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學科學術性與職業性的融合論文

會計學科學術性與職業性的融合論文

  摘要: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和職業性不可偏頗,更不可或缺。首先,要重新認識會計學科的屬性,即學術性和職業性相結合的學科;其次,對現有會計教育資源進行職能劃分,重新界定其各自的目標;最後,在明晰各層次會計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分別採取相應措施確保和不斷提高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和職業性。以科研方法、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導向,強化會計學科的學術性;以技術和實際操作能力為核心導向,強化會計學科的職業性。

  關鍵詞:會計學科;學術性;職業性;會計教育目標

  一、會計學科的學術性與職業性特徵

  中文的“學術”在《辭海》中被解釋為“較為專門有系統的學問。”[1]而英文“academic”則被定義為“關於非職業或應用化方面的知識,如人文學科或純數學”。可見,“學術性”是指高等院校對高等教育中理性、學術與知識等目標追求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於增進人類科學文化知識,進行高深學術研究,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學術工作的能力。一個學科的學術性特徵主要表現在:第一,屬於非應用性質的知識;第二,與職業不直接相關;第三,側重於原理性、歷史性和基礎性的研究,具有全面、系統、真理性等“理論”特徵。“職業性”是指高等院校對高等教育職業功能偏好的一種傾向,其價值取向著重於為滿足經濟、政治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服務,培養學生從事有關實際工作的能力,強調專業的應用性、技術性,推動了知識向生產力轉化,一般情況下,它以從事某一職業必需的專門技術為存在前提。而一般意義上的專門技術則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則是指高等教育以會計理論研究和會計知識創新為中心,透過會計理論知識傳播與會計研究方法的傳承,培養學生從事有關會計理論研究性工作的能力並承擔著會計理論知識創造和知識生產的社會責任。具體表現為會計學科教學內容的專門化水平和反映會計學科學術前沿的程度、學生從事學科研究的能力等等,強調的是會計學科的學術水平。會計學科的職業性旨在培養學生從事會計專業應用性、技術性、從事具體會計工作的能力,推動會計知識向生產力轉化,它以從事會計職業必需的專門技術為存在前提。會計學科的職業性幾乎具有顯而易見的內涵並得到普遍認同。而一般意義上的專門技術則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在這一點上,會計專業技術與電工技術、焊接技術、木工技術、鐳射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等是毫無二致的。會計產生、發展的過程也同時伴隨著職業化及其不斷完善的過程。從會計歷史程序來看,也是先有會計的職業化,繼而才使會計學科得到社會承認,至於會計學科取得“科學”的性質則是更晚的事情。

  二、會計學科學術性與職業性的孤立化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會計學科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然而,如何處理會計學科的學術性與職業性之間的關係問題已然成為制約會計學科持續發展的一個重大現實問題。無論從理論上講,或是在會計學科發展的理想層面上看,會計的學術性和職業性在會計學科的發展過程中應當是相伴而生、相互依存和相輔相成的。離開了職業性,會計學科將失去其生命力甚至不復存在,因為會計之產生和發展原本就源於對社會經濟活動進行專門管理的需要;而沒有會計的學術性,會計學科就將成為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更談不上它在科學殿堂的`地位和未來的進一步發展。2012年陳晶晶在《教育與職業》第26期中撰文分析了職業性和學術性的博弈關係,解釋了美國職業性教育的改革背景,深刻闡述了職業性和學術性綜合統一平衡發展的教育改革有效策略,提出了職業性與學術性同等重要的的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有力保障措施。然而反觀我國高等院校會計學科發展的現實情況卻不盡如人意:一方面,現行會計教育的職業導向性不強,會計專業畢業生就業時遭遇專業技術技能不濟和競爭力不足的尷尬;另一方面,會計學科的學術性明顯淡化,這將使會計學科的發展缺乏後勁繼而還會影響會計學科的“科學性”。JoelS.Demski,在《AccountingHorizons》2007年第7期上以“會計是一門學術性學科嗎?”為題,透過對“學術性”的詞義考證和他歸納出的會計現狀的10個主要方面得出了一個基本結論:現在的會計不是一門學術性學科,會計已經變成了一種不斷收縮的孤立的職業化的事業,對學術幾乎沒有什麼貢獻。但是我們認為,會計能夠成為也應該成為一門學術性學科,這也是它對學術界的一種責任。因此,要促進會計學科的持續發展,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會計學科的學術性與職業性之間的發展關係問題。

  三、正確處理會計學科學術性與職業性的關係

  針對目前會計學科學術性與職業性的孤立化發展這一現實問題,我們應當怎樣有效應對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1.正確認識會計學科的屬性

  目前大家普遍接受了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三分法,同時認為文史哲,以及倫理學、宗教學、美學、藝術學等屬於人文學科,而把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學科稱為社會科學[2],會計學則從屬於社會科學中的管理科學。需要強調的是“學科”不同於“科學”,後者特指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規律的知識體系。與社會科學的其他分支相比,會計具有更強的實踐性也即應用性,從而也具有更為明顯的職業導向性,此外還擁有更為具體的專業技術,而非僅僅是理念和思想。

