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評課稿4篇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評課稿4篇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評課稿1

  今天張老師執教的是浙江省小學義務教育教材第十冊《最小公倍數》的第一課時,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課標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該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約數和倍數的意義”、“質數和合數、分解質因數”、“最大公約數”等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既是對前面知識的綜合運用,同時又是學生學習“通分”所必不可少的知識基礎。因而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本冊教材的核心內容。本課的教學,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鑑於前述本課承上啟下的教材地位,依據課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教學難點是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我認為本節課張老師在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我借鑑:

  1、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的引導作用。透過讓學生找找4和6的倍數,然後教師透過這樣的引導:“觀察4和6的倍數,你發現了什麼?”讓學生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從而引出公倍數。在探討公倍數的特性時,張老師同樣以開放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學習,得出結論。整堂課張老師始終是一個引導者,與學生共同研究、學習。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教師給學生較大的空間,讓學生自己探索,與同桌合作交流。在課堂上張老師一再強調學生要獨立思考,不要隨意聽其他同學的結論,要透過自己的實踐去驗證結論。

  3、本節課教學環節層次清楚,條理清晰,而且環環相扣。看上去是普通的鞏固練習,其實在練習中引導學生去發現新的知識,把教材理解得很深,很透。這是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因為自己在設計時沒有想到這樣去挖掘教材。

  從教師本身來看,進步很大。特別是語速上,節奏很明快,語言簡潔,比試教時有較大的改善。

  本堂課張老師透過複習舊知引入新知,然後透過一系列的學習與練習,最後把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幫小蘭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樣的設計完全符合認知規律。但是我認為在最後一個環節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時,教師提問小蘭爸爸媽媽第一次休息在第幾天?當學生反饋時,老師有點急,馬上就說出這個其實在求什麼?我覺得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講自己的考慮過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還有一個小問題,張老師的板書雖然很少,但是我覺得公倍數這三個字不夠大氣,缺少一種氣勢,與自己的上課成一種反比。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評課稿2

  張xx老師的這節課按照數學教學模式“嘗試發現——探究形成——聯想應用”進行設計,層次清晰,由淺入深。故事的匯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在具體的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教學過程中,落實了“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練習題的設計也體現了基礎知識的運用和拓展訓練的層次性。

  教師問題的提出很有效。如引導學生探究公倍數的個數時,教師在學生給出答案的時候,並沒有急於總結,而是利用板書追問4的倍數是無限的,6的倍數也是無限的,從而學生們會發現4、6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再如:找到50以內8和12的最小公倍數,教師提出問題:“最小公倍數與後面的公倍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在逐步落實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認識。

  喜聞樂見的阿凡提故事是學生們喜歡的經典內容,張聰聰老師巧妙地運用到了教學的匯入中,透過猜想,圈一圈、說一說、議一議等自主活動,讓學生初步嘗試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接觸最小公倍數和公倍數的知識。在探究的過程中,張老師更加註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完全運用學生的方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張老師在學生的彙報中,結合學生的講解,不斷點撥,不斷提升,不但介紹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注重了學生的方法的擇優思想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整個課堂過程流暢、清晰,關注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評課稿3

  今天湯老師執教的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第十冊《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內容,是引導學生在自主參與、發現、歸納的基礎上認識並建立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概念的過程。

  本節課需要完成的教學目標有:

  1.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認識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會在集合圖中分別表示兩個數的倍數和他們的公倍數。

  2.學會用列舉的方法找到10以內的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並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簡潔的方法,進行有條理的思考。

  3.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進一步發展與同伴進行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

  五年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更為豐富,課標要求教材選擇具有現實性和趣味性的素材,由淺入深地促使學生在探索與交流中建立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如今的新教材與以往老教材的編排順序大不一樣了,我想這樣的教學更注重的是學生對知識產生過程和概念意義的理解,以及解決問題方法的掌握。所以對於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教材注重的是讓學生感悟滲透,無需歸納成文。本課的教學,對於學生的後續學習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鑑於前述本課承上啟下的教材地位,依據課標,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建立。教學難點是運用“公倍數與最小公倍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以下幾個方面是我對本節課的認識:

