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史讀後感-讀後感

中國科學史讀後感-讀後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科學史讀後感-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這幾天微信群裡很熱鬧,又是一次關於中醫的討論。我呢,不懂醫學,對神醫治病比較排斥,正好以前看過一本書,有關於中醫發展的一些歷史,這次找來,專門挑選部分章節,再讀一遍,順便寫點兒筆記。

  這本書是李申老師寫的《中國科學史》。

  關於科學的定義,尤其是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有些人是有看法的。不過,我們不能完全用現代人的眼光看待古人的思想,時代的思想總是和當時的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很難超越甚至跨越性的提出思想。所以,按照古人的思維,他們對於科學技術的認知,我們應該稱之為科學技術的。也就是說,科學可以存在被後來推翻的可能。這個我們認可。但是,歷史是發展的,科學也是發展的,我們不能因為某些理論在歷史上存在過,能解釋或適應當時的需要,就認為可以放到現代。很多看似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都是在一定範圍內可行的。如同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認識到現在還是在初級階段,就是很不簡單的事情。當初馬列先驅們提出的共產主義設想,超越了那個時代,我們現在發展的遠遠不夠,還是要不斷獨立思考,努力認真做事。因此,科學是當今我們認為正確的理論知識體系。以前的科學是歷史,如果在應用,那隻能用現在的科學。

  這本書按照時間順序,在每個歷史階段都專門講述了醫學的歷史,我挑著寫。

  遠古就不說了。

  秦之前一般稱為先秦時代,可以從商開始到秦統一之前。主要是這兩個時間點好記。歷史發展中,有些事情差幾年幾十年的,影響不大。別較真,有些是按時間來的,我認同。

  生老病死,現在看來太平常了,但是在古代,對疾病、生死的認識是慢慢成長的。能知道生病,就是很大的進步了,因為這時候的表現和正常人不一樣,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呢?透過猜測、經驗,乃至後來碰巧發現吃某些東西,或是錘錘打打,感覺會好些。古人的思考是很厲害的,關乎到生死。依靠很長時間的經驗傳承和試錯,逐漸形成了疾病、起因、治療的整體概念。先秦時代,已經認識到了“知病因”的重要性。《墨子》有涉及到的相關文字。《左傳》寫的就比較明確了。已經相當於理論說明了。

  當時有位名醫醫和,按照六氣將疾病分類,寒、熱、末、腹、惑、心共六類。《周禮》對疾病和藥物進行了分類。連醫生都分類,內科外科還不算,營養醫和獸醫都有。那個時候,已經在猜測內臟的.問題了,後來形成五臟六腑的觀點,成為人體解剖學的標準資料。《史記·扁鵲列傳》載扁鵲服神藥可以見鬼神,看病“盡見五藏癥結”,說明對人體內部結構瞭解的迫切性。而且,已經知道不同的藥治不同的病,治療的方法也很多。針灸已經有了重大進步。特別是在針灸治療中,逐漸發展出經絡系統這與特有概念。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脈法》《陰陽脈死候》等。對脈象的認識接近《黃帝內經》水平,但未見切脈記載。診療方法起初主要是“視”,也就是看,觀察,後來扁鵲“望色”、“聽聲”、“寫形”,再推理,已經接近後來的樣子了。我想那時候應該是能言善辯之人,這樣可以從病人口中瞭解到更多資訊,給自己推理新增信心。

  巫、醫不一樣,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是兩種技術,切不可相信巫術。

  先秦對保健養生也很注意,從飲食、控制情感,到調整生活環境等,一個是發生過因情緒激動生病的事情,一個是對過度追求極致的否定,提倡中庸(大概是這個意思)。對於血脈流通和精氣流通,還是個說不清的概念。

  那時還不怎麼追求長生不老,秦始皇看到自己家大業大,太留戀人生了,所以覺得長生不老比較好。秦漢時代,開啟眾人追求的白日夢。想想,那時候對死亡的定義都不全面,也是一點點明確的,要不然扁鵲怎麼讓人死而復生呢。說到“氣”,正如古希臘“世界是由土氣水火四種元素組成的”一樣,我們覺得氣是構成世界的質料。這個觀念很震撼,我感覺當某個古人得出“氣可以構成一切”的時候,是恐慌,發現了天的秘密,還是驚喜,發現了天的秘密,我估計自己會跳起來,告訴大家。當時陰陽被認為是氣,(這個認識很神奇),但凝聚成物體的氣,不太容易歸結為陰陽,那麼就放一邊吧,於是產生了五行之氣。在《左傳》,這個五行是:金木水火土。終於見到了我們都熟悉的東西了。戰國末期,完成了陰陽五行兩大系統的建立。

  精神和肉體的認識,我們認為肉體和精神之外,還有氣。

  中醫對人的基礎性認識就齊了,即形體、氣、精神或是魂魄。

  可見古人還是真厲害,基本是憑藉一雙慧眼,利用前人的傳承,大膽試錯,加上自己的慧根,揭開中醫輝煌的篇章。不能嘲笑或是輕視他們對人與自然的看法,我們的認識就是這樣一步步積累出來的。當我們接觸世界開始學習的時候,不知道踩到了多少先師的肩膀。

  一次吃多了不消化,從先秦到明清,陸陸續續寫幾篇吧。

  多說幾句。

  一個人是隻認同中醫,還是中醫西醫都認同,還是嘴上認同中醫,看病要找西醫,通過幾次病就可以分辨出來。例外總有,比如我還喝些感冒沖劑呢,尤其是西瓜霜,更是常備。不過我看病還是西醫,即使各種偏方、食療治病,幾乎不嘗試。

  另外,中醫現在到底是以前的中醫呢,比如望聞問切開方子抓藥,還是憑藉各種診斷指標,說上一大堆觀天象之類的天書,然後照老方子拿藥呢?很多中醫院,檢查裝置還是很齊全的,那些名詞資料,我覺得《黃帝內經》可能沒直接說過,神醫們認為《內經》裡明確提示過,我爭不過他們,就這樣吧。

  其實我感興趣的重點是各種歷史,中醫的歷史也就是了解了解,但是這個話題確實有很多爭論,所以讀後感裡評論比較多。中醫確實應該融入到現代醫學中去,不管能起到什麼作用,作為獨立存在的體系,不必這麼大規模。中國人、美國人、印度人,生了病,都是病人,好幾十億人不知道中醫,生活的也不錯。科技發達的地方,人均壽命長,我國的平均壽命水平並不靠前,前三四十名的國家地區都依靠強大的醫療作為主要支撐。安地卡及巴布達聽說過嗎?人家都排在咱們前面。人家醫院的大夫都先看檢查結果再說話,而不是望聞問切以後直接開藥,覺得稍微嚴重一點兒的病都不會告訴你只用中醫。你想想,你堅持中醫不能取消也好、堅持中醫比西醫強也好,有的是國家政策,有的是個人感受,還是交給大夫們討論吧。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