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通用6篇)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通用6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通用6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1

  《美學散步》裡給我印象較深的是以下內容:詩、畫的美及兩者的關係、書法、音樂和建築、國外的雕塑,以及藝術意境和從藝術中反映出來的哲學理念。作者的文字流利、內容豐富優美、見解獨到。

  關於詩和畫的分界,作者認為:詩傳畫外意。詩留給人更深長的想象空間,他列舉了達芬奇用了四年時間畫出的蒙娜麗莎的眼睛。有時候詩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就像一些攝影作品的題目一樣,能夠拔高藝術作品境界。另外,詩還能詠時間,而畫只能捕捉瞬間。

  很多詩像印象派,比如王昌齡的《初日》:初日淨金閨,先照床前暖;斜光入羅幕,稍稍親絲管;雲發不能梳,楊花更吹滿。多麼美妙的一副香閨畫啊。“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今日忽從江上望,始知家在圖畫中。”“太陽的光,洗著她早起的靈魂。天邊的月,猶似她昨夜的殘夢。”自然無往而不美。何以故?以其處處表現這種不可思議的活力故。照相片無往而美。何以故?以其只攝取了自然的表面,而不能表現自然底面的精神故。要有發現自然中美的眼睛,心中要有詩的意境。“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王安石詩:楊柳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三十六陂春水,白頭相見江南。“半江殘月欲無影,一岸冷云何處香。”

  悠悠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中國各門傳統藝術(詩文、繪畫、戲劇、音樂、書法、建築)往往相互影響,甚至相互包含(如詩文、繪畫中可以找到園林建築藝術所給予的美感或園林建築要求的美,而園林建築藝術又受詩歌繪畫的影響,具有詩情畫意)。作者將中國傳統的美感或美的理想(詩歌、繪畫、工藝美術等)歸納為兩類:芙蓉出水的美和錯採鏤金的美。其中,魏晉六朝是一個轉變的關鍵。陶淵明的詩顧愷之的畫王羲之的字都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漢賦、明清的瓷器、京劇舞臺上濃厚的彩色的美是錯採鏤金的美。作者極推崇魏晉,因為這之前—漢代—在藝術上過於質樸,在思想上定於一尊,統治於儒教;這時代之後—唐代—在藝術上過於成熟,在思想上又入於儒、道、佛三教的支配。晉人的美,是這全時代的最高峰,傾向簡約玄澹、超然脫俗。

  埃及、希臘的建築、雕刻是一種團塊的造型,中國古代的繪畫不重視立體性,而注意流動的線條,把形體化成為飛動的線條,著重於線條的流動,因此使得中國的繪畫帶有舞蹈的一位。國外的很多畫家、雕刻家注重光和影,中國話卻是線的韻律,光影都不要了。這一定程度上受到中筆墨的影響。西方畫家是由幾何、三角構成透視學的空間,,而中國畫是詩意的創造性的藝術空間。西洋在埃及、希臘以來傳統的畫風,是在一幅幻現立體空間的畫境中描出圓雕式的物體,特重透視法、解剖學、光影凹凸的暈染。中國畫法不重具體物象的刻畫,重意境。西畫的透視法是畫家立在地上平視的物件;中國畫的透視法是提神太虛,從世外鳥瞰的空間立場。中國畫的空間構造,既不是憑藉光影的烘染襯托,也不是移寫雕像立體及建築的幾何透視,而是顯示一種類似音樂或舞蹈所引起的空間感型。

  歌德說:建築是冰凍住了的音樂。中國的建築、園林、雕塑中都潛伏著音樂感—即所謂韻。中國園林建築喜歡用生氣勃勃的動物形象,飛動之美,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特點。相較而言,希臘建築的雕刻,多半用植物葉子構成花紋圖案,中國的植物花紋直到唐代以後才逐漸興盛起來。中國慣用園林來處理空間美感,如天井、院子。園林中的設計除了“遊”中“望”,還可以“借景”。山水是詩人畫家書寫情思的媒介,藝術境界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構。中國人愛在山水中設定空亭一所,作為山川靈氣動盪吐納的焦點和精神聚集的處所。靜穆的關照和飛躍的生命構成藝術的兩元,也是構成“禪”的心靈狀態。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2

  《美學散步》是一本不厚、很小的書籍,可是裡面的思想卻熠熠發光。作者是宗白華先生,因為作者是個詩人,所以整本書的主要風格是詩意濃厚,閒適舒緩,令人讀起來非常有趣味,不會失於泛泛而談,但又不至於過於深奧難懂。

