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通用10篇)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通用10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因經歷的人和事不同而產生新的感悟,這個時候,可以寫篇感悟的文章將其記錄下來。不過,很多人都不知道要怎麼寫感悟。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歡迎大家分享。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1

  最高階的教養,就是沒有偽裝的待人誠懇,發自內心的為人善良。

  一是,不動聲色的體貼。

  曾有一位讀者分享過他的故事。前些年,在他家小區門口,總有一些農村的老人家在擺攤賣菜。每次家裡沒菜了,父親都會讓他拿上現金去那裡買,還囑咐他不要講價。

  他很疑惑,明明去超市更近便,為什麼要大費周章地拿零錢去買路邊攤呢?父親回答說,老人年紀大了不會用移動支付,這些現金能讓他們方便一些。錢不算多,但菜賣完他們就可以早點回家。

  很認同這樣一句話:“真正的善良,是行善而不扯起善良的旗幟,是積德不需要人見。”教養,是了無痕跡的溫暖傳遞,不必總是向對方言明。我對你好,卻不希望你難堪,你也不用覺得有負擔。

  人,活的就是一個人情味,做過的事情不用盡人皆知,但求問心無愧。一旦做一件事的目的性太強,雪中送炭也容易變成對他人的苦苦相逼。最高階的教養,就是剛剛好的留有餘地,剛剛好的不動聲色。

  二是,無需提醒的自覺。

  嫂子懷孕後,給寶寶買了一屋子的玩具。有一天,她的朋友帶著女兒來串門,嫂子客氣地說:“去房間裡看看,有什麼喜歡的都可以玩。”說實話,我當時有點擔心,生怕這個8歲的小女孩把寶寶的房間弄亂了。然而小女孩卻一直站在門口,我問她怎麼不進去,她說:“這不是我的房間,不知道能不能進。”

  我挑了幾個玩具拿到客廳陪她玩,看得出來她都很喜歡。臨走時,嫂子說可以讓她帶幾個回去。小女孩想了一下說,這些都是給寶寶準備的,自己不要了。

  真正的教養,無關年齡。真正有教養的人,不論人前人後,心裡都有一杆秤,會時刻掂量自己的言行。想要了解一個人的真實品性,可以觀察他下意識的反應,越是微小的細節越能看出一個人教養的高低。

  就像大家都排著長隊時,不去插隊;別人輸入密碼時,禮貌地看向別處;開車經過有積水的地方,減速讓行人先走……最高階的教養,就是恰到好處的讓人舒心,無需提醒的讓人放心。

  三是,發自內心的善意。

  曾看過一幅漫畫。掉進深坑裡的人賣力求救,深坑外的人也伸出援手,兩人卻因為距離太遠而遙遙相望。可是在坑外,明明就有一架可以救命的梯子。深坑裡的人心懷感激、抱有希望,而深坑外的人卻在賣力偽裝。

  有人說,生活中有些讓我們覺得無能為力的瞬間,並不總是苦惱於事情有多難解決,而是發現對方缺乏真正的善意。

  若你見過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就會發現,認識了這個人就能瞭解他的心,赤誠沒有隱瞞,熱烈而不摻雜虛假。我們當然都明白,人人有私心,但我們更懂得,做事不能沒了良心。最高階的教養,就是沒有偽裝的待人誠懇,發自內心的為人善良。

  願我們都能成為這樣的人,用溫柔和善意對待他人,讓這個世界越來越美好。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2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養。”那什麼是教養?教養是一個人文化品德的修養,是一個人從小就習得的一種規矩,是待人接物處事的一種敬重態度。豐一吟在《回憶父親豐子愷》中說:“生而養之,養而教之。教養,是一個家庭傳承給孩子的最好禮物。”

  教養,是教育和養成。

  教養,是教育和養成,是文化的傳承和後天學習的規範。一個人的教養,不是先天就擁有的,而是後天的學習教育和周身氛圍所養成的良好品質和行為習慣,是經過人生歷練和修行所沉澱下的德性。當我們呱呱墜地,生而一張白紙,往後一生的精彩都由自己去塗鴉,而一個人的教養則以自身的學習和規範養成的。人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因素,而父母的品行更是影響孩子的教養。

  《三字經》中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人若沒有教養,便是父母老師的不稱職。“昔孟母,擇鄰處”只為孩子遠離那些不良因素,為其創造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

