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讀後感範文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讀後感範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讀後感範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讀後感1

  近一段時間,抽空閱讀了《蒙臺梭利教育法》一書,感受頗深。

  蒙臺梭利的教育法在世界各地實踐、開展了多年,強調透過創設某些適宜的語言環境,來逐步培養孩子聽、說、寫、讀的能力與習慣。人之所以有學習的慾望,就是受到與生俱來的智慧所驅使,也就是孩子內在有一種執著追求知識和求發展的衝動。那是內部發生的原動力,透過人格的選擇及行動而表現出來。如孩子熱衷做某一件事時,大多會不知不覺地進行“分析、比一比、合起來、集在一起”的工作。如果這種內在衝動不透過教育去啟動他,將會使幼兒本身存在著的巨大能量遲滯、消磨。蒙臺梭利認為手的活動及語言在不斷地保持調和,最後才能培養出孩子自己的人格,而人格在成長過程中發揮各種創造能力。

  蒙臺梭利是以兒童的需要為主要依據,因為兒童存在著與生俱來的“內在生命力”或“內在潛力”這種生命力是積極的、活動的、發展著,具有無窮無盡的力量。教育的任務是激發和促進兒童的“內在潛能”,並使之獲得自然的和自由的發展,早教是啟迪兒童智力開發的關鍵。成人給兒童的教育是協助兒童自我發展,是給他出一己之力;傳統的教育則是成人在那裡不斷地教導兒童怎樣去做,兒童就遵命式地去服從。那麼,蒙臺梭利教育就是讓兒童發揮他自身的生命潛能,透過自身的實際的這種活動來發展自己各個方面,包括人格的養成,這是教育的真諦。

  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慢慢形成獨立意志。成人最大、最經常的錯誤就是破壞孩子的獨立意志,造成孩子的膽怯、依賴、順從、懶惰,抑或是反叛、乖戾、任性。這一點,我非常贊同。蒙氏教育有一項準則:教師講解務求簡潔、明瞭和客觀,讓孩子自己去聯想和思考,教師不做過多的展開。

  這實際是蒙氏核心思想“孩子的成長靠自己,教育的作用是輔助性”的落實。其中一段文字非常好:“好像一個人獨自走過一片寂靜的樹林,寧靜而幸福,任憑自己的內心世界自由地舒展開裡。這時,遠處忽然傳來悠揚的鐘聲,將他從思緒中喚醒,這使他更加強烈地感受到此時此地的安寧的美麗。”

  蒙氏的思想從最人性的方面關愛、尊重人的初生時期,保護人生而所具有的權利不受侵犯,並相信這是成為具有完善人格的前提條件。在此基礎上,成人的主要作用是創造合適兒童發展的環境,並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做那“鐘聲”。

  不幸的是,絕大多數時候,我們的教育不是這鐘聲,而是搖滾樂。

  曾經聽到一個養豬的故事,在一個現代化豬圈,給豬喂水不再用豬槽,而是裝了現代化水管,豬的嘴巴咬住水管頭,水就會流出來。但是你不能去給豬講,要這樣喝水了,我教教你。只能讓它們自己去找,就出現了這樣的狀況:豬渴了,滿圈轉,找不到豬槽,有的豬就放棄了,但有的豬就堅持找,發現了水管,咬住,流水了。那些沒找到的豬,一會兒,又渴了,還找,在不斷的放棄、尋找、再放棄、再尋找的過程中,這些豬都喝上了水。

  教育有時和這個很像,學生在不斷的尋找、探索,有的快,有的慢,等不及我們就直接告訴他們了,是我們親手破壞了孩子們的求知慾和成就感,漸漸的,他們不再動,就直接等著你來告訴他。這個故事很值得我們反思,我們應該多一些耐心,要能夠等待。並且相信孩子。

  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讀後感2

  前段時間我讀了《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這本書。瑪麗亞·蒙臺梭利是二十世紀享譽全球的幼兒教育家,她所創立的、獨特的幼兒教育法,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深刻地影響著世界各國,《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這本書,是蒙臺梭利博士對自己親手創立的“兒童之家”的經驗總結,她獨特的教育觀念——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自由地學習,讓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覺不得不說,這是一本好書,一本有思想的書。

  本書共22章,從第一章的新教育和教學方法起始到讓孩子成為優秀的'自己結尾,240頁的內容卻值得無盡回味。蒙臺梭利指出:有效訓練小孩的所有教育活動,都必須幫助孩子們在獨立的道路上前進。我們必須幫助他們學會走路,學會跑,學會上下樓梯,學會撿起掉落的東西,學會自己穿衣服和脫衣服,自己洗澡和吃飯,清楚地表達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所有這些,都是獨立教育的一部分。可往往在現實生活中,作父母的總是習慣性的侍候孩子。

  孩子是伴隨著玩長大的,在玩中,他們學會了觀察,學會了思考。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各有長處和短處,只要不斷努力,就會有進步,就值得讚賞。我班的欣然是個聰明伶俐的小女孩,她善於與人交流,為此欣然贏得了許多的好朋友。有一次欣然拿了她最喜歡吃的巧克力來到了幼兒園,她的媽媽希望欣然把巧克力和班中的小朋友一起分享。等媽媽走了以後,欣然拿出巧克力,她看了看班中來的這五六個小夥伴,跑過來對我說:“老師,小朋友太多了,巧克力不夠分的,怎麼辦?”我說:“那你自己想個好辦法吧!”我在一邊靜靜地觀看,看她歪著小腦袋想了半天,最後決定:“給露露和欣欣吃一塊吧,你們都不要吃了,因為她們是我最最好的朋友了。”我看著圍著她的其他孩子都很失望地轉身玩去了。孩子畢竟是孩子,當著小朋友的面我沒有說她。

  下午上活動時,正好有一節是熊寶寶的叔叔到小熊家做客的活動,講完活動後,我告訴孩子們:“我們來演小品怎麼樣?”“太好了!”欣然一聽興奮極了,欣然和其他幾個女小朋友扮演姐姐,我扮演小熊的媽媽,分別招待他們。我把欣然他們平時喜歡吃的蘋果分了分。我把蘋果端到小熊“姐姐”們面前說:“蘋果太好吃了,但不太多,你們是小熊最最好的姐姐,就你們吃吧,其他人就不要吃了。”當然這個“其他人”指得是欣然。欣然一聽,忘了是演戲,生氣地說:“不吃就不吃,有什麼了不起。”我一聽,機會來了,就說道:“傷自尊了吧,想一想你早上分巧克力時,你是怎麼對待小朋友的?既然都是好朋友,雖然巧克力不多,你可以每人分一小塊,只要動動腦筋想辦法,問題就一定能解決,對不對?”欣然一聽,恍然大浯,紅著臉點點頭。孩子在玩中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只要我們用心注意技巧方法,就會讓孩子自己學會怎樣與人相處。

  蒙臺梭利博士曾說過成人無法直接幫助兒童形成自己,因為那是自然而成的工作;但是成人必須懂得細心地尊重這個目標的實現,也就是提供兒童形成自己所必要的而他自己卻無法取得的材料。讀了這本書讓我明白在今後的教學生涯中,我要做到的是:給予孩子們充分的尊重與理解,讓他們自由地發展,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