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原文譯文賞析

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原文譯文賞析

  【關鍵詞】

  詩詞名句,抒情,思鄉,望鄉,梅

  【名句】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出處】

  唐·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

  【譯註】

  來日我登上高山頂,向北遙望故鄉,應該能看到那山頭上初放的紅梅。

  ① 望鄉處:遠望故鄉的地方,指站在大庾嶺處。

  ② 隴頭梅:大庾嶺地處南方,其地氣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見梅,舊時紅白梅夾道,故有梅嶺之稱。隴頭:即為“嶺頭”。

  【說明】

  這是宋之問流放欽州(治所在今廣西欽州東北)途經大庾嶺時,題寫在嶺北驛的一首五律,創作時間約在公元710年(唐睿宗景雲元年)。本來,在武后、中宗兩朝,宋之問頗得寵幸,睿宗執政後,卻成了謫罪之人,發配嶺南,在人生道路上從高峰跌入深谷,胸中不免充滿了憂傷和痛苦。當他到達大庾嶺時,眼望那蒼茫山色,想到一嶺之隔,咫尺天涯,頓時,他那遷謫失意的痛苦、懷土思鄉的憂傷一起湧上心頭,於是寫了好幾首詩。此詩是其中一首。

  此詩透過描寫詩人在流放途中所見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則“雁過梅嶺”的奇妙傳說,再結合自己當前的處境,抒發了詩人對官場坎坷的慨嘆和思念家鄉的感情。全詩情調低迴婉轉,感情真摯動人,詩旨在寫“愁”,全篇卻未著“愁”字,情致悽婉,愁緒滿懷,以情佈景,又以景襯情,使情景融合,傳情達意,因而情真意切,動人心絃。

  【賞析】

  詩的首聯寫的是“雁過梅嶺”的.傳聞。傳說,大禹嶺(梅嶺)是南北的分界線,北雁南飛到此,不再過嶺。頷聯由大雁聯想到自己,表達羈旅之苦及思鄉之情。宋之問被貶,途徑大庾嶺時,行程卻不能停下,有“人不如雁”之感;同時,詩人又想到,大雁北歸有定,而自己歸期無望,真是悲哀。這兩聯用比興手法,兩兩相形,把詩人那憂傷、哀怨、思念、嚮往等複雜的心情表現得含蓄委婉而又深切感人。更多描寫思鄉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這兩句是眼前之景,林間瘴氣繚繞,一片迷濛,又給詩人平添了一段憂傷。故鄉難覓,前途未卜,仕途失意等種種愁緒一齊湧來,詩人不堪承受。最後兩句“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筆意一轉,寫詩人的想象,情致悽婉,綿長不斷。既然眼前的情形太傷情,詩人就寄希望於想象,他想象明天清晨登上嶺頭的時候,可以再望忘家鄉,還可以看看嶺頭盛放的梅花。陸凱曾有一詩曰:“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何所有,聊贈一枝春。”詩人暗用了這一典故,希望能寄一枝梅,安慰家鄉的親人,作者雖沒有表露情感,但其中的酸甜苦辣已瀰漫詩間。結句用虛擬的想象收束全詩,既深化了主題,又顯得情韻醇厚,韻味無窮。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