  胡適先生曾回憶母親時說:“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可見,自身所處的家庭氛圍與父母的品行和行為舉止,都會在生活中慢慢滲透於孩子的品行和教養中。

  英國切斯特菲爾德說:“所謂良好教養,它們在幾乎所有國家中乃至於一個地區裡,都不盡相同;每一個明辨事理的人都會模仿他所在之地的良好教養,並與之看齊。”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人要明辨是非就得學習,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也要學習,而做一個有教養的人更要學習,學習端正己身,立身處世,待人接物。

  教養,是由內散發的文化修養。

  德米特里·利哈喬夫在《論教養》中說:“良好的教養不僅來自家庭和學校,而且可以得之於自身。”但是前提是必須瞭解,什麼是真正的教養。

  教養,是發自於內心,是以成長環境,教育基礎,自身經歷等所綜合成一種內在素質。一個人是否有教養,不止是行為上彬彬有禮,更注重於其文化內涵和道德修養。其中,文化,不單單指文化學識,更是一種以行為習慣和精神價值結合成的意識。

  作家梁曉聲說:“文化是根植於內心的修養,無需自覺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有一次,列寧下樓中途偶遇一女工端盆水上樓,女工見是列寧,就趕忙要給列寧讓路。列寧出聲阻止,並且自己緊靠牆壁,讓女工先過,同時說:“你不必這樣,你手中端著水盆,而我兩手空空,請你先過去吧!”列寧說話很溫暖,並且“請”字說的很響亮。直至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

  這是一件日常小事,卻體現出他內心品質的偉大,他不以自己地位高貴而傲慢無禮,而是給予他人方便的善良。文化修養是一種由內散發的一種氣質,是從自我認知,自我教育,自我學習,且沉澱到一定程度所散發出的一股無形力量。

  一個人有沒有文化,不在於其學歷高低,而是是否具有這種無形中所沉澱下來的氣質修養。有文化修養的人,總能發現事物中的美好和希望,更是對光明的未來充滿著極大的嚮往。

  教養,是有別於禮貌卻依託於禮貌。

  教養,是發自於內心,是一種經過時間的磨練和規範後綜合的內在品質素養,是待人處事上的行為習慣。禮貌,是外在的行為,是在模仿和刻意下也能假裝出來的一種謙恭有禮的行為表現,它不一定發自於內心。有教養的人,總表現的很有禮貌。有禮貌的的人卻未必是有教養的人。

  一個人若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不能內外兼修,這樣的人不是有教養,只能稱其“偽君子”。一個人牙尖嘴利,卻背地裡又做好事,我們不能說這樣的人有教養,只能說其有一副好心腸,刀子嘴豆腐心。

  日常生活中,吵架後,我們總能聽到勸架的人說:“你別跟他一般見識,他人就那樣,嘴巴壞但心地善良,你也別太介意。”等等之類的。但他忘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傷人往往也就在那一兩句話中,傷過之後便是千瘡百孔。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有教養的人不會口無遮攔,也不會以嘴毒心腸好為藉口的;反之,有教養的人相處起來是舒服的。歌德說:“沒有一種禮貌會在外表上叫人一眼就看出教養的不足,正確的教養在於使外表上的彬彬有禮和人的高尚的教養同時表現出來。”

  教養,是自我的約束和將心比心。

  《菜根譚》:“有教養的人,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有教養的人不責難別人的小過錯,不隨便揭露別人的隱私,不念叨別人過去的壞處。教養,體現於細節。它不是看笑話,更不是讓別人感到難堪或輕視。洛克說:“教養的本質是在交往中對於任何人不表示任何輕視或侮蔑。”有教養的人,不會讓別人覺著尷尬困窘,在冒犯了他人後,懂得及時反省自身以及調整自己的行為。

  當你在圖書館看書時,你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去看,但不能大聲喧譁,這是你的個人教養。當公共區域有人休息時,你不能總弄出動靜,影響他人。不然這就是你素質低,沒教養了。一個人是否擁有最高階的教養,就看他懂不懂顧忌別人的感受,懂不懂將心比心,會不會讓與之交往的人感到親切舒適和滿足。

