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5篇)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5篇)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1

  望洞庭

  唐朝 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望洞庭》譯文

  洞庭湖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湖面風平浪靜,猶如未磨的銅鏡。

  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白銀盤裡託著一枚青螺。

  《望洞庭》註釋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兩: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潭面:指湖面。

  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裡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這裡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望洞庭》賞析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月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繪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月水寧繪、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月平如山”,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月,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緻;遠景迷瀠、奇麗。潭面如山,月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月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山洞庭月上一顆精美絕樓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月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山未磨。”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淨月面,月面平繪無風,猶如鐵磨銅山。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月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鑑,是一派空靈、縹緲、寧繪、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月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接下來描繪月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月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山。“山未磨”三字十分形月貼切的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繪的景月,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山未磨”以生動形月的比喻補足了“月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月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月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月光和秋月無法相映成趣,也就無“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月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樓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白銀盤裡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託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山、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月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月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望洞庭》賞析二

  這是詩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首句描寫湖水與素月交相輝映的景象,第二句描繪無風時湖面平靜的情狀,第三、四句集中描寫湖中的君山。全詩選擇了月夜遙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盡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山色,輕輕著筆,透過豐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獨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現於紙上,顯示出驚人的藝術功力。

  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

  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裡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裡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徹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鑑,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盪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

  “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三四兩句詩想象豐富,比喻恰當,色調淡雅,銀盤與青螺互相映襯,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白銀盤裡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貴的是它所表現的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它所寄託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一首山水小詩,見出詩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這是很難得的。只有真心觀察,才能讀出這首詩的情意。

  《望洞庭》創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記錄。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2

  唐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⑴,涵虛混太清⑵。

  氣蒸雲夢澤⑶,波撼岳陽城⑷。

  欲濟無舟楫⑸,端居恥聖明⑹。

  坐觀垂釣者⑺,徒有羨魚情⑻。

  註釋

  ⑴洞庭湖:中國第二大淡水湖,在今湖南省北部。張丞相:指張九齡,唐玄宗時宰相。

  ⑵涵虛:包含天空,指天空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虛:虛空,空間。混太清:與天混為一體。太清:指天空。

  ⑶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雲夢大澤水汽蒸騰,洞庭湖的波濤搖撼著岳陽城。雲夢澤:古代雲夢澤分為雲澤和夢澤,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帶低窪地區。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⑷撼:一作“動”。岳陽城:在洞庭湖東岸。

  ⑸欲濟無舟楫:想渡湖而沒有船隻,比喻想做官而無人引薦。濟:渡。楫(jí):划船用具,船槳。

  ⑹端居恥聖明:生在太平盛世自己卻閒居在家,因此感到羞愧。端居:閒居。聖明:指太平盛世,古時認為皇帝聖明,社會就會安定。

  ⑺坐觀:一作“徒憐”。

  ⑻徒:只能。一作“空”。

  (9)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意思是說,看著人家垂釣,只能白白的產生羨魚之情了。這是隱喻想做官沒有途徑,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張丞相能相助一臂之力。羨魚,《淮南子·說林訓》中說:“臨河而羨魚,不如歸家織網”

  譯文

  譯文一: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

  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湖卻苦於找不到船隻,聖明時代閒居又覺愧對明君。

  坐看垂釣之人多麼悠閒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譯文二

  秋水勝漲,幾乎與岸平,水天含混迷茫與天空渾然一體。

  雲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湧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我想渡水苦於找不到船與槳,聖明時代閒居委實羞愧難容。

  閒坐觀看別人辛勤臨河垂釣,只能白白羨慕被釣上來的魚。

  詩歌賞析

  孟浩然早年有志仕進,曾人京求仕,失意而歸。唐時,士人要進人仕途,必須有達官貴人引薦。此詩是詩人寫給張九齡的,希望張薦引他。張九齡在唐玄宗時曾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後因事徙嶽州,孟浩然此時遊經嶽州,故作此詩。

  全詩先寫景後抒情。

  前四句以景物點出“望洞庭湖”的題意,展示了詩人所望的洞庭湖的壯觀遠景。這時已屆八月之秋,湖水漲滿,一片汪洋浩瀚,水天相接,洞庭湖與太空混而為一;湖上迷濛,似乎整個洞庭湖都籠罩在雲夢澤所蒸發的.水汽之中;湖裡波翻浪湧,其磅礴的聲勢,使整個岳陽城都受到震撼。這幾句寫出了洞庭湖的雄偉壯闊,空濛浩瀚的撼動乾坤的氣勢,也表現了詩人此時爽朗開闊的胸襟。