  當你翻開這書時,便會想全心全意一氣呵成地看完,不希望中間會有任何間斷,因為在看的過程中經常會遇見令人拍案叫絕的美言好句。完整地研讀有助於對這本書裡的所有思想有一個整體的感受,對其中東西方文化碰撞有更為深入的把握。當我真的如飢似渴地將這本書狼吞虎嚥般讀完之後,還是手不釋卷。於是我又想重新仔仔細細地將其中所有的思想品味一番,咀嚼一番。所以我採用了通讀和精讀兩種方法。通讀只讓我對這本書有了一個大致的印象,全書風格上講,文筆優美,行文如雲捲雲舒,自然而閒適。從其內容來說,交融中西,有很深沉的哲學蘊於其中,不會艱澀難通,但是你也不能馬上獲得其中真意,要如散步般,逢到一處好景緻時,便要駐足細賞。《美學散步》這部書就是這樣的,行到思想靈光閃現處,要靜下心來思考,比照自身,有何感悟。這一功夫是後來在細讀的過程中才慢慢體會出來的。

  今還記得裡面有引用李麗對宗白華《美學散步》的評論,她是這樣說的:“‘散步’當中有古老周易演繹我們祖先‘天人合一’觀念的直觀、感知和體驗;有禪宗以淨的心去體悟觀照萬物的境界;有老莊、玄學追求的靈氣飛揚的思辨智慧;有亞里士多德的明晰合邏輯的理性色彩;有休姆經驗主義哲學中對感官體驗的重視;有康德把時空作為人類感知方式,把心靈作為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的真知灼見;有黑格爾否定的思考的辯證思維;還有在20世紀中西文化碰撞中為人們普遍運用的比較中見同異,同異中辨特徵的方法,以及文化溯源的方法。”我非常同意李麗精警的評價,而且她表達的是那樣的緊湊。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3

  美學歷來給人一種虛無縹緲的感覺。因為美正常依附於歷史,文學,藝術等存在,併成為歷史和文藝的靈魂。一直以來,美學家談美學都是從歷史或者文藝入手。

  譬如《美的歷程》中,李澤厚先生按照歷史的發展梳理美學。從遠古到商周,從盛唐到明清。一個個看似無關的細碎事件被從歷史中篩出來串聯在一起,組成了幾千年來綿延不絕,若隱若現的美學脈絡。這種在千年歷史中拿捏,為美學把脈的能力,無疑對審美的敏銳力有著極高的要求。

  其實另一位美學大家朱光潛,也按照歷史的經絡闡述過美學。在西方美學史中,我們看到的,其實不僅僅是美,更是西方歷史文化的結合體。是雅典學園到康德、黑格爾、叔本華對美的不同理解,不同的鑑賞與思考。不同的是,朱光潛把人作為一個觀賞者,看美的發展,美的昇華與變化,把“我”作為一個置身事外的記錄者,記錄下了浩浩百萬字的美學體系,森嚴而宏偉。李澤厚則對這種態度持否定態度。他認為美是隨著人的出現而出現的。

  人是美的鑑賞者,更是創造者。美的感覺起源於人的思維,因而人不存在,美也就不存在了。不能說兩位大師孰是孰非,只能說這是唯物主義美學和唯心主義美學的碰撞。但是在我個人看來,感受龍飛鳳舞的遠古圖騰,撫摸鏽跡斑斑的青銅器,吟哦氣吞山河的盛唐詩歌,欣賞清雅超然的山水畫作比嚴肅地審視厚重的歷史,探究一部部哲學論著帶來的美感更深入人心,更能引起一個普通人發自內心的共鳴。

  不妨再將眼光放到《美學散步》上來。同樣是負有盛名的美學著作,宗白華先生並沒有像前兩位那樣按照中西曆史發展來梳理美的脈絡。正如書名所說,這本書就如同散步一般,漫無目的'的散步。走到哪裡,拾起什麼,便對它講解一番。看上去,似乎這本書根本就不成體系,根本就是隨筆,山水,素描,雕刻,書法,哲學,詩歌無所不談。但就在這雜亂無章中,宗白華先生卻又有條有理地帶我們探究了一個個美學的大問題:虛與實,道,留白,舞,生命的意蘊。在虛與實,陰和陽,充塞與空白,最高理性和最高生命等等對立的碰撞與融合中,一切已達化境,因而產生了美。再將其與朱光潛,蔡儀等的唯物主義美學對比,發現在這方面,宗白華和李澤厚不謀而合。