  格里美爾斯豪森言道:“沒有教養、沒有學識、沒有實踐的人的心靈好比一塊田地,這塊田地即使天生肥沃,但倘若不經耕耘和播種,也是結不出果實來的。”

  一個人的教養,是他立足社會的根基。

  內在的修養讓人吸引著志同道合的人,外在的行為禮儀拉近彼此距離,而內外兼修的教養,是穩固所有關係的壁壘。教養是人生的一大課題,需要我們用一生的時間都去研修。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3

  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一個人在世上行走,能讓人敬佩,願意交往,往往不是財富的多少,名聲的大小,而是一個人是否有良好的品德,是否有深刻的教養。

  《資治通鑑》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一個再有才能的人,如果德行不好,也是走不長遠的。好的品德,就是一個人刻在骨子裡的教養,是一個人靈魂深處的修養。有教養的人往往:遇事不責人,凡事會反思,事事懂感激。

  遇事不責人

  老子說:“大道之行,不責於人。”一件事能否做成功,不僅在於人事,更在於天命。俗話說:“三分靠打拼,七分天註定”。人能夠決定的部分是有限的。如果遇到事情不問清原因,先去責怪別人,把責任推給對方。往往會弄巧成拙。

  看到這樣一則故事:一位顧客正在店裡品茶,發現自己的茶裡結了很多小塊。很生氣,就叫來了店主。店主溫和有禮的說:“請問先生,有什麼能幫到您嗎?”顧客沒好氣的說:“你們的茶太差勁了,加點牛奶都結塊了,還怎麼喝。”店主輕言細語的說:“不好意思,先生,我立刻給您換一杯。”於是,端上了一杯新茶。

  店主輕聲的`說道:“先生,我能不能向您提個小建議,如果茶中加了檸檬,再加入牛奶的話,茶是會結塊的哦。”顧客聽後,很是慚愧,原來是自己不小心加了檸檬的原因。

  古語有云:“責人先責己”。想要指責別人的時候,先想想自己有沒有錯。總是把眼睛放在別人身上,就很難看到自己的問題。故事中,顧客在茶出現結塊的後,先想到的是責怪茶不好。但最後卻發現是自己的問題。而店主在知道實情後,沒有責怪客人無理取鬧,而是用建議的方式解決了問題。也贏得了人心。

  古人說:“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喜歡責備別人的人,往往不願意承擔責任,一個有教養的人,首先就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他們懂得遇事不責備家人,才能家庭和睦;遇事不責備朋友,才能友誼長存;遇事不責備伴侶,才能相濡以沫。

  凡事會反思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人只有在認識自己不足後,才能改進,才能有所收穫。一個不懂反省的人,如同井蛙,坐井觀天,聽不進去別人的建議。久而久之,身邊的人就會遠離,自身也會諸事不順。曾國潘曾說過:知己之過失,即自為承認之地,改去毫無吝惜之心,此最難之事。一個人能知道自己的過錯,然後承認並且改正,是最困難的事情。被譽為“千古一完人”的曾國潘,剛剛入朝為官時,不懂得反省自己,性格直來直去。得罪了不少人。以至於,和太平天國的軍隊作戰時,幾次陷入絕境,都沒有人願意支援他。

  後來,又因為認不清自己,想要挾皇帝給他督撫的大權。被打發回老家守喪去了。在守喪的三年間,曾國藩深刻反思了自己,發現是因為自己性格太過剛直,不會為人處世,最終悟出“剛柔並濟”的道理。後來,他再回歸朝廷,完全變了一個人。行事有度,做事有法。最終成為一代重臣,被同僚擁護。荀子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君子學問淵博,每日反省自己,才能做到通達,為人處世不出錯。平常的人,更應該不斷反省自己的言行,審視自己的內心。才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清明自在。

  事事懂感恩

  《增廣賢文》中有言: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個人最好的品德,遇到好事,學會感恩,因為讓我們看到了希望;遇到壞事,學會感恩,因為教會了我們成長。生活中,遇到幫助我們的人,一定要學會感恩。每個人都不容易,能幫是情分,不幫是本分。幫助我們的人,是因為在乎,不能讓他們寒了心。

  韓信少年的時候,家裡非常貧寒。經常飢腸轆轆,就每天去河邊釣魚,用釣來的魚,去換別人的飯菜。有個老婆婆,經常在河邊洗衣服。見他可憐,就每天把自己的飯菜分給他。後來,韓信功成名就後,送給婆婆千金作為回報。

