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嬌赤壁懷古高一下冊語文教案

念奴嬌赤壁懷古高一下冊語文教案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教案有助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統的知識。我們應該怎麼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高一下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教學目標:

  1.理解《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培養學生蒐集、整理、分析、處理資料的能力;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設想: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學生透過發現問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方式,逐步養成一種自主學習的習慣。

  2.以情馭教,以趣激情、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教學背景:

  課前要求學生就有關這首詞及作者的資料進行蒐集整理、查閱分析。並要求學生試分析內容,自設自答個人認為是對課文理解最有代表性的幾個問題,並確定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以供上課時交流。

  教學情景:

  【上課鈴響,老師精神飽滿地走向講臺,師生互致問好。】

  師:同學們,今天讓我們把前幾天的悽婉、低沉、鬱悶拋開,來學一首情調高昂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有同學知道作者是誰嗎?

  生:(齊答)是宋代詞人蘇軾。

  師:(指定一個聲音最宏亮的同學)你能把蘇軾的情況簡單介紹一下嗎?

  生:好,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但會寫詞,詩與散文也很有名。不過,蘇軾就是官運不順,經常被貶,他還到我們廣東的惠州做過官。

  師:回答得很好,你對蘇軾很瞭解。(語調高昂,神情懇切。頓了一下,又問)

  師:你能說說蘇軾這首詞是在什麼境況下寫的嗎?

  生:貶官失意時。

  師:對,那麼,貶官失意的滋味如何呢?與一般人的感覺相同嗎?下面聽一遍錄音朗讀,同學們體會一下詞人的情感。(用多媒體放映,學生聽朗讀,神情專注,約兩分鐘後)

  師:同學們,聽別人朗讀得那麼富有感情,我們也來體會一下這種激昂高壯的情感。下面請同學們集體朗讀一遍。(學生朗讀,約兩分鐘後)

  師:(非常肯定的語氣)讀得非常流暢。要是開頭一句再讀出點氣勢會更好。(示範第一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大家思考一下,感覺哪句寫得比較有氣勢?可自由發言,能展開辯論更好。(約一分鐘後,學生舉手)

  生:第一句。你看“大、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幾個詞用得很好,有一種橫空而來的磅礴氣勢,開篇就定下了這種高昂的氣勢。

  生:我不同意。我覺得“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三句更有氣勢。你看這三句分別從形、聲、視等角度結合起來寫,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寫出了“赤壁”的雄偉壯麗,波瀾壯闊的畫面。

  生:(略顯激動)那是其中的一部分,是分寫。第一句是總寫,集中寫。

  師:兩位同學都很有見解,也講得有道理,其實這兩句都體現了本詞 “豪邁奔放”的風格。大家說對嗎?

  生:(異口同聲):對!

  生:老師,這裡的“風流人物”與“浪花淘盡英雄”中的“英雄人物”相同嗎?

  生:(忽的.站起,大聲說)當然不相同。要是相同就可以通用了。雖然它們都有“傑出的、有成就的人物”的意思。但在這裡蘇軾所指的“風流人物”是周瑜,他年輕有為,文武雙全,有膽有識,哪能與一般英雄人物相提並論呢?

  生:(反應很快)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你說來說去還不是在解釋“英雄人物”,沒有說服力。

  師:(微笑著說)那麼,怎樣才更有說服力呢?想一想,能否從課文中找到答案?

  生:(沉思了一會)啊,我明白了,下文不是寫到了小喬嗎?難道不是用來襯托周瑜嗎?美人配英雄。也就是說,蘇軾心目中的風流人物除了文武雙全之外,還得懂點兒女情長,剛柔相濟。(鼓掌)

  生:(點頭,若有所思)噢,我明白了。

  師:你們倆的理解真透徹。沒錯,“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說的是周瑜文武雙全,而“小喬初嫁了”則是寫他的柔情了。同學們認為是這樣嗎?

