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臺·修竹凝妝》吳文英宋詞註釋翻譯賞析

《高陽臺·修竹凝妝》吳文英宋詞註釋翻譯賞析

  作品簡介

《高陽臺·修竹凝妝》是南宋詞人吳文英的作品。上片寫立春懷友,下片抒寫離愁。詞在懷友傷時的離愁中融入亡國流離的沉痛,情感深婉而沉鬱。詞意象華麗,寓意幽深纏綿,語言優美凝練。詞人寓情於景,情景相生,所敘之情乃是真情流露,感人深實屬罕見。

  作品原文

  高陽臺·豐樂樓分韻得如字

  修竹凝妝,垂楊駐馬,憑闌淺畫成圖。山色誰題?樓前有雁斜書。東風緊送斜陽下,弄舊寒、晚酒醒餘。自消凝,能幾花前,頓老相如。

  傷春不在高樓上,在燈前攲枕,雨外燻爐。怕艤遊船,臨流可奈清臞?飛紅若到西湖底,攪翠瀾、總是愁魚。莫重來,吹盡香綿,淚滿平蕪。

  作品註釋

  1、高陽臺:詞牌名,又名《慶春澤》。雙調一百字,平韻格。

  2、豐樂樓:宋代西湖名勝之一。周密《武林舊事》卷五“湖山勝概”:“豐樂樓,舊為眾樂亭,又改聳翠樓,政和(北宋徽宗年號,1111-1118年)中改今名。淳祐(南宋理宗年號,1241-1252年)間,趙京尹與籌重建,宏麗為湖山冠……吳夢窗曾大書所賦《鶯啼序》於壁,一時為人傳誦。“

  3、分韻:一種和詩、和詞的方式,數人共賦一題,選定某些字為韻,用抓鬮或指定的辦法分每人韻字,然後依韻而作。吳文英分得“如”字,詞中除一定要用“哪”為韻腳字外,其餘韻腳均須與“如”同韻(魚韻)。

  4、凝妝:盛妝,濃妝。王昌齡《閨怨》詩:“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5、憑闌:倚靠欄杆。

  6、題:題詩。

  7、醒餘:指醒酒後。

  8、相如: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所作有《子虛》、《上林》、《大人》、《長門》等賦。此處作者自指。

  9、艤(yǐ):停船靠岸。

  10、清臞(qú):即“清癯”,清瘦。

  11、香綿:指柳絮。

  12、平蕪:平遠的草地。歐陽修《踏莎行》詞:“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作品譯文

  一叢叢修長的青蔥翠竹,宛如盛妝的少女凝神久久地站立。我穿過竹林來到樓前,把馬匹拴在樓前的柳樹。登上高樓憑欄遠望,清澈的湖水彷彿一幅美麗的畫圖。這濃墨淡彩不知出自哪家的手筆,樓前斜行飛翔的大雁,就好象畫面上題款的楷書。東風悽悽,彷彿在緊催送夕陽西下,陣陣晚風滲透著涼意,將我們的酒意吹醒消除。我獨自一個人在哀傷感嘆,在花前觀賞留連還能有多少機會呢,想到我的衰老竟然是這樣的迅速。更令我傷心的時候,並不是在高樓上登臨極目遠眺,而是在燈前斜倚繡枕,旁邊放著薰香銅爐,獨自聽聆著窗外的雨聲瀟瀟。我害怕遊船停泊在堤岸邊,怕在清波中看見自已的清瘦的面目。怎能忍受我的辛酸悽楚?飄飛的落花若是飛到西湖的波底,就連水中的魚兒也會感到憂傷愁若,攪得翠波翻覆。千萬不要再到這裡來,因為那時無情的春風會把柳絮吹得滿天飄舞,點點楊花點點楊花像人的傷心的眼淚一樣落滿平蕪。

  創作背景

  詞為作者對周密《高陽臺》(寄越中諸友)詞的一首和作,寫於南宋覆亡之後。豐樂樓是宋朝杭州誦金門外的一座酒樓。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臨安府尹趙與重建。吳文英在淳祐十一年(公元1251年)春在此宴飲時曾作《鶯啼序》,為時人傳誦。這首《高陽臺》,從內容看,應是他晚年重來時所作。

  作品鑑賞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故地重遊,將身世之嘆融進景色描寫中,厚實沉重。上闋寫景。樓前景色如畫,由“東風緊送斜陽”逼出“頓老相如”。詞人煉意煉句,用心精細。下闋第一句“傷春不在高樓上”,將憶舊傷別之情托出,跌宕起伏。“怕艤遊船”句,實“怕”在水中見到自己清瘦的倒影!“飛紅”三句傷春。“吹盡”、“淚滿”一聯淒涼蕭瑟,觸動詞人無限哀情。這哀情,不僅是個人的,也是家國的。