  盧梭說過:“沒有感恩,就沒有真正的美德。”

  一個有感恩心的人,才能做成大事,才會得貴人相助。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不可能只靠自己。人需要和身邊的人來往。心懷感恩,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也才會得到上天的幫助。

  古人說:“以寬待人,以德服人。”

  教養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經過時間的沉澱,深刻的歷練,才能顯現出來的。

  遇到事,不責怪別人,是一種為人著想的智慧;

  看到事,先反思自己,是一種勇於擔當的格局;

  碰到事,學會去感恩,是一種看透世事的境界。

  此生,願你內心坦蕩,知足常樂,遇事懂得反思自己,心懷感恩,如此,方能擁有幸福一生!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4

  人生在世,其實就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的事。而且絕大部分的事情,其實都與自己無關。有教養的人,不需要對世界發表太多的意見。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拿來做自己喜歡的事,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少言、識趣、自得。

  話少說,事多做,做一個守得住口的人,你的生活也將因此而變得更簡潔,會少卻許多煩惱,懂你的人,無需多說;不懂的人,不如不說。做一個識趣的人很重要,既不會為難別人,也不會讓自己難堪。活得識趣,心裡就有一把尺子,會分得清,什麼是別人的事,什麼是自己的事。無論身處何種境地,都能怡得自然。這種自得,既愉悅自己,也成就自己。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類心靈的花園中,最質樸,最美麗和最平凡的花朵是人的教養。”教養決定著人生的方向,指引著未來前行的路。教養猶如一杯清茶,淡淡清香令人回味無窮;教養好似一陣清風,輕輕吹拂卻和煦萬里。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才能擁有璀璨的人生。

  山花爛漫,任憑凌亂散落髮前,沏一杯清茶放在桌前,細細品味人生的漫漫長路。人生定會遇到挫折困難,但無論逆境還是順境,都要保持好的教養。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少言。

  俗話說,三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年輕氣盛,往往表達欲強烈,抒發不完的感觸,說不完的話。而且還會想到什麼就說什麼,覺得這樣,才能在交流中掌握主動權。可事實上,後來我們就會慢慢發現,多說話從不等於說得好。一味心直口快,只會給自己惹來不必要的誤解和矛盾。經歷的事情越多,才知道:與其多說,不如沉默。當一個人真正變得有教養,能夠看清悟透一些事,表現在言語上,就會愈發深沉而剋制。既然多說無益,那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少言以待,讓自己在不動聲色中慢慢沉澱,慢慢修煉自己深到骨子裡的教養。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懂得識趣。

  一個人的教養,與年齡無關,與心智有關。到了一定年齡,如果還沒有分寸感,還習慣於把越界當親近,把直接當直爽,其實是教養修煉得還不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遠比想像中更復雜,也更微妙。你以為自己是在展示熱情和關心,殊不知,他人感受到的卻是不識趣,是厭煩與負擔。“乍交之歡,不若久處不厭”。交情再好,都需要保持一定界限不逾矩。否則,註定難以走得長久。其實一個有教養的人,就是時刻擺得正位置,不高估自己和任何人的關係。這不是世故,也非冷漠,而是為人處世的智慧。待人真誠沒有錯,但永遠不要干涉評價別人的生活,更不要拿交情去綁架他人,成全自己。相處不累的關係中,都有兩個成熟而識趣的人。平時過好各自的生活,關鍵時刻能伸手相助,到了該保持距離的時候,就給予充分的尊重。給別人留空間,也是給自己留餘地。懂得識趣,才能進退自如,從容人生。

  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是怡然自得。

  大多數人很在意外界對自己看法,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希望能獲得別人的認可與肯定。一旦得不到所想要的回應,就會為此陷入深深的失望中。可現實往往是,你越在意,只會變得越焦慮。因為不管你怎麼努力,都無法讓所有人對你滿意。其實,當我們跳出這個誤區,回頭去看,就會明白,是自己捆綁住了自己,自己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從來不是別人的眼光,而是自己的心。是自己看不開,想不透,放不下。一個有教養的人,無論身處何種處境,都能怡得自然,找到出路。這種自得,是自己愉悅自己,亦是自己成就自己。不必取悅任何人,讓自己求仁得仁,就是最好的幸福。

