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最佳化。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瞭解地震波的傳播特徵及其在劃分地球內部圈層方面的運用。

  2、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和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3、掌握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徵。

  4、透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使學生形成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透過讀圖訓練,提高讀圖、析圖能力,明確地震波和地球內部圈層的關係,地殼與岩石圈、軟流層的位置關係等。

  2、聯絡實際,結合圖示,瞭解各圈層的特徵。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學會用一分為二的方法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樹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2、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和責任感,增強環境及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

  3、地球外部圈層的組成和特徵。

  【教學難點】

  1、兩種地震波的傳播特徵及其在地球內部圈層研究中的運用。

  2、地球各圈層的物質組成和主要特點。

《1.4地球的圈層結構》教學設計2

  [課標導讀]

  新課程標準中對“地球的圈層結構”部分提出的要求是“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主要特點”。並且在活動建議中提出:“繪製示意圖,或利用教具、學具,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由此看來,對地球的圈層結構,從分佈到劃分依據,從各層特點到學生理解、分析、判斷和運用,都是本章內容的重點。因此,在教學中,始終把握住該節內容的標準要求,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教師力求完成的主要任務。

  [教學目標]

  本節教學要重點突出“地球圈層”和“結構特點”兩個核心概念,圍繞這兩個概念,逐步將地球圈層結構及其劃分依據——圈層特點等知識點順序展開。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充分發揮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豐富的圖例和圖片展示,讓學生分析和理解各圈層的結構特點。

  1、透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分佈。

  2、透過學生的自主學習,舉例說明主要的地球圈層結構特點。利用圖解,由學生分析判斷劃分的依據。

  [教學設計]

  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是第一章的最後一節,建議用2個課時完成教學。

  第一課時:著重從教學內容的講授和分析入手,完成地球內部圈層結構教學內容的學習。同時,透過師生互動,將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劃分依據讓學生能夠深入瞭解。

  第二課時:透過內部和外部圈層的劃分,讓學生對地球的圈層結構有更加清晰的認知。在講授地球外部圈層知識過程中,對大氣圈、水圈進行簡潔而又清晰的介紹。在新課程中,沒有像老教材將各圈層分成小節單獨分析,而是重在基本瞭解和理解的程度。所以,教師在講授這一部分內容時,最好是突出重點和大的結構而儘量高度概括。

  教學安排

  (第一課時)

  1、透過讀圖,讓學生從感性上認識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層次關係。

  2、在有了基本的結構認知後,著重講授地球的內部圈層的劃分。但教師不要過於拘泥於概念的講授和分析,尤其是地震波、縱波、橫波等概念,他們並非是該節內容的核心知識,只要學生了解了內部的幾個圈層及層次關係即可。

  3、在教學中值得注意的是,在學生掌握的主要內部圈層的結構後,可以將岩石圈的概念有意識地強調。因為岩石圈是內外部圈層的結合部,與外部圈層的聯絡也最緊密。學生了解了岩石圈的概念後,對後面的學習就有了知識鋪墊。

  (第二課時)

  1、引導學生了解地球外部圈層的劃分,明確外部圈層的結構和層次關係,尤其是外部圈層的'相互滲透和相互影響的關係更是要交代清楚。

  2、本課時對大氣圈、水圈兩個圈層的介紹是重點,而生物圈和岩石圈並沒有深入下去。因此教師應該適當的用描述性的語言簡潔地概括他們的關係。

  3、結合實際案例“美國生物圈2號實驗的失敗說明了什麼問題”,讓學生課後對生物圈進行自主學習,是教材設計的一個創意。教師完全可以很好地利用這個案例,開展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透過探究,學生對生物圈的瞭解會更加直接。

  1、案例研究是教學中的關鍵。本節教學內容較多,但教師應該透過各種案例分析將“區域”和“區域差異”這兩個概念始終把握住。

  2、教學中,教師應該將國情知識滲透進每節課堂,尤其是我國東西部自然、人文上的巨大差異,其產生的歷史原因和因應策略,都是當前影響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問題。

  3、利用圖表知識進行繪圖分析的練習,體現了能力訓練的課堂化。設計適當的課堂練習,應該是新課程教學過程從教人員備課中要用心準備的一項工作。往往很多知識點,學生看、老師講,好象並不難,但到了學生進行實際分析時,效果卻不理想,其實就是沒有很好地進行配合訓練的緣故。

  一堂課下來,教師課前準備的充分不充分,對教學效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新課程理念如何體現出新字,仍然需要我們在工作中不斷努力地探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