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風歌》原文及翻譯賞析

《大風歌》原文及翻譯賞析

《大風歌》原文及翻譯賞析1

  原文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註釋

  ①劉邦平黥布還,過沛縣,邀集故人飲酒。酒酣時劉邦擊築,同時唱了這首歌。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始於《藝文類聚》)。

  ②“海內”,四海之內,就是“天下”的意思。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兮”表示語氣的詞,類似現在的“啊”。

  ③安得:怎樣得到。

  ④威:威力;威武。加:凌駕。

  ⑤“守四方”守衛祖國的邊疆。

  譯文

  大風颳起來了,

  雲隨著風翻騰奔湧啊!

  威武平天下,榮歸故鄉。

  怎樣得到勇士去守衛國家的邊疆啊!

  漢高祖劉邦是建立漢王朝的第一代君主,史稱“匹夫崛起而有天下者,自高祖始。”他的《大風歌》激越慷慨,氣勢沉雄,開漢代楚辭體詩歌的先河。

  據《史記·高祖本紀》所載,劉邦在他稱帝后的第十二年(即前195年)十月,平定了淮南王英布的反叛,返回時途經故鄉沛縣(今江蘇沛縣以東),在沛宮設定酒宴,邀請款待父老子弟,當酒喝得十分暢意的時候,他站起來擊築伴奏,乘興唱出了這首歷久交贊不衰,被後人稱許的《大風歌》。

  第一句是起興,也是象徵,它高度地濃宿了劉邦掃除群雄,建功立業的不凡歷史和他奮其智勇的風雲際會,生動地描繪了目下創業初定的一片勝利氣象和他又奏凱旋,衣錦還鄉的愉悅心理。大風吹起來啊雲彩飛揚,這局勢的發展、變幻是可等的快速而盡如人意呀!

  第二句是言志,也是紀實,《高祖本紀》中曾寫道:“高祖常徭咸陽,從觀,觀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青年時代的劉邦就羨慕秦始皇,懷有徵服天下的大志。這裡的海內,即天下,古人誤為中國四面是海,故稱中國為海內。威,指威力,武力。加,強加,凌駕。威加海內的大志,如今已經實現,回想當年的斬蛇起義,西進洛陽,四年來的楚漢之爭,緩和平息匈奴的侵擾,為鞏固中央集權統治而斷然剷除異姓王,分封同姓王,接著又平定了英布的反叛,真是威鎮天下,榮歸故里啊。此句表現出一個封建時代的開國君主對大業已就的躊躇滿志,對迴歸故鄉的炫飾和對未來勵精圖治的篤信,這一句簡質雄渾,氣魄博大,非同凡響。

  第三句是真實的體驗,也是精心的部署。安得,怎能得到。猛士,英勇的將士。全句說,怎得英勇將士啊守衛四方!進一步表明作者並沒有滿足了已取得的勝利,沒有一味陶醉在衣錦還鄉的酣夢裡,他希望所有英勇的將士能守衛住四方,以防止一切壞人的謀圖不軌。創業難,守業更難,漢高祖劉邦深深懂得了奪取政權的艱辛和進一步鞏固政權的重要。這是他對未來的憂患思慮和對群臣、子弟的再三叮囑,一個有能力的封建帝王的韜略和雄姿,至此全面地繪形繪聲地刻畫出來了。

  這首詩寫得氣勢軒昂,筆力雄健,第一句的起興,使詩的意境升騰向上,又在內涵上與下兩句緊相綰接,他讚歎大業的榮耀,期盼賢臣良將鞏固大業,將開國君主的胸襟、奮力向上的大風的意蘊相交融,構成了一首旋律高昂、節奏明快、風格獨異的短歌。

  《大風歌》是漢朝劉邦所作的詩歌。劉邦在戰勝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內心深處卻隱藏著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矛盾的心情。

  賞析

  劉邦得以戰勝項羽,是依靠許多支軍隊的協同作戰。這些軍隊,有的是他的盟軍,本無統屬關係;有的雖然原是他的部屬,但由於在戰爭中實力迅速增強,已成尾大不掉之勢。項羽失敗後,如果這些軍隊聯合起來反對他,他是無法應付的。因此,在登上帝位的同時,他不得不把幾支主要軍隊的首領封為王,讓他們各自統治一片相當大的地區;然後再以各個擊破的策略,把他們陸續消滅。在此過程中, 不免遇到頑強的抵抗。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由於其英勇善戰,軍勢甚盛,劉邦不得不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最後並由其部將把英布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而且還慷慨起舞,傷懷泣下(見《漢書·高帝紀》)。

  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對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區域性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下句的“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則是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儘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於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底屋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的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大風歌》原文及翻譯賞析2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及註釋

  譯文

  大風颳起來了,雲隨著風翻騰奔湧啊,

  威武平天下,衣錦歸故鄉,

  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註釋

  大風歌:這是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56-前195)在擊破英布軍以後,回長安時,途徑故鄉(沛縣)時,邀集父老鄉親飲酒。酒酣,劉邦擊築(一種打擊樂器)高歌,唱了這首《大風歌》。表達了他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志。

