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社會契約論》有感

讀《社會契約論》有感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社會契約論》有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少時讀書會牢記各種名人的座右銘,以便在考試作文時能畫龍點睛般斬獲作文得分點,從未探究座右銘背後的故事,竟不知盧梭用一生去實踐的座右銘“我把我的一生獻給真理”是何等艱辛與蹉跎。

  在18世紀的法國政治思想領域裡,存在著三種改革國家政治制度的學說:孟德斯鳩主張的立憲君主制,伏爾泰主張開明的君主制,而盧梭主張民主共和制。

  1744年盧梭開始著手和撰寫《政治制度論》,結合他在《懺悔錄》中的部分敘述可以看出,他當初寫《政治制度論》的主旨,以及他在後來的《社會契約論》中反覆發揮的理論,都集中在解決一個他比喻為“幾何學上的化圓為方的問題,即如何找到一個能把法律置於一切人之上的政治形式”。政府的形式問題,是《社會契約論》第3卷重點論述的問題。盧梭利用自然法學的角度,從“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人與政權及法律的關係”等方面一一展開論述。提出一個鮮明的主張即“人生來就是自由的,但卻無處不身戴枷鎖”,並透過探討社會秩序中人的實際情況與法律的關係,闡述家庭的特殊性從而衍生到政權及統治者,來說明強者和統治者的合理性。第二卷文中關於公共幸福的論述,講述公意是形成公共幸福必不可少的`東西,文中針對人權即政權及生死權等論述都十分犀利,有和當時思想家的鮮明對立還有獨立的個人主張。這些思想都深刻的折射到社會思潮中,1789年法國大革命的爆發雖然有很多綜合原因,但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的思想對它的爆發和發展起到一定的催化和助推作用。

  該書在1762年4月出版後,遭到查禁和封殺。6月9日,巴黎高等法院釋出逮捕令,捉拿盧梭。盧梭幸而脫逃,但也經歷了長達8年之久的流亡生活,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被人驅趕,直到1778年7月2日他在埃默農維爾逝世時,對他的逮捕令還沒有撤銷,直到死他的身份還是一個負案在逃的犯人。然而,歷史是公正的,人民對這位為傳播真理而著書立作的作者是懷著欽敬和感激之情的。在1794年10月,法國國民公會重置棺木,將盧梭從埃默農維爾移葬首都“供奉不朽的人的殿堂”—巴黎先賢祠邦德翁,供世人永久瞻仰。

  一遍讀完後總是有懵懂不解之處,但是文中的思想總能喚醒歲月中的感悟,進而又讀,每次都有不同認識和收穫,感慨盧梭用高度的法律智慧和極大的思想努力構建並表達該如何構成一個科學的法治理念體系,給後人無數啟發,在此寫讀後感,希望志同者可以互勉。(薩薩)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