  唯物主義的美學研究者深究著本體論,認識論等鑽研,於是,對於美學的研究越發艱深,忽焉在前忽焉在後,體系巨大而難得要領。而宗白華和李澤厚則選擇了另外一條路,跳脫出來,不再苦究美的哲學邏輯。他們認為,與其在浩如煙海的歷史文藝中尋找美的邏輯,美的原理,不如探尋你的內心。因為美的感受正是發源於你的心。羅丹的雕刻,陶淵明謝靈運的山水詩,王羲之的書法好,好在哪裡,無非是因為他們把自己和美的物件融合在了一起,藉以一種藝術形式表達出來,向外發現自然,向內探尋自我,於是山水等外物空靈化了,也附上了情致,美自然也產生。這種境界有一點道教的天人合一之感。因此,看《美學散步》《美的歷程》時,很容易感受到一種返璞歸真,冥合天人的宗教境界。

  說罷關於美學的唯物和唯心。另一方面,不妨來看看這些美學著述的依託。

  比如《美學散步》,主要是依託著陰陽虛實等意境,依託著審美的心來闡述美。至於其中涉及的素描,雕刻等等,也著重於藝術家本身的境界思想來講,而非立足於專業技法。因此,可以說這是一部隨心的書,他的邏輯是始得西山宴遊記中“與萬化冥合”的超然境界。讀這本書,不能用腦子,只能用心。而浩浩百萬字的《西方美學史》則紮根於西方歷史,探尋歷史的美學,每一處論述都注重著邏輯,嚴格的剖析著各種美學哲學流派的發展,繼承。如果說美學散步是隨意綻放的空谷幽蘭,那西方美學史更像是一棵根系深厚,枝繁葉茂的橡樹。

  與《西方美學史》類似,《美的歷程》也是依託歷史,只不過是依託華夏的歷史。這本書對美的研究不像《西方美學史》那樣邏輯嚴密,一枝一葉一根一脈的來源去向清清楚楚。《美的歷程》對於中國歷史中的美,採取了一種大刀闊斧的取捨,摸到了千年以來美的脈搏點,龍鳳圖騰,青銅饕餮,楚辭唐詩,魏晉風流等等等等。將一個個極美的點從歷史的煙海中挑出來,連成一脈。如果說朱光潛是大禹治水一般將九州山河開闢分明,各行其道,那李澤厚就是傳說尋龍點穴的高手,睥睨山河,找出一峰一嶺,點出美學的龍脈。

  至於蔣勳的《美的沉思》和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又與前面的幾本論著有所不一。《美的沉思》著眼於書法,《人間詞話》著眼於詩詞。看似一本是書法論著,一本是詩詞鑑賞。卻又無時不刻讓你感受到美的宣洩。蔣勳與王國維一樣,曾經致力於對西方美學的研究,蔣勳承襲泰納,王國維承襲叔本華,尼采。而後,他們又出奇一致地感受到了華夏大地的美,將眼光放回到了中國這片土地上來。

  於是這兩本書便有了依託,兩種古老的中國藝術形式——書法與詩詞。不難看出,這兩本書儘管有西方美的影子,但根還是中國的。譬如王國維,很好的繼承了中國的古雅美,在嚴羽和王士禎的神韻說和興趣說基礎上提出了耳熟能詳的境界說。這才有了中國婦孺皆知的美的三重境界。

  其實,不管如何來看,這一本又一本著作都有著自己的特色,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每一個美學家都形成了自己的體系,但又沒能展現出美的全部。而當這些著作放在一起,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就是我們人類已經認知的美。邏輯的,內心的,嚴謹的,虛無的。

  而透過《美學散步》《美的歷程》,其實給我們帶來的,是展現了美的更多的方面。只要人類的歷史還將繼續,那麼人類就會不斷創造更多,更豐富的美。我們也許無法完全明晰從古至今的一切美。但至少,透過閱讀這一冊又一冊書,我們可以掌握一點美學的脈絡。因而,將自己也作為美學的主人公,美的建設者,去參與創造這宏偉精妙而又千姿百態的美學史詩。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4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結集出版的美學著作。一般的美學著作總是艱深、晦澀、術語多,但這本書卻用詩一般的語言寫出了中國美學的精髓。就像書名一樣,這本書用散步的感覺美學,文字清新淡雅。

  《美學散步》是宗白華先生自己從他解放前後的三十多篇美學論文中精選出來的文集。文集主要分二個部分:

  其一,主要是總論的談美的問題和文藝中的空靈與充實;

  其二,主要是以西方美學思想的營養,體味中國的藝術精神、特別是莊子的散文、魏晉的人格美以及中國詩、書、畫、音樂的藝術意境;