  一個人教養的高低並不在於讀了多少書,而是各種因素造成的。讓教養從小開始,從正道大愛開始,真真切切的流進一個人的心中,深到一個人的骨子裡。伴隨我們一生,也成就我們一生。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5

  言語是思想的發聲,從一個人的話裡,往往可以聽出其內心的聲音。從而初步判斷出一個人的人品如何,是否值得交往。那些人品差的人,開口閉口都離不開以下三種話,身邊若有此類人,請注意提防,一定不要深交。

  在背後說他人的閒話

  古語有云:靜坐常思己過,閒談莫論人非。不隨意評價別人,是一個人深到骨子裡的修養。你永遠也不知道,隨隨便便一句不負責任的議論,會給別人帶來什麼樣的災難。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一頭驢從耕田裡回來,對狗說:老朋友,我實在太累了,真想明天歇一天。狗告別驢後,在牆角遇到了貓,狗說:夥計,我剛才去看了驢,它說它太了累了想歇一天,也難怪,主人給它的活太多太重了。貓轉身又跟羊說:驢抱怨主人給它的活太多太重,想歇一天,明天不幹活了。羊聽到後,跟雞說:驢不想給主人幹活了,它抱怨活太多太累,也不知道別的主人對他的驢是不是好一點。雞見到豬後,又對豬說:驢不準備幹活了,它想去別的主人家看看。也真是,主人對驢一點兒也不心疼,讓它幹那麼多又重又髒的活兒,還用鞭子粗暴地抽打它。

  晚飯前,主婦給豬餵食,豬向主婦報告:主婦,驢最近的思想很有問題,它不願再給主人幹活了,它嫌活太多太累,還說要離開主人到別家去。晚飯時,主婦又把這件事說給了主人聽,主人聽後大怒,殺死了驢。勤勞的驢就這樣被“傳言”殺死了。閒言碎語,最能殺人。

  佛說:“管自己,是佛;管別人,是魔。”知人不評人,才是一個人最大的善良。有時候對別人善良寬容一點,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善德。生活中,愛胡說八道的人,一味盯著別人的路邁出腳步的人,終會走歪。日復一日,與這樣的人交往,自己也會變得狹隘與扭曲。

  挑撥離間的壞話

  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一件事,說的人多了,就會變得複雜,甚至顛倒黑白。生活中,很多矛盾,離不開某些人的挑撥離間。永遠不要低估語言的威力,有時候擊垮一個人只需一句話。要知道,說出去的話,猶如潑出去的水,再也無法收回來。正所謂“三人成虎”,當謊言重複數遍,就會變成真理,釀造不可挽回的惡果。背後說人閒話,甚至編排別人,逞一時口舌之快,卻也讓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

  愛挑撥離間的人,心術不正,與這樣的人交往,只會惹禍上身。

  肆意承諾的謊話

  誠信,是一個人的靈魂,是人一生最大的底牌。對人以誠信,人人信之;對事以誠信,事無不成。生活中,有的人肆意許諾,無視別人對自己的信任。慌話連篇,把諾言當空談,把承諾當玩笑。殊不知,人無信不立,肆意喊“狼來了”的人,終會“死於狼口”。

  無信之人,寸步難行。

  一言一行,即是人品。

  人品差的人,看到的都是醜陋,說出的都是惡言,開口閉口都是閒話、壞話、謊話,讓自己的人生陷入惡性迴圈。做人,人品始終第一!正所謂“圈子決定人生”,和誰在一起,的確很重要。

  餘生,願我們都能:遠離“惡人”,遇見美好。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6

  在幼兒園中,有的老師總喜歡安穩一點的孩子,因為這樣的孩子聽話好管教,讓老師省心,也總能淘得不少老師們的喜愛。而對於那些過於“活潑、愛動”的幼兒,則往往因為其“調皮、惹事”,久而久之,則可能得到“另眼相待”的“特殊待遇”。

