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管理中的創新領域研究論文

供應鏈管理中的創新領域研究論文

  摘要:目前,國內外學者試圖將供應鏈管理思想引入到工程專案管理中,透過對影響工程績效相關因素的識別與分析,相應制定戰略、戰術以及運作層面上的決策,從而達到有效控制和整合工程運作、最佳化工程績效的目的,因而產生了工程供應鏈的概念。己有一些學者針對工程供應鏈展開了相關研究,並取得較為豐富的成果。本文透過對收集的百餘篇相關文獻進行梳理與總結,將工程供應鏈管理研究中的創新領域概括為五個方面,即①引入生產運作領域的先進理念(如並行工程、知識管理等);②引入新技術(如資訊科技等);③組織間的關係協調;④系統要素關聯分析;⑤績效評估與目標最佳化。各領域的研究視角及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們將針對這五個創新領域進行分析並評述。

  首先,一些學者將其他領域的理念、方法與技術引入到工程供應鏈管理中,以期能夠改善與最佳化相關績效指標。比如在計劃中納入供應鏈理論中的物料需求計劃;在預評估中引入並行工程;在風險管理中引入知識管理的理論與技術;在衡量系統性能時引入精益建設的常用矩陣;在工程物流中引入業務流程重組等。對於新技術應用,主要以資訊科技與模擬系統為主,如針對施工現場浪費的'消減、流程最佳化和再造、現場空間的最佳化佈置等方面均可採用以專家經驗知識為基礎的決策支援系統;工程供應鏈中成員間的談判可採用多代理的模擬方法;對於不同成員受到資金流因素影響不同的問題,可基於資訊系統建立不同的支付機制;應用行動式資料檔案來儲存和傳輸工程建設材料和構件相關資訊也具有一定的潛在優勢;在全球採購中採用基於Web網路,EDI技術模式,在成員之間成本分擔時採用RFID技術;將建築資訊模型和地理資訊系統整合到一個系統中能夠視覺化監控工程供應鏈狀態以及為運輸材料提供預警機制等。

  其次,由於工程組織的臨時性及成員分散決策特徵,較多學者關注工程供應鏈成員的合作關係。研究發現目前較多的工程供應鏈缺乏溝通協調激勵機制、缺乏資訊互動;中國帶有政府特色的指揮部整合化組織管理模式在中國語境下的實踐中證明有較強的實用價值,但容易出現非理性和非科學性的特點;分析了影響供應鏈成員關係的變數以及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關係時需要的技能,研究了成員當前的知識,技能和態度對合作關係的影響,識別出工程領域戰略聯盟成功的重要影響因素有:在具有不同任務的合作伙伴之間進行集中協調,採用合適的IT解決方案,合作聯盟之間的信任等;目前工程供應鏈成員間的關係正從傳統的衝突博弈關係轉變為合作共贏關係。

  再次,過分強調成員相互依存關係之間的協調並不適應目前工程供應鏈系統中的複雜依賴關係,釐清工程供應鏈系統中的要素關聯機制對於提高管理績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比如產生於主體資源共用的聯營關係、建立在施工場地共同承建任務中的互惠關係、產生於同步運作的依賴關係等,這些複雜關係均會對工程供應鏈管理帶來挑戰。針對系統中複雜要素關聯,一些學者提出基於綜合整合管理的思想,並就面向工程全過程活動以及工程全參與主體的多維度、多介面綜合整合管理進行了初步的探索。比如整合工程建設流程,綜合工程專案的設計與建設全過程,全過程的投資控制、合理衡量並進行利益平衡,基於專案全生命週期的管理等。

  最後,一些研究針對工程供應鏈的績效進行評估,在此基礎上對一些工程目標進行最佳化。研究發現在正常情況下工程供應鏈也存在大量浪費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短視控制所造成的;基於內部生產、轉售材料和第三方供材等方面可以評價大型工程專案供應鏈成本和進度等績效;在SCOR模型中考慮工程的獨特性,開發出工程供應鏈動態模擬模型以及績效評價方法;根據能力成熟度原則定義成員關係成熟度等級,用於衡量與改善工程供應鏈關鍵成員間的關係;在無需增加額外資源情況下透過減少非增值活動上的時間,能夠縮短25%-40%的專案工期時間;在工程供應鏈中採購等成本可能是巨大的,而用於減少庫存或是運輸成本的努力有可能是徒勞的。

  透過對相關文獻分析表明,目前工程供應鏈管理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現實情況下,工程供應鏈是工程參與主體在建設環境影響下,透過合作博弈與利益協調而形成的自組織複雜網路,既需要研究其成員之間如何建立有效的協調策略機制以及成員之間合作的實現,同時還需要研究主體微觀行為與博弈特徵為基礎的工程供應鏈宏觀整體結構和良好效能的形成機制。特別面對大型複雜工程建設時,其具有工程實施階段多、利益相關者眾多、建設週期長、不確定因素多等特點;加之工程本身的臨時性特徵使得成員之間的協調、良好整體結構的構建、對建設環境的適應等日趨困難,從而嚴重影響工程供應鏈的運作績效。因此,需要進行工程供應鏈自適應和自組織形成過程的研究,特別是工程供應鏈整體結構和效能的“湧現”與供應鏈成員微觀行為之間的系統論分析。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