  起首“修竹凝妝,垂楊駐馬,憑闌淺畫成圖。”三句寫豐樂樓內外所見景色,由酒樓邊的修竹,寫到樓下的垂楊,再寫登樓遠眺,湖光山色如詩如畫。這三句,如楊鐵夫在《吳夢窗詞箋釋》中所分析,“‘凝妝’,遠見;‘駐馬’則是從近處觀察;‘憑闌’,已登樓。層次井然。”“山色誰題?樓前有雁斜書”二句緊承第三句。憑闌一望,展現在眼底的湖山既宛如天開圖畫;而天際適有雁陣掠過。又恰似這幅畫圖上題寫的詩句。到此,寫足瞭望中所見之美景,也點出了分韻題之事。接下去,作者跳過了鋪敘宴飲盡醉的一般寫法在“東風緊送斜陽上,弄舊寒、晚酒醒餘”兩句中,所寫的已是酒醒之後。句中以“東風”點明季節,以“斜陽下”點明時間。其“舊寒”二字則暗示此次是舊地重遊,從而引出過拍“自消凝,能幾花前,頓老相如”三句。這時,酒已醒,日已暮,晚風送寒,一天的歡會已是場終人散。詞人撫今思昔,樓猶是舊樓,景猶是故景,春花依然如前,而看花之人已老。其悵惘之情,近似蘇軾《東闌梨花》詩所寫的“惆悵東闌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這裡,巧用“頓”老,以見歲月流逝之疾和人事變化之速。

  下片換頭三句,既緊承上片最後已流露出的花前“傷春”之感,而又把詞意推開,另闢新境,可以說既達到了“藉斷絲連”、又達到了“異軍突起”的要求。上片,句句不離豐樂樓;下片卻一開頭就以“不在高樓上”五字撇開此樓,而把“傷春”之地由“樓上”自然而然地轉移到“燈前”、“雨外”。可是,詞筆剛轉換,隨即又推開。下面“怕艤遊船,臨流可奈清琱”兩句,又把想象跳躍到遊湖與“臨流”。句中的“清琱二字是回應上片”頓老相如“句。接著,詞人臨湖展開想象,在”飛紅若到西湖底,攪翠闌、總是愁魚“兩句中,在空間上把詞思由湖面深入到”湖底“,並推已及物。寄情於景,想象湖底的游魚也會為花落春去而頓生憂愁。結拍”莫重來,吹盡香綿,淚滿平蕪“三句,更把詞思在時間上由現在跳越到未來,想象此次重來故地,點點落紅已令人百感交集,異日重來,也許柳綿也將吹盡。那時如果只見一片平蕪,就更令人難以為懷了。

  吳文英生活於南宋末期,國勢垂危,因而他後期的詞句常為感時哀世之作。這首詞寫於酒樓會飲、即席分韻的場合,而詞人竟悲從中來,從而以咽抑凝回的.詞語表達了這種深切的感慨。其所觸發的花前“傷春”之情,近似杜甫在一首《登樓》詩中所說的“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詞中的“斜陽下”、“飛紅”、“吹盡香綿”,都不僅是描寫景物,而是因物興悲,託景寄意,所寄託的正是對當時暗淡衰落的國運的無限憂思。正因詞人作此詞之時,萬念潮生,憂思叢集,因而其詞情也是感觸多端、百轉千回的,其詞筆就也是跳動變換、忽彼忽此的。詞中既有空間的跳躍,也有時間的跳躍,特別是下片,步步換景,句句轉意,每轉愈深。但是,儘管詞句的跳動大,轉換多,而整首詞又是渾然一體,脈絡分明的。夢窗詞的主要風格特徵是深曲麗密,屬於質實一派;而其成功之作又往往於密中見疏,實中見虛,重而不滯。這首詞就是在麗密厚重中仍自具有空靈迴盪之美的佳作。

  詞牌簡介

  高陽臺,詞牌名,又名《慶春澤》。雙調一百字,前後片各四平韻,亦有於兩結三字豆處增葉一韻者。

  作品格律

  中仄平平,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修竹凝妝,垂楊繫馬,憑闌淺畫成圖。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韻)。

  山色誰題?樓前有雁斜書。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東風緊送斜陽下,弄舊寒、晚酒醒餘。

  仄平平(增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自消凝,能幾花前,頓老相如!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中仄,中仄平平(韻)。

  傷春不在高樓上,在燈前欹枕,雨外燻爐。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韻)。

  怕艤遊船,臨流可奈清臞?

  中平中仄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韻)。

  飛紅若到西湖底,攪翠瀾、總是愁魚。

  仄平平(增韻)、中仄平平,中仄平平(韻)。

  莫重來,吹盡香綿,淚滿平蕪。

  說明:詞牌格律與例詞交錯排列。格律使用宋體字排印,例詞使用斜體字排印。詞牌符號含義如下:

  平:填平聲字;仄:填仄聲字(上、去或入聲);中:可平可仄。逗號“,”和句號“。”:表示句;頓號“、”:表示逗。下劃線:領格字。『』:例作對偶;〖〗:例作疊韻

  作者簡介

  吳文英(約1200~1260),字君特,號夢窗,晚年又號覺翁,四明(今浙江寧波)人。原出翁姓,後出嗣吳氏。《宋史》無傳。一生未第,遊幕終身。於蘇、杭、越三地居留最久。並以蘇州為中心,北上到過淮安、鎮江,蘇杭道中又歷經吳江垂虹亭、無錫惠山,及茹霅二溪。遊蹤所至,每有題詠。晚年一度客居越州,先後為浙東安撫使吳潛及嗣榮王趙與芮門下客,後“困躓以死”。有《夢窗詞集》一部,存詞三百四十餘首,分四卷本與一卷本。其詞作數量豐沃,風格雅緻,多酬答、傷時與憶悼之作,號“詞中李商隱”。而後世品評卻甚有爭論。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