  生:(對老師的說法不同意,大膽質疑)老師,在初中,我們學過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裡面有“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裡的“風流”也是說毛主席“柔情滿懷”嗎?

  師:(略作沉思後微笑著說)這是一種可貴的質疑精神,請大家想想,毛澤東詞裡的“風流人物”能不能這樣理解?

  給大家一段時間,回憶一下原詞,認真對比一下是否相同。然後自由發言,談談自己的看法。(約一分鐘之後,學生舉手)

  生:“風流人物”,不能都解釋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毛詞中的“風流人物”,當然不能等同於蘇軾詞中的“風流人物”,毛詞中的“風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義,是指才能出眾,品格超群、對歷史發展有巨大影響的傑出人物。毛澤東在詞中也一一列舉歷史上的“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說他們夠不上“風流人物”,也就是說,他們這些人是“武”有餘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韜。所以,毛澤東才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鼓掌)

  師:(投以讚許的目光)老師非常同意你的見解!

  生:(不解的神情)老師,三國時期有橫槊賦詩的曹操,馳馬射虎的孫權,隆中定策的諸葛亮等風流人物,為什麼蘇軾就只選周瑜呢?(一石擊起千重浪,頓時,課室裡議論紛紛)

  師:問得好,有創意,同學們也認真想一想,為什麼呢?我只提示二人的經歷與現狀。

  生:蘇軾選周瑜,是因為他年輕有為,瀟灑飄逸,與自己年老少成形成了較鮮明的對比,藉此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其他人無論從出身,經歷上都與蘇軾有較大的差異,所以蘇軾心目中的風流人物只能是周瑜。(鼓掌)

  師:回答得非常好!可見,解讀詩意必須做到知人論世。

  生:老師,由於版本不同,“檣櫓”有的版本作“強虜”,這兩個詞,你覺得哪個更好?

  師:你的見識真廣,連不同的版本也注意到了。大家看看註釋,也想一想,就本義,引申義的比較上哪個更符合實際情況呢?(過了一分鐘,有學生舉手)

  生:我覺得:“強虜”好,強調了人的強大,恰好與“灰飛煙滅”形成一種強烈對比的藝術效果。

  生:我也同意用“強虜”好,直接寫了人的強大,並且“檣櫓”這個詞太不自然,太小了。怎麼能代指艦船呢?

  生:我不同意,“檣櫓”更巧妙,更含蓄。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詞,直接好呢,還是含蓄好呢?當然還是含蓄好。強櫓這裡不應該只指艦船,更應指曹操的所有八十萬水軍。檣櫓,更能體現水軍的特點。

  生:我不同意。(很著急,但講不出話來,過了一會兒,向老師投去急切的眼神,希望得到老師的提示)

  師:同學們,讓我發表一下意見好嗎?

  生:(齊聲)好!

  師:我更傾向於用“檣櫓”。理由就是剛才這位同學說的,體現“水戰”的特點,又含蓄,而“強虜”過分直白了。(仍有部分學生不同意)

  不同意的同學也好,我不主張同學們輕易改變自己深思熟慮的觀點。如果你不滿意,請把你的意見寫成材料。一邊是“檣櫓”派,一邊是“強虜”派,為下週的辯論賽作準備,好嗎?

  生:(齊說)好!

  師:大家都知道最後幾句,是詞人感情抒發最強烈的地方,下面老師朗讀一遍,同學們感受一下,並認真思考一下詞人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應抓住那些詞句來理解。(老師有感情的朗讀)

  生:(齊聲)好!

  生:老師,聽了你的朗讀,我覺得要理解詞人的感情,對“神遊者”和“多情者”的理解很重要,那麼,“神遊者”和“多情者”應怎樣理解呢?

  師:(很高興的樣子)哎,這個問題提得很好,同學們不妨認真思考一下,思考好了,自由發表一下自己的見解,好嗎?