  其三,主要是對外國美學家和藝術家的評論以及詩歌方面的專論。

  作者用他的這種一以貫之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尤其是中國的書法。中國人哀樂的情感能在書法裡表現出來,像在詩歌、音樂裡那樣。別的民族寫字還沒有能達到這種境地的。作者認為,寫西方美術史,往往拿西方各時代建築風格的變化來貫串,中國建築風格的變遷不大,不能用來區別各時代繪畫雕塑風格的變遷。而書法卻自殷代以來,風格的變遷很顯著,可以代替建築在西方美術史中的地位,憑藉它來窺探各個時代藝術的特徵。

  一個人看到的景色是否美好,多半和此人得心境由關,也可以說景色的美否是由心來決定的。心也會限制視野,但同時,洗滌、淨化過的心靈也會因為心境的提升而看到更美、各廣闊的世界。我們從外界的事物上學習加深對世界的理解,對美的感悟,從而在再次面對著世界時能瞭解地更深,看地更透徹。生命就是美。某一事物是否是美的,那是人的一個主觀判別,不是屬於事物的屬性。美永遠是主觀世界裡特有的產物。因此,我們也不能說美是什麼,只能說什麼是美的;也可以說,美不在於物的本身,而在於物給人的感受。生命帶來了美,有生命的地方就必然存在著美。

  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感到撲面而來的生命氣息,是生命的節奏和對人生的關懷。就像劉小楓總結的:“作為美學家,宗白華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使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那裡,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美學散步》中每篇文章皆是珍奇的寶石,折射著理性與感性的光輝,或論詩與書法,或論音樂與舞蹈,或論建築與雕塑,乃至代表著整個宇宙之美的事物,“願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他”。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5

  最近讀到一兩本關於美學的書籍,我慶幸自己能夠想到讀它們,因為在此之前對於美學我是個門外漢(現在也不算內行),更不瞭解到底什麼是美。讀易先生的《破門而入——講美學》,才知道美學不是教你“裝房子、買衣服、交女朋友”,而是相當大的一個社會科學,它原本是在各藝術門類學科之上的學科,是個統領。抽象而枯燥其實才是美學研究的特點,因此西方美學的大家也都是哲學家,比如柏拉圖、蘇格拉底,還有康德和黑格爾。既然美學也是哲學,她就必定具備哲學求真理的特點,但什麼是才是真正的美,如同哲學裡其他問題一樣,往往是沒有統一答案的。雖然易先生講的深入淺出、幽默風趣,讀此書我仍然費力,因為它需要一顆極其抽象的哲學的頭腦。

  真正有點感覺的是讀宗先生的《美學散步》。此書較為具體,如同書名,彷彿是在美學的境地裡做一次心靈的散步,詩樂書畫,悠哉美哉,還可收穫良多。正如他在前言裡說到的:散步的時候可以偶爾在路旁折到一枝鮮花,也可以在路旁拾起別人棄之不顧而自己感興趣的燕石。無論鮮花或燕石,不必珍視,也不必丟棄,放在桌上可以做散步後的回念。

  說這兩本書究竟與我與中秋又何干呢?不,我想真正對美有困惑的人,是看得出來干係的。宗先生在“美從何處尋”這章中,講到了尋找美的兩種方法:“移我情”和“移世界”。移我情就是改造我們的情緒和思想,使之能夠發現美並創造的表達美,以成為藝術。“我們的情感要經過一番洗滌,克服小己的私慾和厲害計較才能發現深度的美。”移世界就是改變世界的現象,使它能夠成為美的物件。比如月亮,就常常被用來美化世界。雖然宗先生一直強調美是客觀存在的,但在我看來,無論移我情還是移世界,都將是人為的主觀的對美的探尋。

  當代社會機器轟鳴、網路發達,人們早已沒了賞月的閒情,更別說這晚無月的中秋。問題是這樣的美境就丟失了嗎?如果所有的物質我們都看不到美,一切都只是原子分子,那麼“世界是不是就變成了灰白色的骸骨,機械的死的過程了?”都市人常常要麼困惑生活無趣,要麼只顧忙碌焦慮,無法發見身邊的美,為什麼呢?“我們在自己的心裡找不到美,那麼就沒有地方可以發現美的蹤跡!”如果一個人情感波折、思想矛盾,恐怕嚐到的是苦悶,而不會是美,所以,“忘掉自我,忘掉自己的情緒的波動、思想起伏,不把自己關在狹小的心的圈子裡,不只是在自己的心裡而是到廣闊天地裡去尋找美”,我們才能真正找到美。

  這大概是我這樣的都市人去找這樣的書來讀的原因吧!