  兮:語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語氣助詞“啊”。

  威:威望,權威。

  加:施加。

  海內:四海之內,即“天下”。我國古人認為天下是一片大陸,四周大海環繞,海外則荒不可知。

  安得:怎樣得到。安,哪裡,怎樣。

  守:守護,保衛。

  四方:指代國家。

  鑑賞

  《大風歌》一詩抒發了作者遠大的政治抱負,也表達了他對國事憂慮的複雜心情。

  此詩每句中皆帶有“兮”。劉邦故鄉沛縣原本雖為宋地,但已被楚國佔有百年,文筆自然不免沾染了些許楚風。楚辭又由於其代表人物屈原的悲慘,而成為抒發憤懣的文體,且因楚地民風彪悍,楚辭便多了大氣磅礴。劉邦選取這種文體,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他對家國興亡的擔憂,又不失王者風範。

  《大風歌》整首詩僅有三句構成,這在中國曆代詩歌史上是極其罕見的,三句詩中每一句都代表一個廣大的不同的場景與心境,而且作者對這三句詩真可謂惜墨如金、高度凝鍊。其中第一句的大風起兮雲飛揚,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他與他的麾下在恢宏的戰場上是如何殲剿重創叛亂的敵軍,而是非常高明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假如說項羽的《垓下歌》表現了失敗者的悲哀,那麼《大風歌》就顯示了勝利者的悲哀。而作為這兩種悲哀的紐帶的,則是對於人的渺小的感傷。同樣的,對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唐代的李善曾解釋說:“風起雲飛,以喻群雄競逐,而天下亂也。”(見汲古閣本李善注《文選》卷二十八)這是對的。“群雄競逐而天下亂”,顯然是指秦末群雄紛起、爭奪天下的情狀。“群雄競逐”的“雄”,《文選》的有些本子作“兇”。倘原文如此,則當指漢初英布等人的反亂。但一則這些反亂乃是陸續發動的,並非同時並起,不應說“群兇競逐”;再則那都是區域性地區的反亂,並未蔓延到全國,不應說“天下亂”。故當以作“雄”為是。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瞭各路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糜,天下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巨無霸的沖天豪邁氣概。這樣的榮歸故里,劉邦的心情是何等的榮耀與八面威風!劉邦是在說自己在這樣的形勢下奪得了帝位,因而能夠衣錦榮歸。所以,在這兩句中,劉邦無異坦率承認:他之得以“威加海內”,首先有賴於“大風起兮雲飛揚”的局面。但是,正如風雲並非人力所能支配,這種局面也不是劉邦所造成的,他只不過運道好,碰上了這種局面而已。從這一點來說,他之得以登上帝位,實屬偶然。儘管他的同時代人在這方面都具有跟他同樣的幸運,而他之終於獲得成功乃是靠了他的努力與才智;但對於劉邦這樣出身於低微的人來說,若不是碰上如此的時代,他的努力與才智又有多少用處呢?所以,無論怎麼說,他之得以當皇帝,首先是靠機運,其次才是自己的努力與才智。他以當進的人對之根本無能為力的自然界的風雲變化,來比喻把他推上皇帝寶座的客觀條件,至少是不自覺地顯示了他的某種心理活動吧!

  姑且不論劉邦把他的這種機運看作是上天的安排抑或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性,但那都不是他自己所能決定的。換言之,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才智;但這一切到底有多大效果,還得看機運。作為皇帝,要保住天下,必須有猛士為他守衛四方,但世上有沒有這樣的猛士?如果有,他能否找到他們並使之為自己服務?這就並非完全取決於他自己了。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最後一句比照上一句,都是直抒胸臆,寫他的心情與思想,但這最後一句,劉邦並沒有繼續沉浸在勝利後的巨大喜悅與光環之中,而且是筆鋒一轉,寫出內心又將面臨的另一種巨大的壓力。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居安思危,如何讓自己與將士們辛勞打下的江山基業,不在日後他人覬覦中得而復失,回到故里後,去哪裡挑選出更加精良的勇士來鞏固自己的大好河山? 使之大漢江山固若金湯!所以,第三句的“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既是希冀,又是疑問。他是希望做到這一點的,但真的做得到嗎?他自己卻無從回答。可以說,他對於是否找得到捍衛四方的猛士,也即自己的天下是否守得住,不但毫無把握,而且深感憂慮和不安。也正因此,這首歌的前二句雖顯得躊躇滿志,第三句卻突然透露出前途未卜的焦灼和恐懼。假如說,作為失敗者的項羽曾經悲慨於人定無法勝天,那麼,在勝利者劉邦的這首歌中也響徹著類似的悲音,這就難怪他在配合著歌唱而舞蹈時,要“慷慨傷懷,泣數行下”(《漢書·高帝紀》)了。

  創作背景

  公元前一九六年,淮南王英布起兵反漢;劉邦親自出徵。他很快擊敗了英布並將其殺死。在得勝還軍途中,劉邦順路回了一次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省),把昔日的朋友、尊長、晚輩都召來,共同歡飲十數日。一天酒酣,劉邦一面擊築,一面唱著這一首自己即興創作的《大風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