  但我覺得,對待那些過於“活潑、愛動”的幼兒,需要老師行使有別於一般幼兒的教育和教導方法,找準切入點,透過意識引導而使其行為上產生循序漸進的轉化,逐步改變其過於“活潑、愛動”的習慣,使其容入班級整體活動之中去。我帶的小朋友中就有這麼一位,他不僅活潑愛動,而且常常給老師製造些小的“惡作劇”。比如,在大家一起遊戲時,他往往趁老師不注意就會掉頭大竄,讓老師追來追去,累得老師氣喘吁吁;教育活動中有時他會鑽到桌子底下與你玩“捉迷藏”;可能由於他的過分愛動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在幼兒園裡已經小有名氣,大部分老師認識他。他的媽媽曾這樣給我說過:“我的兒子不簡單,四歲就成了‘明星’”,我也曾開玩笑地對家長說:“你的兒子簡直就是一個‘自由人’”。

  如何教育這樣一位剛剛三歲的“自由人”呢?我的切入點是——找優點,並使其發揚光大。根據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他很聰明,反應能力強。有時老師在門外回教室時,外面的老師會輕輕敲門或向裡招招手,示意小朋友過來開門,四歲的孩子大多猜不透老師的心思,可班上那位所謂的“自由人”幾次急匆匆地跑過來,給老師開啟門,這時我便過去親他一口,並伸出大拇指以示鼓勵,讓他感受到跑過去做了一件正確的事,老師就會喜歡我!

  我還發現他喜歡交朋友,人緣好。一天早上開飯時他遲遲不吃,他說他要等到他的好朋友來了一起吃!還有一次,班上的新新小朋友因生病幾天未來園,當新新小朋友來園時,他主動走上前去迎接,並拉著他的手認真地說:“你怎麼了?”。當時我看出了他此時的心情,他確實是真的想念新新小朋友了,這也是他關心小夥伴的一種真言真行。一次次的觀察,一次次的發現,讓我對這位幼兒有了新的瞭解,一次次地鼓勵給了他自信,使其獲得了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使他產生了更多的積極行為,併為其帶來了更多的成功體驗。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的進步可不小,他再也不一人跑出去讓老師追來追去;現在他再也不是以前媽媽眼裡的那個“自由人”了。

  記得一位專家曾這樣講過:“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及獨特價值,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自信心,使美好的教育得與獨特發展。”

  換一種目光看孩子,換一種方式給孩子溝通,將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信你也試試看!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7

  管理情緒。

  一個情緒化的家長,很難養出情緒平和的孩子。我們觀察那些愛發脾氣、愛打架的孩子,背後一般都有經常情緒失控的家長;那些愛嚷嚷、沒耐心的孩子,也常有脾氣急躁的家長。你處理情緒的方式,首先會成為孩子學習的目標。想要孩子有紳士風度、淑女風範,家長先學會控制情緒吧!

  以身作則。

  孩子的世界很簡單,最初的幾年就是模仿身邊的人。比如學習說話的階段,許多家長會感嘆,一天的時間,孩子學會了好幾句話,有時候自己隨口說一句無心的話,孩子立刻就學會了。孩子是一面鏡子,照出的是家長的模樣。你不喜歡做的事情,就不要強求孩子去完成。你想要孩子擁有的特質,自己先擁有。

  平等協商。

  平等即尊重,既不需要脅迫也不需要寵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不能因為父母生了他就擁有對他的控制權。被脅迫長大的孩子,容易失去自我,丟掉自信,在人群中唯唯諾諾,成為經常被欺負的人。被寵溺長大的孩子,被剝奪了動手和思考的能力的同時,自視過高,以自己為中心,容易目中無人。父母愛孩子,首先從尊重做起,給孩子平等發表意見的機會,尊重孩子的選擇。

  培養自信。

  自信指向的是對自己能力的認可、對自己的確信,是他認為自己可以勝任某些任務。自信心的建立需要許多事件的積累,一件事完成了,得到了內部肯定和外部認可,在類似事件上,他就有了信心。自信的孩子,更容易帶給他人積極樂觀的感受,給人信心。所以,孩子完成了一些事情,要及時給予肯定和支援,但不要無原則地誇讚,避免過猶不及,失去了抗挫折能力,養成不允許失敗的個性。

  設定規則和界限。

  有教養的孩子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不侵犯他人。在孩子的成長階段,許多孩子還無法知道自己和周圍人的邊界,需要家長協助建立。比如,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家裡的東西是有歸屬的,並不全都是他的,社會上的資源也是有區分的,需要他在一定的規則內努力爭取才可以得到。另外,告訴孩子,當別人侵犯到他的邊界時,要堅決拒絕。

