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膿腫

[拼音]:erming erlong

[英文]:tinnitus and deafness

患者自覺耳內鳴響稱為耳鳴;患者聽覺不同程度地減退甚至消失稱為耳聾。耳鳴、耳聾可作為臨床常見症狀出現於各科的多種疾病過程中,也可單獨成為一種耳科疾病。西醫的耳科病變(如中耳炎、鼓膜穿孔)、多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如猩紅熱、流行性感冒)、顱內病變(如腦腫瘤、聽神經瘤)、藥物中毒以及高血壓、美尼爾氏病、貧血、神經衰弱等疾病,均可出現耳鳴或耳聾。

有關耳鳴、耳聾的記載最早見於《內經》,其時已認識到耳鳴、耳聾在病因上有外感、內傷的不同,證候也有虛、實之異。隋代《諸病源候論》指出:腎開竅於耳,故耳鳴耳聾無不與腎虛有關。明代樓英《醫學綱目》薈萃眾說,指出:耳鳴耳聾有虛有實,虛證多屬腎虛、氣虛,實證則由外邪、痰火、肝火引起。1949年以來,對中醫學腎與耳的關係有了較深入的研究;對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等化學藥物致聾的治療,積累了新的經驗;針刺治療聾啞的成功,尤為世界醫學界所矚目。

引起耳鳴、耳聾的病因不外內傷、外感兩大類。外感多因風熱之邪侵襲或風寒化熱,蒙閉耳竅所致。內傷主要由肝火上擾清竅;痰濁壅結耳竅;腎精虧損或脾胃虛弱,耳失所養所致。辨別虛實是耳鳴耳聾的辨證要點。突然發生的耳鳴耳聾,多屬實證;久鳴久聾則多為虛證。臨床常見證型有:

(1)風寒侵襲。兼惡風寒,發熱,無汗,脈浮緊,舌質淡,苔薄白,治宜辛溫解表,常用清神散加減。

(2)風熱侵襲。起病較速。自感耳中憋氣作脹,有阻塞感,耳鳴,聽力下降,伴頭痛,發熱,口渴,汗出,脈數,舌質紅苔薄白微黃,治宜辛涼解表,常用銀翹散加減。若見發熱重而惡寒輕,口乾渴,大便乾結,脈洪大有力者,為表寒裡熱證,宜解表清裡同施,常用防風通聖散加減。

(3)痰火壅結。多因過食辛辣肥甘,或有菸酒嗜好,滋生痰熱,痰火上擾所致。證見耳如鳴蟬,有時閉塞如聾,痰多,胸悶,脈滑數,舌質紅,苔黃膩者,治宜清熱化痰,常用黃連溫膽湯加減。

(4)肝膽火盛。證見心煩易怒,頭疼面赤,口苦咽乾,尿黃便祕,脈弦數,舌質紅,苔黃者,治宜清瀉肝膽,常用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加減。

(5)脾胃氣虛。證見耳鳴,聽覺失聰,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脈弱,舌淡,治宜健脾益氣,常用益氣聰明湯加減。

(6)腎精虧損。耳鳴耳聾日久,兼見頭暈目眩,面色黧黑,腰痠遺精,夜尿頻多,脈沉細者,治宜補腎填精,常用耳聾左慈丸加減。

(7)瘀血阻竅。久聾也有由瘀血阻絡引起的,不可一概作虛證治。瘀血所致之耳聾,以脈澀,舌色紫黯或有瘀斑,耳聾如塞為特點,治宜活血化瘀,常用通竅活血湯加減。由鏈黴素等化學藥物所致之耳聾,近人經驗,重用甘草(15~30克),有較好的解毒作用,有助於聽力恢復,可單用煎湯內服,亦可加入對證方藥中用。

鍼灸治療耳聾、耳鳴有較好療效,可選用聽宮、中渚為主穴。若溼熱偏重,可加行間、足臨泣;氣虛,加百會、天衝;氣滯,加天容、完骨;痰阻,加支溝、豐隆;陰虛,加太溪、三陰交;血瘀,加外丘、地機;實火,加翳風、行間;虛火,加太沖、大陵;若耳有朦朧不清的感覺,可加光明、中都;若有眩暈,可加風池、瞳子﨓、攢竹,眩暈較重可加囟會用灸法,但一般不多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