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發達地區水環境治理模式研究論文

欠發達地區水環境治理模式研究論文

  水汙染問題是制約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短板,已成為共識。浙江省先行一步,於2014年實施鐵腕“五水共治”,成效顯著。後“五水共治”時期,治汙重點更多向欠發達地區、基層傾斜。欠發達地區如何在經費缺失、“共治”觀念落後的條件下,打贏“五水共治”攻堅戰。以常山“五水共治”實踐為例,探索適合欠發達地區水環境科學治理的模式。

  一、區域型別分析

  從地貌學上,常山屬於典型的丘陵山區,土壤蓄水能力差,水旱澇災害頻繁。常山的特殊地貌要求“五水共治”工作不能完全複製它地經驗,要因地制宜,探尋一條適合自身的模式。

  從經濟學上,常山屬於欠發達地區。財政實力十分薄弱,據統計,2013年,GDP為107.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只有6.5億。而2014年排定的重點建設專案計劃中,僅“五水共治”專案當年計劃投資額就達到5.7億元,治理經費難以保障。

  二、水環境治理的模式選擇

  基於欠發達地區在投入有限的現實條件下,常山“五水共治”工作更多的要依賴於體制機制的創新,主要體現在:

  (一)組織領導體制方面。

  常山縣政府與五大職能部門和鄉鎮(街道)簽訂《推進“五水共治”共建生態家園責任書》,各鄉鎮(街道)與行政村簽訂責任書,將“五水共治”工作納入村規民約,形成縣、鄉、村三級“五水共治”工作責任網路。同時建立高規格的“五水共治”工作領導小組,實行“河長制”,由縣領導擔任河長參與治水工作。縣級機關部門負責人掛聯到汙水治理專案實施村,各村治水目標完成情況與部門年度工作考核及領導幹部年度績效考核掛鉤,充分發揮考核機制的導向作用,推進水環境綜合治理。

  (二)重點領域整治提升機制方面。

  常山“五水共治”以“治汙”為重點,將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工業汙染整治、農業面源治理等重點專案製成作戰圖,制定5項治水專項行動方案,確立目標值、制定路線圖、排出時間表,實施掛圖作戰。針對農村生活汙水治理問題,縣政府鋪設125公里主管,建設210處終端設施,安裝檢查井和清掃井1.21萬個,改造化糞池1.65萬戶。針對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問題,採用“戶集、村收、鄉鎮中轉、縣處理”的四級垃圾運轉方式,以垃圾細分材料、燃料、飼料、肥料、廢料“五料分類法”的徐村模式為代表,推進31個村的農村垃圾分類資源化處理。針對工業汙染問題,整合石灰石礦山企業,關停47孔石灰立窯和124條鈣加工生產線,全面推動石灰石產業轉型升級。以汙染物達標排放為標準,關停多家化工、造紙企業,加快了化工行業萎縮化治理程序,從源頭上控制汙水排放問題。

  (三)建立抓長效機制方面。

  ①統籌實施防洪專案。常山水澇災害頻繁,防洪方面重點實施強塘、固堤、擴排工程。②統籌實施保供專案。以開源、引調、提升工程為重點,著力提高城鄉保供水能力。投資5000萬元建設千家排水廠、後坊水廠改造工作以及芙蓉水庫二期工程,完成管道鋪設7公里。對部分鄉鎮鋪設飲用水工程主管網以及建設村網工程。③統籌實施排澇節水專案。常山縣編制《城市排水防澇綜合規劃》,新建經四路等雨水管網10公里,提標改造雨水主幹管3公里,清淤排水管網65公里,建設排澇泵站。開展節水器具裝置選購、屋頂雨水收集系統建設,推廣節水器具,雨水集中收集利用系統。開展農業節水行動,推進“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

  三、現有做法的完善與提升

  自2013年開展“五水共治”活動以來,常山治水工作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急需完善和提升的空間:

  (一)推進治水工作法治化程序。

  首先要強化普法教育,將《水法》、《環境保護法》、《水汙染防治法》等分散在各執法部門的涉水法律法規進行梳理彙總,編製成冊,透過各種媒體宣傳和開展送法進機關、進鄉村、進社群、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活動,增強主體公眾法律意識。其次強化執法力度。嚴格執行“兩高”關於環境汙染罪的`司法解釋,嚴厲打擊環境犯罪行為,增強環境執法威懾力。進一步健全完善涉水執法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對重點行業和領域涉水違法行為查處工作的統一協調,積極探索聯合執法、綜合執法等執法方式,協力解決重點難點問題。

  (二)加強與交界縣域的合作。

  目前常山縣“五水共治”更多的是在行政管轄區內開展,而與開化縣、柯城區、江西玉山縣等交界區域因存在塊塊分割和分散管理的弊端,顯現出不同程度的治理困境,如管理部門的缺失、缺少統一的標準等等。因此須加強與交界縣域的合作,探尋相鄰縣域參與共治模式。一是相鄰縣域間要建立雙邊或多邊公共協商機制,保障交界區域“五水共治”決策的合法性和決策執行的有效性,確保治理統一性,避免決策之間的浪費與低效。二是完善資訊溝通和資訊反饋機制。

  (三)拓寬融資渠道。

  “五水共治”工作離不開資金投入,常山治水經費來源於財政收入、愛心人士捐贈、村民公攤,其中財政收入為最主要來源,受財政資金薄弱影響,常山開展“五水共治”工作不得不擠佔本應投入民生建設的資金。因此拓寬融資渠道是關鍵,可考慮在部分專案上引進社會資金,引入市場經濟,即可彌補財政不足問題,又使“五水共治”工作更效率的開展。

  四、常山模式的意義與啟示

  短期來看,常山“五水共治”在全省並不是最出色的,但常山模式中存在值得借鑑的做法。一是組織建設上層層落實責任制。縣領導班子擔任河道河長,縣級機關部門負責人掛聯到汙水治理專案實施村,每個村配備一名生態指導員,明確治理工作重點,分步驟分階段,逐步加以解決。二是設立專門治水機構。國外治水模式證明,一個強有力的具有綜合決策能力、協調能力的專門治水機構是整治水問題的基本條件。常山縣政府專門成立五水共治辦公室,並賦予其直接管理治水工作的權力,每月對鄉鎮(街道)“五水共治”督促考核並媒體公示考核結果,激發鄉鎮(街道)在治水工作中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極大地推進“五水共治”程序。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