  後面四句由寫景轉人抒情表志,透露出以此詩“贈張丞相”的心意。先以“欲濟”一句承接上文寫景,似乎詩人在嘆惜沒有船可以渡過洞庭,而實際上並非如此。後面“端居”一句方表露出真意。兩句意思說:我要進人仕途可是沒人引薦,在這聖明的時代閒居獨處真是有愧啊。最後兩句運用《淮南子》“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的典故,說獨坐著看別人出仕,而自己空有這種願望,沒有這種機會。說得十分委婉,沒有直接提出要求,而實際正是要求張九齡為他的出仕出力薦引。

  全詩借景抒懷,表現了詩人積極用世的思想,希望在政治上得到援引的心情。

  詩人寫此詩匠心獨運,與一般干謁詩不同。先從寫景人手,寫雄偉壯闊的景觀,暗寓自己的心志。然後以“欲濟”一句作為過渡,既承接前面寫景,又巧妙地轉人抒懷。而在抒懷之中,沒有直接說出請求薦引的話,而是運用比喻和典故,委婉地表明瞭自己的希望,而請求薦引之意也無須直接表白而自明瞭。

  此詩不僅抒情婉轉巧妙,寫景也很出色。詩人緊扣詩題,突出湖水,不寫其他。用“平”字寫出湖水漲滿之後,以廣闊的太空、雲夢澤和雄壯的岳陽城與之映襯,又用“涵”、“蒸”、“撼”等字加以點染,從而顯出了洞庭湖水的雄偉壯觀和震撼乾坤的氣勢。“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因之成為詠唱洞庭湖的名句。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3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

  註釋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諧,這裡指水色與月光融為一體。

  3.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裡一說是水面無風,波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不清楚。兩說均可。

  4.白銀盤: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種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婦女用以畫眉。這裡是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譯文

  洞庭湖的水光與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靜就好像銅鏡未磨。

  遠遠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綠,

  恰似白銀盤子託著青青的田螺。

  賞析

  這是人遙望洞庭湖而寫的風景詩,明白如話而意味雋永。第一句從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寫起,表現湖面的開闊廖遠,這應該是日暮時分的景象,天還沒黑但月亮已經出來,如果天黑就看不出兩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鏡子的比喻表現夜晚湖面的平靜,因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鏡子沒磨時光澤暗淡的樣子。第三句寫遠望湖中君山翠綠的色彩,這裡的“山水”實際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屬於古代漢語中“偏義複詞”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個比喻,將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擱在白銀盤子裡的青螺。全詩純然寫景,既有描寫的細緻,又有比喻的生動,讀來饒有趣味。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4

  原文

  朝代:唐代

  作者: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裡一青螺。(山水翠一作:山水色)

  譯文

  洞庭湖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湖面風平浪靜,猶如未磨的銅鏡。

  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白銀盤裡託著一枚青螺。

  註釋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北部。

  湖光:湖面的波光。

  兩:指湖光和秋月。

  和:和諧。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

  潭面:指湖面。

  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銅製作、磨成。這裡一說是湖面無風,水平如鏡;一說是遠望湖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照物模糊。

  山水翠:也作“山水色”。

  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

  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清的洞庭湖面。

  青螺:這裡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賞析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緻;遠景迷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秋夜明月清輝,遍灑澄淨湖面,湖面平靜無風,猶如鐵磨銅鏡。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鑑,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迷迷濛濛的湖面宛如未經磨拭的銅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的表現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鏡未磨”以生動形象的比喻補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調。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無法相映成趣,也就無“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隻雕鏤透剔的銀盤裡,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享受。

  “白銀盤裡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在設譬的精警上,還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託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裡,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係表現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於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採。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洞庭風光的喜愛和讚美之情,表現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創作背景

  《望洞庭》是公元824年(唐穆宗長慶四年)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貶逐南荒,二十年間去來洞庭,據文獻可考的約有六次。其中只有轉任和州這一次,是在秋天。而此詩則是這次行腳的生動記錄。