  1、能把握教材,教學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學生認知過程。透過讓學生找找2和3的倍數,讓學生仔細觀察,自主探究,從而引出公倍數。並透過發現它們最小的公倍數揭示出最小公倍數的概念。湯老師在教學時設計問題匯入公倍數的概念以及設計擺圖形時,需精心組織安排,切不可草草行事。

  2、能夠重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主動探索簡潔的方法。本課要求學會用列舉的方法找到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教師認真細緻的講解使學生熟練地掌握一般演算法,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鼓勵學生主動探索更簡便的其它方法,在此建議留出時間讓學生討論交流一下,或許掌握的人更多。

  3、能注重講練結合,練習有層次,形式多樣化。練習中有一般基礎題,有求一定範圍內的兩數的公倍數,還有根據自身學習經驗判斷兩數最小公倍數的拓展題,學生在練習中獲得對新知的鞏固和強化。建議練習時不僅要關注學生會不會做,更重要的是關注怎麼做,你有什麼發現。當學生反饋時,我覺得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講自己的考慮過程,暴露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我覺得是蠻重要的。

  以上是我對這堂課的認識,有不恰當之處,請大家指正。謝謝!

五年級數學《最小公倍數》評課稿4

  今天參加了縣小學數學研究班下各組的業務培訓活動,王薇薇老師上的《最小公倍數》(五下)一課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合理清晰的思路、簡潔明亮的風格、靈活有效的調控,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談話引入——自然貼切

  1.從春遊話題引入資訊:小蘭想讓爸爸媽媽帶她去春遊,四月一日起,媽媽每4天休息一天,爸爸每6天休息一天。

  2.討論“每4天休息一天”的意思。

  3.出示問題:在這一個月裡,他們可以選哪些日子去呢?

  這一情境的創設至少有三點好處:一是適時,三月底,正是春遊的好時候;二是激趣,一家子出遊是學生感興趣的事件;三是切題,爸爸媽媽共同的休息日就是4和6的公倍數。

  二.建立概念——聯絡生活

  1.(一學生回答是12日或24日)問:你是怎樣找到的?

  2.師生共同尋找:

  30以內4的倍數有:4、8、12、16、20、24、28(問:為什麼要加“30以內”)

  30以內6的倍數有:6、12、18、24、30

  30以內4和6的公倍數有:12、24

  3.根據上面的資訊,她們最早可以哪一天去?(這一生活問題對應的數學問題是“最小公倍數”是多少。)

  4.(4和6的最小公倍數有:12)在這裡為什麼不用加“30以內”?

  5.嘗試用集合圖來表示黑板上的內容。

  30以內4的倍數30以內6的倍數

  這一環節之後是否要拓展?如果把“30以內”去掉,集合圖裡的資料該怎樣修改?省略號表示什麼?(兩個數的公倍數是無限的)

  三.探究求法——重視技能

  努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探究過程,重視數學技能的形成。特別是倍數關係和互質關係的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求法,讓學生經歷了猜測——舉例驗證——歸納的學習過程,學生思維活躍,如在找物件11和13的最小公倍數時,11的倍數從1倍找到11倍還能口算,老師問12倍不能口算怎麼辦,一生能夠提出只要再加上11就行了。在求一般關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時,引導學生歸納步驟:首先多寫其中某一數的倍數,然後再寫第二個數的倍數,當出現和第一個數相同時就是這兩數的最小公總數了。

  其外,老師也非常重視書寫格式的規範,雖會多花了點時間,也是一種好習慣。

  四.鞏固提高——突出重點

  探討一個問題:練習的側重點應該是一般關係還是特殊關係兩個數最小公倍數的求法?

  特殊關係兩數的最小公倍數探究過程費時費力,但規律出來之後是容易掌握的,關鍵是在求之前先判斷。一般關係在概念教學時就已完整呈現了方法,理解較方便,但從我們平時經驗看,出錯的往往是這一類。

  另外,照應開頭,迴歸生活,也有補一些應用性的解決問題。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