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顆珍珠落玉盤教育論文

顆顆珍珠落玉盤教育論文

  現在的教師,如果要開一堂公開課,第一反應就是上網“查一查”。因為,網路搜尋是一項既經濟又快捷地獲取資訊的手段。只要透過專業的搜尋引擎,輸入關鍵詞,一瞬間,成百上千則資料供你參考。但是,這些資料又是良穢不齊,觀點不一,教師在閱讀時,需要化費一定的時間進行理解與甄別。有時看多了,反而迷失了方向。

  相對於上網查詢,各種教育雜誌和教輔資料中的相關文章與題目,也是重要的參考資料,但與網路相比,需要教師更多的平時積累。

  查閱資料,吸收教育專家與同行的先進經驗與教訓,讓自己的課堂教學建立在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石與實踐的基礎之上的一種很好的方法。

  但是,就目前的教研活動與研究來看,人們雖然認識到查閱資料的重要性,卻很少關注對資料的整理、利用與再開發。

  公開課上,我們展示的大多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評價的是教師的教學情況。對於前期所做的工作,所積累起來的資料我們最多用“這位教師在上本節課前進行了認真地準備,學習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就算了事了。至於他到底做了哪些準備,有哪些資料值得深入地學習與研究?我們並沒有去進行深究。

  同時,作為執教者,也沒有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整理與提煉的意識,自己化在查閱資料上的大量的時間,無非就是為了上出一堂好的課。當本次活動結束之後,所獲得的資料也就隨之被刪除或封存於電腦的“資料夾”中。更不用說結合自己的教學進一步收集資料了。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勞動價值。

  基於以上所認識,筆者自任教研員以來,就有了“構建小學數學課例資料庫”的設想,並努力付諸於實踐,讓教師意識到“上公開課”的過程,是構建“小學數學課例資料庫”的過程。而構建“資料庫”又成為拓展教研課、公開課的價值的重要舉措。

  一、小學數學課例資料庫的主要內容

  “課例資料庫”是以某一節課或某一個知識板塊為主題,收集整理與之相關的資料。分成以下三塊。

  一是本體性資料,指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數學專業知識及其形成的歷史。小學的數學知識是比較淺顯的,但同時也是非常深刻的,如“數”與“數字”的涵義不同,“圓”與“圓形”的意義有別。並且,正因為其淺顯,所以早就被人們發現並應用。如四則計算中的各種符號,“圓,一中同長也”這樣的表達,飽含了先人們探究數學規律的智慧,反映了數學形成的軌跡。對於這些資料的積累與學習,讓我們更全面深刻地認識與理解數學,可以有效地提升數學教師的專業素養,並從中可以生髮出教學的靈感。本體性資料,也包括收集與創編的相關數學習題。

  二是實踐性資料,指與教學直接相關的操作性資料、教學案例(包括影片案例)和相關的經驗性文章等。這一部分資料在課例資料中是最豐富的。教師在收集時,要精心研讀,更要有所取捨。如對課程標準中相關的內容與各種版本的教材編排,我們要認真鑽研,從中揣摩課程標準的目的要求與教材的編寫意圖。對於網路中的各種課例,要審視批判,不生搬硬套。對於影片課件,除了要分析其教學流程,更要關注細節,學習他們在“教學現場”的教育機制。

  三是教育理論資料,指與本節課的教學相適應的教育學、心理學等方面的概念界定與理論文摘。對於這部分理論的收集,來自於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教育學、心理學專著中的相關概念與操作策略;另一個方面相關的論文或摘要。對於這部分內容,我們不要求教師進行整篇文章的錄入或下載,而是要求取其與本課例有直接指導價值的節選。這樣做有利於提高學習效率與指導價值。

  以上三個部分構成了課例資料的三個維度,它對應於教師知識體系中的三個方面:即本體性知識、實踐性知識與條件性知識。因此,對於以上三個方面的資料的逐步積累,是教師完善自身數學教學知識結構的重要手段。

  要求教師從某一個知識點入手,吸取理論知識,瞭解國內外相關研究,比較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吸取教訓進行反思,這樣的一種研究對於一線教師來說操作性很強,更具實效。

