,不宜用水淘洗。

化學性質

獨行菜種子含脂肪油、芥子甙、蛋白質、糖類。播娘蒿種子含揮發油,為異硫氰酸苄酯(Benzyl isothiocyanate)、異硫氰酸烯丙酯(Allyl isothiocyanate)、二烯丙基二硫化物(Allyl disulfide),脂肪油獲得率15%~20%,含亞麻酸7.54%,亞油酸32.5%,油酸25.1%,芥酸(Erucic acid)21.4%,棕櫚酸9.64%,硬脂酸3.81%,非皂化部分含谷甾醇及少量黃色物質。種子中尚分出兩種強心甙,其一名黃白糖芥甙(七里香甙甲,Helveticoside)[1]。桂竹糖芥種子含有10多種強心甙,有糖芥甙(葡萄糖糖芥甙Erysimoside)、黃麻屬甙A(Corchoroside A)、桂竹糖芥甙(木糖糖芥甙,Erychroside)、桂竹糖芥醇(Erychrozol)、糖芥心定(糖芥卡諾醇甙Erycordin)、桂竹香糖芥甙(Erythriside)、糖芥醇(Erysimosol)、灰毛糖芥甙(Canescein)、黃白糖芥醇(糖芥毒醇甙Helveticosol)、去葡糖芥心定(糖芥心次甙Deglucoerycordin)、葡萄糖地支呋糖芥甙(Glucodigifucoside)以及糖芥甙Ⅰ(Glucoside Ⅰ)、牆花毒甙(Erysimotoxin)即黃白糖芥毒甙,糖芥明(Erysimin)即黃白糖芥甙和毒毛旋花子甙(Strophanthin)及其甙元毒毛旋花定(Strophanthidin)等;另含揮發性硫氰酸烯丙酯(Allylthiocyanate)[2]。

參考文獻

[1] 江蘇新醫學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2319。


[2] 江蘇省植物研究所等.新華本草綱要.第1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