  生:(齊聲)好!(約一分鐘後,學生舉手)

  生:我覺得還是同意課本上的解釋。“神遊者”是蘇軾,他從上片的來到大江邊,描寫長江的景觀,然後又懷想英雄豪傑,懷想風流人物,也就是懷想周瑜,想做周瑜那樣的風流人物。這些都是蘇軾在“神遊”的吧!

  生:(忽的站起)我不同意課本上的解釋。我同意“神遊人”是周瑜。因為這裡的“故國”只能是周瑜的故土,不是蘇軾的故土。

  師:(微笑著說)如果說周瑜是“神遊者”者的話,那麼死去了的他怎麼神遊呢?

  生:(有點急)是周瑜的靈魂嘛!蘇軾是假設周瑜的神靈還在舊戰場上的話,周瑜會笑他,並且“多情”二字正好扣合著前面“風流人物”,周瑜是一個感情豐富的人。

  師:這樣說來,你認為“多情人”是周瑜,是他笑蘇軾啦。你能再具體談談嗎?

  生:(比較輕鬆地)我是這樣想的,“多情自古傷離別”中的“多情”就是“多情人”,是名詞。如果理解為“應笑我多情”,那麼,就是蘇軾“多情”,“多情”就是動詞了。

  師:(投以讚許的目光)非常有見地,很新鮮。能聯絡起柳永詞來理解,可貴。“故國”非“古國”,此地是周瑜的“故地”而非蘇軾的“古地”。

  生:(不同意的口吻)老師,那麼你同意了“神遊人”是周瑜啦?

  師:哎,現在還不是下結論的時候,而且最好別輕易下結論。何況這個問題在學術界尚無定論,至今還在繼續爭論呢!你們爭論是很好的,說的都很有道理。我只是傾向於把“神遊者”理解成周瑜。這隻能是我的看法,希望你們能繼續思考爭論下去,也可以寫成小論文,題目就是《“神遊者”是誰?》或《談談“多情”與“神遊”》,有信心寫好嗎?

  生:(齊說)有!

  師:對詞人的情感的抒發,還有不同看法的嗎,請發揚個性,大膽發言。(約十五秒後,一學生舉手)

  生:老師,我覺得要準確的理解詞人的感情,最後兩句才是關鍵。據我查資料得知“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這句有兩種解釋,一種理解是此時蘇軾善於自我解脫,自我安慰,比較達觀;另一種理解是此時的蘇軾有些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認為那一種是對的?

  師:(微笑著說)又來了一個新問題,還帶兩種解釋呢,同學們的看法如何?

  (約十秒後,一學生舉手)

  生;我同意第二種。

  師:(神情懇切)你能具體說說嗎?

  生:我是從整首詞的格調來理解的。因為全詞的格調比較昂揚向上,所以我認為第二種比較符合詞意。

  生:(毫不猶豫地站起來)我也同意。蘇軾雖然融儒、佛、道三家思想於一體,思想比較複雜,但總的來看他還是比較樂觀的,這從他的仕途便可知道。

  師:(詢問的語氣)都同意蘇軾是比較達觀的說法嗎?有沒有不同的意見?

  生:(齊說)沒有。

  師:想聽聽老師的意見嗎?

  生:(齊說)想!請老師說說吧!

  師:好,如果談我個人的意見,我個人覺得,兩方面都得顧及才好,不能過分強調哪一方面。不是老師折中,大家想一想,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到黃州,遊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

  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並沒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所有的風流人物都已經隨著歷史的潮流而被盪滌了,即使周瑜這樣的風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夢境一般,何必過於執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奠江月。(鼓掌)

  師:(高興、輕鬆的神態)與同學們討論真長見識。好,下面我們再來聽一次朗讀錄音,再次感受一下蘇軾那激情昂揚的豪邁風格。(用多媒體放映,學生聚精會神地聽)

  師:下面我們一起背誦這首詞。(響起了背誦的聲音)

  師:(微笑著問)課後的兩篇小議論文能及時完成嗎?

  生:(齊說)可以。

  師:那麼下課!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