  二、構建《小學數學課例資料庫》的活動流程

  《資料庫》的豐富與完善,需要有一個組織性強的團隊,更需要有一套可以操作的活動流程。經過近一年來的實踐,我們總結了以下三個階段的活動流程。

  1、第一階段——確定課例內容與人員。每學期末的.備課會議之前,召開各片的年級教研大組長會議,由教研員公佈本學期研究的重點課例,各片年級組長根據自己組內的骨幹教師情況,選擇一至兩個課例作為本學期自己組內的研究課例。

  以片為單位確定課例組織,有利於組員間的交流。同時,這一個組織又是專題性的,當本次課例活動結束,則本組織也隨之解散,這些成員所經歷的教育研究形式,既可以豐富自己的教育經驗,也可以帶動本校教研活動的開展,在區域內形成自己的教研文化。

  2、第二階段——制訂研究方案並實施。各教研組長組織自己組內的三至五名骨幹教師組成課例研究小組,制訂出課件研究方案,方案包括以下幾個內容:

  前期資料收集、整理與反思。可以由執教教師完成,也可以由小組成員共同完成。要收集的內容同前面所提到的三點對應。

  教學構思與反覆磨課。請各位組員學習了經過整理的資料之後,小組內成員共同討論出一個或幾個課堂教學初步方案,指定一位或幾位組員進行具體設計與實踐。並在組內成員一起磨課,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請教研員參與或其他的教育名師指點。

  課堂教學展示與評價。指最後課堂教學的形式在區內外展示,聽取其它各組成員的批評與建議。

  實踐後案例資料的整理與推廣。把前面三個專案的實踐過程,進行整理,按本體性資料、實踐性資料與教育理論資料這樣三塊內容,再進一步進行整理與加工,編輯成三個板塊若干個小節的課例專題資料,交教研室。

  3、第三階段——資料共享與再實踐。課件資料交教研室後,由教研員會同名師工作室成員,進行再稽核,遴選出優秀的案例資料入編《蕭山區小學數學課例資料庫》。

  為了讓其他教師分享講座主持者的收整合果,我們以下面幾種形式進行推廣

  (1)優秀入選課件資料的負責人在備課會議及其它各種場合中介紹心得或專題講座。

  (2)優秀課例資料網路評比。經本人同意後,把初評的優秀案例資料掛於《蕭山區小學數學網站》專欄中,供區內的教師學習並參與點評。

  (3)在網路點評中,發現有一些好的思路與想法的,由原負責組進行再整理與再實踐。

  三、本專案活動的長遠目標

  圍繞這一項實踐,分別開展了三次教研活動,先後有五位教師分別對《能被3整除數的特徵》、《植樹問題》、《圓的認識》、《可能性的大小》、《單位進率的疏理(自編教材)》這五節課進行的研究與展示。積累了近20萬字的文字資料與10則影片案例。也為同類活動的進一步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經驗。在今後的活動中,我們達成以下幾個方面的目標。

  1、活動內容編輯成為《蕭山區小數學課例資料庫》。教師積累的豐富、具有深度的數學課例資料需要加以傳遞,建立數學課例資料庫能夠將同伴的智慧的結晶、以及豐富的成果儲存下來,為不斷充實教師隊伍的教師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為教師的課堂教學研究提供系統的參考資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師查閱資料的時間,實現課例資料價值的最大化。

  2、活動形式成為數學區域性校本教研機制。我區“校際教研共同體”方興未艾,各共同體的“兼職教研員”也正在培養成長之中。以構建《小學數學課例資料庫》為主題的教研活動機制,為各學習共同體的數學教研活動提供了很好的活動正規化和學習資源。因此,在後續研究中,將進一步完善這套機制,增加該項研究活動的展示與推廣機會,並由此引發一種全新的教研文化。

  3、參與教師成為某知識領域的“專家”。從普通教師走向學科專家教師是艱鉅而漫長的。需要教師大量地充實自身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科專業的研究。從某一領域的知識點入手,吸取理論知識,瞭解國內外相關研究,比較優秀教師的教學設計,吸取教學中的教訓進行反思、提升卻相對要容易得多。並且,在一所學校或一個區域範圍內,構築起這樣一個教師團隊,他們中的每一位教師在一個學期中均能對某一個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文獻研究,並且把它們轉化成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與教育理念,在團隊中進行交流、推廣與修正,那麼,經過三、五年的努力,這一個團隊中的每一位成員就可以在自我修煉與同伴互助中得到發展。“站在臺上,我就是數學。”讓每一位數學教師在某一領域成為同行中的“專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