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讀後感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讀後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讀後感1

  寒假期間看了這麼一篇文章《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講述了美國一位教師羅琳新接手了一個差班,可她卻在開學第一天誤把學生儲物箱的號碼140、142、160……當成了學生們的智商資料(在美國,一般學生入學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入學智商測試,便於老師因材施教)。她驚歎這些學生的智商怎麼會這樣高?羅琳開始為能接手這個班而感到慶幸,同時也感到了壓力。整個學期,羅琳不斷地提醒孩子們,不要浪費自己的聰明才智。無論哪一個孩子,羅琳最後都會對他說:“憑你的聰明才智,你不應該是現在這個樣子。我相信,只要你把自己的潛力發揮出一半來,就可以取得很優秀的成績。”果然,期末統考,這個班的孩子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優異成績。

  其實,孩子們成功的背後是羅老師相信他們真的智商超群,並給以了他們真誠的鼓勵和希冀。所以,你把孩子當天才,他才能成為天才。即使確實不是天才,一個相信自己是天才的孩子,也有著更高的自我期望值、更遠大的理想、更充分的信心,即使最終不可能有天才的表現,也能淋漓盡致的發揮自己的潛力。

  相信孩子是天才,我們的心態就會平和些,就能帶著欣賞的眼光和他們相處。他們調皮,是因為他們智商高,腦子活絡,有許多奇思妙想,故而容易製造事端;他們一時沒學好,那時因為他們還沒盡力或沒有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終有一天他會爆發潛力。他們需要的是信任和鼓勵。

  相信孩子是天才,我們就能多份耐心和寬容,和孩子的交流就能做到言語溫和,臉色悅人。他們犯錯,是因為他們還是孩子,人無完人,孰能無過?他們偷懶,或許世界上的許多發明正是因為人類想“偷懶”而發明的,只要願意在某一方面勤奮,沒準能出一名發明家。我們要做的是信任和鼓勵。

  孩子學得快一些,慢一些,都無關緊要。重要的是為孩子日後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形成健康的自我認同。所以我們要記住:孩子相信自己是什麼樣的人,他就可能成為什麼樣的人。這樣的我們也就可以不急不躁,不急功近利,真正做到和藹可親、循循善誘。

  新學期開學之際,願我們都能像羅琳老師學習,改變態度。給了學生一份信任和鼓勵的同時,也就給了自己一片師生和諧、共同發展的天空。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讀後感2

  羅林老師個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卻意味深長,尤其在任教數學的這兩個月來,只要孩子們和老師都端人態度,任何事情都可以解決,每個小孩都能得到很好的發展。

  有很多人往往會掉進所謂的“負向心理迴圈”的輪子,比如說,數學考試碰到一道難題,其實對大家都很難。可是你想了一會兒沒有結論,馬上加強了對自己的成見:‘我就知道我數學不行,做不出來。’於是,本來再努力一下就有希望作出來的題,就真作不出來了。等考試成績下來,就更灰心喪氣:‘咳,我就不是這塊料。實在沒有辦法。’如果哪次考試不留神考得不錯,你則心裡暗喜:‘今天走了邪運了!連我也幾乎滿分’。就這樣自動地把相反的證據排除在你的推理之外,並不會因為成功而對自己的才能更有信心。長此以往,你不僅盡心竭力地在生活中尋找一切可能的證據,證明你不是數學的材料,你還會不自覺地創造證據,比如在明明可以成功的考試中失敗,結果更加堅信了自己是如何不可救要。這是一個惡性的或者說是負向的心理迴圈:失敗的信念不斷製造失敗的事實;失敗的事實又進一步強化失敗的信念,如此迴圈往復乃至無窮,最後就真變得無可救要了。”

  但是,除了這一“負向心理迴圈”外,還有另外一個輪子,製造的是“正向心理迴圈”。具體而言,當一個人相信自己是數學天才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證據,證明自己是天才;甚至在沒有證據的時候,也努力為自己創造證據。比如有的學生,理工科很強,很相信自己“是這塊料”。於是當他碰到一個物理題,怎麼也解不出來。換了其他人早放棄了。可是他說:“這題我要是解不出來,誰能解得出來呀?”結果他苦思苦想幾天,有一天豁然開朗,興沖沖地跑到我家報喜,大有一副捨我其誰的氣概。他就這樣創造了自己是天才的.證據。在這種“正向心理迴圈”中,成功的信念製造了成功的事實;成功的事實又進一步強化了成功的信念。如此迴圈往復乃至無窮,此人就真成了天才。

  其實是不是天才,關鍵還是在於我們的態度,如果學生認為自己可以的,那麼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堅持下去,直到自己做到。對於我們老師而言,需要把每個孩子都當成是天才,用自己的耐心,真心來教導他們,鼓勵他們敢於嘗試,善於思考,相信自己的能力。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讀後感3

  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每個孩子從一出生起就是一張白紙,長大後長成什麼樣子,取決於兩個大人。

  一個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對孩子影響是比較大的。望子成龍的父母往往都不是龍,卻對孩子要求比較高,自己不能以身作則,其教育結果可想而知。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家庭在教育投資上花費所佔收入比重並無明顯差別,其差別主要在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和教育方法的差別。中國的父母應該拋棄原有的“只投錢不投時間”以及“黑白臉”的教育方式,應該透過增加交流時間、以身作則、興趣引導等方面進行教育。

  一個是教師,說我們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塑造師,其實我們是孩子靈魂的引導者。在學校裡,我們喜歡的往往是聽話的、學習好和聰明的孩子,老師潛移默化的影響使得那些孩子們也喪失了自主性:習慣聽別人安排、習慣了毫無主見,拋棄興趣愛好只知學習,當步入社會以後,他們才發現他們所失去的都是對人生最重要的-----這是多麼可怕!而我們的社會不可能需要的都是科學家,我們也需要商人、工程師、作家、藝術家……培養孩子的多重愛好,引導他們的興趣,教他們做人的道理,這才是教師應該做的。

  只要適當引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都能成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