  宗白華的《美學散步》讀後感6

  當我把《美學散步》從圖書館給借回來後,發現它的內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那樣:全是專業術語而且文謅謅的學術著作,而是文辭優美、洋溢著藝術靈性和詩情的美學奇葩。

  閱讀這本書確實是一種享受,宗白華先生用他抒情的筆觸、透徹的感悟引領讀者體味中西藝術的精髓,待我們“散步”歸來,就會驚喜地發現自己的心靈和靈魂得到了很好的淨化和昇華。宗白華先生用自己的心靈和靈魂感受著世間萬物,並用行雲流水般流暢美妙的文字將其訴諸筆端。在宗先生看來,散步是自由的,但並不因此就絕對是非邏輯的,亞里士多德在“散步”中建立了體系性思想,莊子在“散步”中領悟到了宇宙的玄妙,達·芬奇在散步中捕捉到了美的真諦。在各種美學現象和藝術門類之間,“散步”是梳理美學、藝術學思想、親近藝術靈動的方法;在中西美學之間,“散步”是凸顯中國傳統美學個性精神的方式。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上網搜尋過一些關於宗白華先生的資訊,原來宗白華先生與朱光潛、蔡儀、高爾泰、李澤厚並稱為中國當代五大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治學特點是不建體系,而是注重對藝術的直接感悟。就正如劉小楓對宗白華先生的評價那樣:“作為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基本立場是探尋人生的生活成為藝術品似的創造,在宗白華先生那裡,藝術問題首先是人生問題,藝術是一種人生觀,藝術式的人生才使有價值、有意義的人生。”

  宗白華先生的美學思想生成和發展於中國面臨軍事和學術危機的特殊的歷史時期,古老的祖國既面臨政治、軍事的壓力,又面臨學術的危機。在排山倒海的“西化”風潮中,他並不隨波逐流,堅持以中國傳統的美學為根基,以西方思辨的成果為參照,凸顯對中國古典美學的梳理和闡發。

  他在用他自己的看法引導我們去欣賞中國的詩歌、繪畫、音樂。他曾坐在《蒙娜麗莎的微笑》前默默領略了一小時,我不禁為宗先生對藝術對美近乎痴狂的態度而慚愧,在這個燈紅酒綠的繁華社會中,已經很少有人可以有著這麼平靜的心態去欣賞藝術。我不但要吸取宗白華先生的美學知識,也要學習宗白華先生對待藝術的那種態度。

  在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中國美學史中重要問題的初步探索》一文中,提到:“一切藝術的美,以至於人格的美,都趨向玉的美:內部有光彩,但是含蓄的光彩,但是這種光彩是極絢爛又極平淡。”由此可見,對於芙蓉出水的美和錯採縷金的美,宗白華先生更加偏向於前者。

  如果要我在這兩種美中做選擇,我也會選擇前者,因為芙蓉出水的美真實而且天然。正如中國的水墨畫和西方的油畫相比,我更喜歡中國的水墨畫的淡雅和簡單,其實詩詞畫都類似,有時候太滿了反而不妙,要懂得適當的留白才是高手。

  宗白華先生在發現美的時候,態度既是超脫的,又是入世的,他為我們讀者展示了一個極美的人生和宇宙,這裡充滿了親切感和家園感,宇宙之大,無非虛實相生,美無處不在。宗白華先生從一丘一壑中發現了“宇宙是無盡的生命,豐富的動力學”。也發現了它是“平整的秩序,圓滿的和諧”。英國詩人勃萊克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天堂”正是這種景緻的準確描繪。

  沒有一種以天地為廬而又悠然自足的博大情懷,沒有一種能澄清以觀道的空明澄澈。宗白華先生如在拈花微笑間頓悟了一切靈光的高僧,中國美學遇到他真可謂幸運,他學貫中西,中國美學特色被熔鍊出並標舉,最終被貫入了一種深沉摯厚的生命意識。

  一切美的光是來自心靈的源泉,沒有心靈的折射是無所謂美的。

  看完這本1997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再版的《美學散步》,感覺正如編者在重版說明中講到的:“我們懷念那拄著手杖,徜徉在未名湖畔的身影;我們品味著散步聲中留下的道道靈光。願每個心靈豐沛的人都能讀一讀她。”

  我們要從宗先生成功的學術研究中吸取營養,在積極吸納西方文化有益成果的同時,立足於中華民族的文化,大力凸顯民族文化的個性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文化因其獨特的個性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彰顯出奪目的光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