  2.對會計教育資源進行職能劃分,重新界定其目標

  現有的會計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但卻千校一面,缺乏專業特色,不僅如此,不同層次的會計教育更是缺乏培養目標上的區分度,致使會計學科的“學術性”與“職業性”均得不到有效實現,低水平重複現象嚴重並造成會計教育資源的浪費不清,這也正是當前會計學科發展所面臨的最主要的問題。作為常識化的概念,人們一般認為普通高等學校所實施的都是“高等專業教育”,對其中的“專業”一詞則有不同的理解:其一,高校或其他教育領域內的“專業”特指某一學科門類或其某一分支;其二,作為社會上一般稱謂的“專業”泛指特定類別的人才所從事的專門業務,或指社會某一大類職業。簡單說,專業是基於學術性的一種學科分類的概念,職業則是基於社會化分工的一種社會崗位分類概念。基於此種認識,現行的高等會計專業教育應該一分為三:會計本科及其以下各層次(含高等職業教育)的教育目標都應以“就業”為導向,以會計專業技術技能為主要教學內容,以實踐環節的能力訓練為主要手段,充分彰顯和體現會計學科的“職業性”特徵;會計博士研究生教育以及博士後研究則理所當然地以會計學科的“學術性”標誌性特徵,以豐富和發展會計理論為己任,以促進會計學術的繁榮和會計學科的持續發展為使命,以會計科學、會計科學方法和科學方法論為教研主線,旨在研究會計基本理論、會計系統執行機理、會計學科發展規律並總結源於實踐的會計新成果、創造會計新知識;會計碩士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則應是介於本科生與博士研究生之間的兼具學術性和職業性的教學研究型或學術應用型人才。以上不同層次的會計培養目標對應的會計人才規格分別為:會計博士研究生教育培養會計理論工作者、會計研究人員、專家教授或企業財務會計問題最高決策者;會計碩士研究生教育培養會計工作組織者也即會計部門負責人和會計業務骨幹人員;會計專業本科生及其以下層次的培養目標應該是掌握較為豐富的會計專業技術和實用技能的一線會計工作人員[3]。

  3.確保和提高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和職業性

  我們要在明晰各層次會計教育目標的基礎上,分別採取相應措施確保和提高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和職業性。一方面,我們要以技術和實際操作能力為核心導向,強化會計學科的職業性。能力就是做事的本領,是理論見之於實踐的東西。現代人的能力通常可分為三個層次,即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結構上講,一個人的能力則包括自我認知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判斷能力、決策能力、組織能力、應變能力、表達能力、心理調適能力以及適應外部環境的能力等。另外,還需要強調的是,知識是能力的基礎,但知識不等於能力,存在著二者不一致的反例;同樣的道理,能力是素質的體現,但能力也不簡單的等於素質,後者的內涵遠遠大於前者。基於上述分析,欲實現技術能力導向,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都必須進行相應的改革,主要是充實具體工作崗位的適應性等職業素養教育內容以及增強實際操作能力的針對性訓練等。特別是要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並把“實訓”作為最重要的教學環節。要針對過去教學內容偏舊、教學方法偏死、教學模式單一、外語水平偏低、人文教育薄弱等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妥善解決好知識、能力、素質三要素之間的關係。當然,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要建設一支知識結構對路、實踐能力較強和教學水平較高的師資隊伍。另一方面,我們要以科研方法、科學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導向,強化會計學科的學術性,自然科學研究追求對客觀屬性規律的精確掌握。因此,採用觀察、歸納、實驗的模式,執著於冷靜的、理智的、客觀的態度,絕對排斥主觀精神和情感的滲入,社會科學研究的目標也是發現和掌握社會現象的內在本質規律,因而和自然科學有同樣的要求,即力求判斷的客觀性和公正性,最忌主觀的參與和情感的介入。掌握相應的科學研究方法是進行科研和學術創新的前提,必須注重對科學方法的培養。科學方法是人們獲得科學認識所採用的規則和手段系統,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內在因素。一般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專門科學方法,即某一門學科中所運用或具有的相應的研究方式、規則和手段;二是一般科學研究方法,即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共同適用或分別適用的一般方式、規則和手段;三是全科學方法,即適用範圍最廣泛、具有最普遍方法論意義的哲學方法。這三個層次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絡。在博士研究生課程體系中必須加入以科學方法為研究物件的科學方法論課程,以便建立起並不斷完善會計研究者的研究方法體系。科學精神是科學實現及其社會文化職能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學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它包括科學發展所形成的優良傳統、認知方式、行為規範和價值取向,集中表現在:主張科學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是檢驗科學認識真理性的標準和認識發展的動力;重視以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作為科學認識的一種方法;倡導科學無國界,科學是不斷髮展的開發體系,不承認終極真理;主張科學的自由探索,在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對不同意見採取寬容態度,不迷信權威;提倡懷疑、批判、不斷創新進取的精神。由此可見,會計研究者是否具有科學精神從根本上決定著會計學科的學術性。會計學術性必須最終體現在對會計學科發展的貢獻上,創新能力的培養就勢必成為研究型會計人才培養的抓手和落腳點。會計學科的學術性和職業性恰似車之兩輪,鳥之兩翼,不可偏頗,更不可或缺,從會計學科學術性和職業性各自的內涵來看,兩者都是圍繞會計理論知識和學問而展開的,並不具有嚴格意義上的對立關係,但不同層次會計教育的科學分工則可以更好地保證其功能實現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付桂存 單位:河南牧業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陳亞娟.會計職業未來漫談[J].會計之友,2009(6).

  [2]馮凌.美國會計職業仍看好[N].中國財經報,2008-01-07.

  [3]許萍,曲曉輝.高階會計人才能力框架研究[J].當代財經,2005(11).

  [4]郭永清.論我國高階會計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J].會計研究,2008(10).

  [5]黃湘.簡論企業高階財務管理人員的勝任能力[J].會計之友,2010(11).

  [6]黃群立.國外高階會計人才培養機制對中國的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3(1).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