  承擔責任。

  承擔責任需要一定的勇氣,因為往往責任背後意味著付出,許多孩子成年後遇到問題就逃避,同樣的問題和錯誤總是重蹈覆轍,多是由於習慣了迴避問題的思維模式所致。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犯錯在所難免,不要默許孩子逃避錯誤,也不要對其所犯的錯誤給予嚴厲的懲罰,只需要讓他承擔他應該承擔的部分責任就可以。這樣孩子會對事件有客觀的認知,不至於成為“逃跑派”,也不會成為“救世主派”。比如,一個從小習慣為弟弟妹妹撐腰的男孩,長大後依然揹負著成年弟弟妹妹的生活,已經習慣讓哥哥擔責的弟弟,甚至會把自己的婚姻不幸福怪罪到哥哥頭上。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8

  很多的人經常都會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的好,但是如果你真的善於分析或者善於發現更多的東西,那麼就會發現,這個別人家真正非常好的孩子,他們的父母的身上也有各種不同的優點。一個善良誠實的父母,他們的孩子大多數也會很善良,非常的有愛心,從小的時候就會發現這樣的孩子喜歡小動物,也會愛護小動物,做事情的過程中總是會留有一份天真和善良。一個孩子教育,你就可以看出一個父母身上的教養,真正有教養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人也是動物的一種,只是一種高階的動物,所以很多東西也是會進行模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太多的時候也都是在不斷的去模仿父母的所作所為。這個世界真的是過於紛繁複雜,雖然每一個人在不斷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都在不斷的探索,但是我們也不可以否認,在這個探索的時候,有些人可能會遇到一些難題,他們不知所措,而有些人在這種情況之下能夠更好的去解決自己所面對的問題。不管怎樣,最初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總是會採取父母的意見,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個真正有教養的父母,他們的孩子也會在各個方面呈現出來的父母的這些教育。有些孩子他總會看到,有些孩子總是會非常的容易看到,而且在做事情的過程中也不會大吼大叫。也許你認為這是一個聽話的孩子,但是如果我們尊重的仔細的研究和了解,你就會真的發現,這個孩子的父母其實也是一樣的,他們身上的一些教養總是會在孩子的身上表現的更加的明顯,所以任何一種情況之下,千萬不要忘記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從這個層面上來看,父母在生活中必須要給孩子樹立好的榜樣,給他們營造更好的家庭氛圍。有的父母會質疑,不管我們的家庭環境如何,這還不是就長大了,但是當你的孩子走進了婚姻關係。如果孩子的父母的婚姻不幸福,每天都是吵吵鬧鬧的,這時候你就會發現,但是孩子有一天結婚,他們有了自己的家庭,在婚姻關係當中很多問題同樣處理不好,而且最終很有可能會離婚,這些方面的事情其實都反映出來了父母的教養,也反映出來了曾經父母在處理問題的一種方式。

  雖然每一個人都在不斷的成長,我們在接受更多的教育,在接受更多的問題的處理方法,但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否認的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打下父母的烙印,所以父母給孩子的培養,僅僅是送他們去更好的學校,很多的時候,父母更需要做的事情是讓自己能夠變得更好,也能夠更好的去處理自己生活之間的關係,學會有正確的方法去面對自己的生活,而每一個父母的教養,都剛好會給孩子提供一種範本。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9

  赫爾曼·黑塞認為獲得教養較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他在具體解說的時候,認為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這裡特別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學之路無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讀偉大人物的思想經驗和理想。人要想從矇昧而走向智慧,從自然的人成為社會的人,成為有教養的人,只有讀書學習,充分利用前人的知識積累。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人應當具有終身學習的追求。

  讀書,較好的地方就在於,好的書籍能夠讓人產生共鳴,催人思考,然後進步。有時候——覺得很奇妙——哪怕橫跨很遠的空間,或是很久的年月,一本好的書能夠讓人受益匪淺,一句話,一個道理,往往能夠讓你和幾千年的作者產生極大的共鳴。一本書尤其是一本經典就像一艘船,帶領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無限廣闊的海洋。經典作品會對讀過並喜愛它們的人們構成一種寶貴的經驗,對那些保留這個機會,等到享受它們的較佳狀態來臨時才閱讀它們的人,它們也仍然是一種豐富的經驗。

  讀書可以獲取書裡書外心境的交融與契合,能培養一種雅緻淡泊的人生格調。比如你如果想淨化性靈,就讀點儒道釋的書,如果你想獲得至理,就讀點哲史類的書,想美麗心靈,就讀點時尚美文……如此,當我們從書中發現一段精彩情節,感悟一條人生哲理,或獲得一次智慧啟迪時……誰都會從內心深處發出感嘆——讀書真好,那麼又有誰不是即使孤獨也美麗、即使受挫也堅強、即使貧窮也骨氣呢?

