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有什麼體會呢?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如何寫讀書筆記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1

  我常常思考在教學中遇到的一個問題,總有些學生對學習提不起興趣,他們甚至各科全面崩潰,破罐破摔,甚至一些成績不錯的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也不夠濃烈,家長對後進生往往束手無策。不是我們的教學媒體不先進,不是我們的教師備課不認真,為什麼還是出現與新課改不協調的現象呢?閱讀本書,心理學家麥克萊倫認為動機是個體原意完成自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任務,併力求達到完美程度的一種內在力量。

  阿特金森認為成就動機包括力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每個學生的學習動機中,實際上都包含力求成功和避免失敗的動機,只是何者佔優勢而已。學習動機是學習的“催化劑:學習動機強烈的學生,喚醒水平高,注意力集中,容易為學習立即做好準備,從而較易反生學習行為。學習動機的激發,首先取決於個體的內部條件。這些內部條件主要包括學習需要、焦慮水平、學習期待和歸因。個體藉助於這些內部條件,實現有效的自我調節,從而激發起學習動機。在課堂中,精心地設計課文的匯入環節,採用各種激發興趣的方法,激發學生興趣,確實能收到很好效果。然而語文課篇目繁多,語文知識紛繁龐雜,豈可每課如此,方法雷同。激發學生興趣的長期、最好的方法,還是認真鑽研教材,發掘課文深含的意蘊魅力,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以達到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正如蓋茨所說:“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求成功的努力。”而頻繁的學習失敗容易嚴重威脅學生的自尊心,產生過度焦距,也容易使學生覺得自己的能力,即使努力也無法獲得好的成績,從而對學習冷漠,自暴自棄,越來越缺乏學習的需要。適中的焦慮能夠使學生維持一定的喚醒水平和產生完成任務的心向,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廖舒蓉)

《學與教的心理學》讀書筆記2

  看了《學與教的心理學》這本書,第一個感受是糾正了我對一些心理學原理的認識。具體地講,以前關於教學方面的心理學理論自己是知道一點的,但是看書之後發現,有些理論不是自己以前認識的那樣,以前的認識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錯誤的。

  比如關於“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我自己在寫文章的`時候好多次用到這個心理學原理。在看雜誌上的文章之時,偶爾也能看到作者引用這個心理學原理。然而,殊不知,艾賓浩斯是利用無意義音節作為記憶材料來得出這個遺忘規律的。後來的研究證明,如果學習材料是有意義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學生理解之後,就很難遺忘。這個時候,顯然不能用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來描繪概念和原理的學習與遺忘。這段論述對我的衝擊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學”面前,我感覺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時,這段論述也讓我聯想到了我們平時教學中要多多增加有意義的學習。對此,書中也有類似的論述,例如根據加涅對學習的分類,可知學習有言語資訊、智慧技能、認知策略之分。在言語資訊的一個亞類——符號學習中,因為符號學習屬於機械學習,故學習者可以在無意義材料中人為地賦予某些意義,使機械學習易於記憶。這種改進記憶的方法被稱為記憶術。那麼我們可否作這樣的推論,對於艾賓浩斯的無意義音節材料,如果記憶者採取記憶術來記憶,那麼其遺忘規律就不在是“先快後慢”了。

  再如,當前在討論教學問題時,經常聽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說法。那麼,到底什麼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一般的說法是“以學生為中心”就是尊重學生,跟著學生的思維走,等等。這些當然是對的,但顯然是不具體的。當今建構主義學習觀告訴我們,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指教學時應仔細考慮學生帶到教學情境中的已有知識、技能、態度和信念。同時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並不意味著教師放棄教學責任。在“規則學習的過程和條件”一節中更是明確指出:在課堂教學情境中,完全由學生獨立發現規則的情況較少,更多的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發現。這樣的觀點讓我聯想到,學生雖然是學習的主人,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的過程,但這個“過程”的發起者是教師,同時教師也是確保這個“過程”得以順利通暢的關鍵因素。

  類似地情況還有很多,比如我們常說地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循序漸進等教學原則,一直以為這種教學論是具有一定科學依據的,然而事實是這些教學論就是哲學取向的教學論。科學取向的教學論在20世紀60年代才開始興起。還有,如看了“學習心理”部分就會發現,機械學習在學習心理學中佔據著重要地位,強化刺激這些手段具有正統的心理學意義。

  看了這本書,第二個感受是讓我看清了我們平時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實具有重要的心理學原理。具體地說,在我們平時的教學中,有一些教學方法被“素質教育”或者“新課程”套著一些“帽子”,殊不知,在這些“帽子”下面,隱藏著重要的心理學原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