《望洞庭》原文及翻譯賞析5

  秋登巴陵望洞庭

  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

  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

  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

  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

  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

  風清長沙浦,山空雲夢田。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

  北渚既盪漾,東流自潺湲。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採蓮。

  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

  翻譯

  清晨登上巴丘山,極目遠眺,四方的景物無不盡收眼底。

  湖面明淨倒映著天光,湖水清澈見底可以映現秋色。

  秋天的物色多麼蒼茫,岸上與水色都明麗清朗。

  山色青翠掩映了遠處的林木,水色碧綠沒有清冷的煙氣。

  帆船輕漂,自江中向這裡駛來,小鳥遠去飛向日邊。

  長沙浦邊秋風清朗,雲夢田上霜跡已空。

  觀覽秋光使人嘆惜頭髮脫落,注目湖水流過又令人悲憫流年已逝。

  北邊的小洲隨波盪漾,湖水向東潺潺而流。

  郢人唱起《白雪》,江南美女歌唱《採蓮曲》。

  聽到這些歌聲更讓人腸斷,憑靠山崖淚如泉湧。

  註釋

  巴陵:指巴陵郡(今湖南嶽陽)的巴丘山。巴丘山,位於岳陽南。又名巴蛇冢。傳說后羿屠巴蛇於洞庭,蛇骨久積成丘,故得名。

  周覽:縱覽,四面瞭望。

  際海:岸邊與水中。

  長沙浦:指由長沙而入洞庭之湘水。

  雲夢:古代澤藪名,位於南郡華容縣(今湖南潛江縣)西南。古云夢澤,跨江之南北,自嶽州外,凡江夏、漢陽、沔陽、安陸、德安、荊州,皆其兼亙所及。

  瞻光:瞻日月之光。

  閱水:閱逝去之水。

  徂年:流年、年華。《後漢書·馬援傳》:徂年已流,壯情方勇。

  渚:小洲,水中小塊陸地。

  潺湲:水流動貌。

  郢:春秋時楚國國都。

  採蓮:梁武帝所制樂府《江南弄》,七曲中有《採蓮曲》。此指江南女子採蓮時所唱之歌。

  創作背景

  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長流夜郎中途獲赦,結束了十五個月的流放生活,重新得到自由。詩人隨即乘舟東下,在江漢一帶逗留了一段時間,然後又南遊洞庭、瀟湘。這首詩就是作於這一年秋天。

  鑑賞

  詩的開頭“清晨登巴陵,周覽無不極”寫在秋天的一個早晨,詩人登上巴丘山,眺望洞庭湖的美麗景色:“明湖映天光,徹底見秋色。”居高臨下,湖光山色,無不盡收眼底。清澈的湖水和明朗的天空交相映照,充分顯示了天高氣爽的秋色之美。詩人對之不禁讚歎不已:“秋色何蒼然,際海俱澄鮮。”

  開頭六句是寫意,是概括的描寫,淡淡幾筆勾勒出大致的輪廓。接著六句則是工筆,用鮮明的色彩細緻地加以刻畫。“山青滅遠樹,水綠無寒煙”兩句寫靜態:山青樹也青,遠看山和樹簡直渾然一體。水是碧綠的,沒有被朦朧的寒冷的暮靄所籠罩。“來帆出江中,去鳥向日邊”兩句寫動態:湖面上突然出現風帆,原來是過往的船隻;天空中鳥兒翱翔而過,朝著日出的方向飛去,逐漸消失了。“風清長沙浦,山空雲夢田”兩句寫洞庭湖周圍的秋景:長沙浦水淨風清,雲夢澤的田野蒙上一層白霜是那樣空明。

  “瞻光惜頹發,閱水悲徂年。北渚既盪漾,東流自潺湲。”這四句觸景生情,抒發身世之感。詩人看到水流不息,聯想到那已經過往的歲月和消逝的年華,不禁感慨萬端,悲從中來。

  “郢人唱白雪,越女歌採蓮。聽此更腸斷,憑崖淚如泉。”這裡運用了“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意思是說,無論是善於唱歌的歌手唱起《白雪歌》,或者是越地的女子唱起《採蓮曲》,都無法使作者高興起來,反而更加悲傷。詩到這裡,戛然而止。“淚如泉”的原因,詩人沒說,留給讀者去聯想,去思索。

  此詩為五言古詩,而語言工緻,對用對仗,可見是吸取了近體詩的特點。李白詩歌素以雄奇奔放、豪邁不羈著稱,但這首詩表現出李白詩歌精細工緻的另一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