  讀書還能使人穿越時空,返回遠古,與李白蘇軾舉杯宏飲,看屈原傲骨清風,和禹錫陋室雅談,與孔明縱談天下;亦可讓思緒超越時間的步履,飛翔到未來時空,讓思想在未來的天空下馳騁,飄蕩!這些,都會在消融了喧囂的疲勞之後,為我們呈獻一份平和空靈的喜悅,留下一段深入冷靜的思索,讓我們在人生旅途中平添幾分深刻。

  讀書更能把我們帶回現實感受自然,無論是早春的迎風踏青、尋溪覓綠,還是夏日的臨江逗水、逐波戲浪:無論是秋時的靜坐垂釣、登高遠眺,還是冬夜的伴雪尋梅、評白論香;也無論你是單身隻影潑灑惆悵,還是呼朋喚友釋放快樂……

  讀書能令人快樂,讀書也能讓人學習,學無止境,那麼讀書亦無止境,讀書有趣,卻也苦樂摻半,然而不管是晨曦初露的清晨,還是風清月白的夜晚,只要有書,便有我的忘情的遨遊,有我幽靜的享受。

  作為教師,更應該多讀書,讀好書,提高自身的素養。這樣才能在教師的崗位上游刃有餘。

  深到骨子裡的教養感悟 篇10

  前幾天,有幸拜讀了《教養就在回頭扶門的一瞬間》這篇文章,觸動很大。入門時,主動為後面的人扶一下門,在生活中看似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節,但卻能折射出一個人的內在文明素養。培養孩子教養,禮貌從細節開始。

  真正的有教養,除了見多識廣,謙和懂禮,還會顧忌別人的尊嚴,尊重別人的選擇。禮貌是指語言動作謙恭的表現;教養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養。懂禮貌的人不一定具備教養,但有教養的人通常會懂得遵守所處環境的禮貌和禮節。

  教養如何表現?我認為,這是一個教育人的問題。

  1、包容。一個人的教養、素質以及家庭環境是可以透過一個人的心胸展現出來的。容納的越多越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水平,在遇到別人的錯誤時,我都是在別人沒道歉以前就已經原諒了他,因為我知道很多人犯錯的原因並不是自己有多壞,而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會給對方造成傷害,或者意識到會造成傷害,但是沒有意識到會造成如此重的傷害。

  2、尊重。不管別人是什麼樣的,我們都要尊重他,言語上行為上要一致。是人總有一些讓我們不能理解的行為或喜好,請尊重、理解他們。

  3、獨立思考。大腦是自己的,別捨不得用。別對待思考就像對待家裡的遙控器一樣,帶上保護套,就怕按壞了。

  4、情緒控制。我們需要透過情緒表達來展示自己的態度,但是,別太誇張。正確的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而不是讓自己的喜怒哀樂給反制。

  5、懂得放棄。已經發生的,已經發生了。懂得放棄是可能是最好的處事方式。

  6、對人友善。聽到的不一定是真的,看到的也不一定就是你想的。不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測周圍的人。

  7、換位思考。不理解別人的行為了,不知道該怎麼與人交往了,不明白該怎麼處理事情了……遇到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假想如果我是他,我會怎麼做,我會不會接受,我會不會相信……再去做自己該做的。

  有教養的人,一定能夠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師長的期望,家人的用意和別人的關愛,以及自己做人的責任。能夠學會與周圍的人進行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溝通,學會理解別人。更重要的是能夠學會與自己對話,能客觀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把握自己。

  有教養的人,一定對人類所表現的各種優秀品質如真誠善良、勇敢正義、勤奮節儉、尊老愛幼等充滿敬重之情,他能用理智約束自己,他能在尊重自己的同時去尊重別人,在完善自我的同時去完善社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