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後感

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後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教出樂觀的孩子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樂觀是一種穩定的人格特質,是人們在相似的情境中發展起來的一種類化期望,表現為積極的解釋風格。談到“樂觀”一詞,就不得不提到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他的幸福五部曲之一《教出樂觀的孩子》,是一本實用教育指南,作為一名幼兒教師,研讀之後受益匪淺,從中得到了一些教育啟示,現總結如下;

  一、樂觀—積極的'解釋風格

  塞利格曼發現“習得性無助”這一心理現象,即“人類面對許多無法控制的事件時的反應:經常試都不試就放棄了”,從而進行“心理免疫”,教會兒童習得樂觀,將無助變成自主。在幼兒園裡,以個人工作經驗來說,我發現能力弱的孩子經常說:“老師,我不會”“老師,我不敢”,長久以往,慢慢就會陷入“習得性無助”中,從而變得悲觀、不自信,老師應該幫助他們走出誤區,習得樂觀,形成積極的解釋風格。

  何謂“解釋風格”呢?即個人對原因的習慣性看法,從兒時開始發展,如果未經干預,就會保持一輩子,有三個重要維度:永久性、普遍性、個人化。根據對本書觀點的理解,結合工作實踐,現舉一事例:幾年前,幼兒園開展迎賓小天使的活動,即幼兒佩戴紅色綬帶,站在園門口,大聲地說“早上好”來迎接上學的小朋友及家長們。妮妮非常渴望做迎賓小天使,這次卻沒被選上,回到家沮喪地對媽媽說:“我真笨!大家都能做迎賓小天使,我永遠做不了了!”媽媽聽完,抱怨道:“因為你不乖,才沒有被選上,真是一點用都沒有!”第二天,妮妮一直悶悶不樂,老師與其談心,知道了她的煩惱,安慰她:“昨天並不是你一個人沒有當上迎賓小天使,還有很多小朋友都在等著下一輪呢。由於你最近感冒,需要保護喉嚨,不能大聲地說‘早上好’來打招呼,這次才沒有被選上。等你感冒好了,努力練習,再去試一次,肯定能行!”妮妮聽了,開心地直點頭,笑著說:“好!”妮妮及其媽媽對事件的解釋就是消極的,把沒有被選上迎賓小天使這一失敗解釋為永久性、普遍性與個人化等難以改變的原因,從而產生悲觀情緒。從中可以看出:媽媽的消極解釋風格正在影響著妮妮,迴圈往復,將會讓其陷入習得性無助中;而老師的解釋就是積極的,把失敗解釋為暫時的、特殊的並且是可以改變的原因,讓其恢復自信,再次進行挑戰。那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積極的解釋風格呢?學會反駁!

  二、學會反駁—成人先於孩子學習

  塞利格曼認為有效的反駁建立在四大基石之上:蒐集證據,減輕認知偏差;做出選擇,自由挑選多種解釋;反駁的技術就是化解災難;反駁策略是開發反攻計劃,將精力投入到最可能發生的情況的反攻計劃中。教孩子反駁悲觀想法之前,成人自己要先練習這些方法,學會反駁。有了會對悲觀說“不”的成人,才會教出說“不”的孩子。正如塞利格曼所說:“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所以幫助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當我們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情時,特別是自己出錯、失敗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悲觀情緒。這時,要學會反駁悲觀。首先要告訴自己冷靜一下,不要被自己即時產生的悲觀想法所困住;然後蒐集證明自己不用悲觀的證據;第三步是問自己還能不能從其他方面來看待這件不好的事情,並試著從多方面來看待;第四步是評估這件不好的事情的所可能產生的各種影響,就是對這件事情進行評估。並透過分析各種可能後想出預防和解決的方法,從而度過悲觀危機。

  幸福2.0時代已經來臨。當家長樂觀自信時,孩子離幸福還會遠嗎?這就是閱讀《教出樂觀的孩子》一書的價值所在。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