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之《破山寺後禪院》原文賞析

唐詩三百首之《破山寺後禪院》原文賞析

  【作品簡介】

  《題破山寺後禪院》是唐代詩人常建的一首題壁詩,載於《全唐詩》卷一四四,併入選《唐詩三百首》。此詩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筆調古樸,層次分明,興象深微,意境渾融,簡潔明淨,感染力強,藝術上相當完整,是唐代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原文】

  《破山寺後禪院》押侵韻

  作者: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注:此處“曲、竹”、“俱、都”和“但餘、惟聞”是兩種版本,請大家不要無謂的更改!

  【注評】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清晨:指日出前的一段時間。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自興建至盛唐時期已有百年以上,所以稱古寺。初日:初升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意思是旭日照在高樹的頭。 ○旭日下,古寺在高林叢中,氣氛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竹徑:竹林叢中的小路。通:通往,通向。幽處:幽靜之處。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二句寫禪房幽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山光:山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鳥性:禽鳥的習性。潭影:清激潭水中的倒影。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 ○觀賞山光水色,觸發了出世的情思。

  萬籟(1ài)此俱寂,但餘鐘磬(qìng)音。 萬籟:一切聲音。籟:空穴裡發出的聲。這裡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後禪院。俱:副詞。全都。寂:沉寂,聽不到。但:只。餘:剩下。鐘磬音:敲擊鐘磐所發出的聲音。磐:佛教的打擊樂器,形狀像缽,銅鐵鑄成。寺院誦經、齋供時以鍾磐之聲為號,發動用鍾,止歌用磐。 ○以鍾磐音結束全篇,更加突現古寺之幽。

  【註解】

  1、[古寺]:本初指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鹹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

  2、[曲]:彎折、曲折。一作“竹”

  3、[初日]:早上的太陽。

  4、[禪房]:僧侶們的住所

  5、[萬籟]:各種聲音。籟,凡是能發出音響的孔都叫“籟”,此指自然界的一切聲音。

  6、[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屬製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7、[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裡有空心亭。

  8、[空]:使……空明,形容詞用作動詞。

  9、[清晨]:早晨。

  10、[但餘]:“惟聞”、只留下。

  11、[俱]:都。

  12、[但]:只。

  13、[幽]:幽靜。

  14、[悅]:用作動詞,使……高興

  15、[竹徑]:一作“曲徑”。

  16.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

  17.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後禪院環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裡有空心亭。

  18.鐘磬:寺院裡誦經,齋供時打擊鐘磬作為訊號。

  19、[入]:進入。

  20、[古寺]:指興福寺。

  21、[照]:照耀。

  22、[高林]:高樹之林。

  23、[山光]:山的景色。

  24、[鳥性]:禽鳥的習性。

  25、[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26、[此]:在此。即在後禪院。初日:早上的太陽。

  【譯】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淨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韻譯】

  清晨我信步來到破山寺,朝陽映照著高高的樹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靜處所,禪房深藏之處花卉繽紛。

  山光秀麗怡悅群鳥性情,碧潭映影淨化人的心靈。

  自然界的聲音全然消失,只聽到院裡的鐘磬聲音……

  【講解】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州刺史倪德光施捨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遊寺後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淨,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的是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這是一首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於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讚賞,主要由於它構思造意的優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隱逸情趣,從晨遊山寺起而以讚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河嶽英靈集》)精闢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於構思巧妙,善於引導讀者在平易中入其勝境,然後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和詞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象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歎。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於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後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於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人深思。正由於詩人著力於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閒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遊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閒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平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賞】

  破山寺:又名興福寺,建於南朝齊時。破山即虞山,在今江蘇常熟縣。

  這首詩,是常建諸詩中最受後人稱道的。《洪駒父詩話》載:“丹陽殷《河嶽英靈集》,首列常建詩,愛其‘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為警策。歐公又愛建‘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欲效建作數語,竟不能得以為恨。予謂建此詩全篇皆工。不獨此兩聯而已。”殷是常建同時代人,歐陽修和洪都是宋代人,可以說此詩問世不久,就受到人們的賞識和推崇。

  從南齊建寺到常建賦詩之時,破山寺已有三百年左右的歷史,可算是一處古蹟了。詩的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這是如實的記事寫景。天剛矇矇亮,詩人便登上破山,來到了興福寺。一輪紅日冉冉升起,陽光鋪灑在寺內外鬱鬱蔥蔥的林木上,呈現出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看到這一切,詩人感到心清目爽,詩興隨之而生。“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兩旁長滿了翠竹的羊腸小徑,蜿蜒曲折,一直伸向幽深處。參差錯落的撣房,掩映在蓬勃茂盛的奇花異木之中。這一聯寫了竹林、小路、花木、禪房,描繪出一個美妙幽寂的環境。“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放眼望去,初升的陽光,在草木山石間相互輝映,許多色彩斑的山鳥在花間枝頭蹦跳著,鳴唱著,顯得是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令人羨慕。傍山叢林之中,有一水潭。水清見底。微風吹過,泛起一層層波紋。俯身下望。倒映的山光天色中,又添進了詩人的身影。隨著水波的動,詩人頓然生出一種了悟之感。此前積蓄縈繞在心頭的無數塵俗雜想蕩然無存,自己已與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難分彼此了。“萬此俱寂,但餘鐘磬聲。”詩人覺得一切似乎都停止了,身邊乃至整個世界是那樣的清淨,只偶爾還能聽到彷彿是天外傳來的一兩聲緩慢的鐘磬聲。此刻,詩人的心靈完全得到了淨化。得到了安寧。

  通觀全詩,我們看到這首詩所表現出的思想情操、審美心理, 與禪宗有著緊密的聯絡。自南朝宋末,佛教禪學派的第二十八祖菩提達由古印度天竺來我國傳法以後,禪宗便在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漸漸滲透開來。禪宗重視現世的內心自我解脫.尤其注意從日常生活的細微小事中得到啟示.從大自然的陶冶欣賞中獲得超悟。在詩歌中,常常是透過清淨、恬淡,幽寒、曠遠的景物,創造出一種寂寥,寧靜,超塵脫俗的意境。常建這首詩.是一首題壁詩。所題為佛寺撣院,所詠是寺中景物,表現了一種幽靜空寂的氛圍,並以此實現心靈的超脫頓悟,達到內心世界的自我平衡。聯絡作者的生平來看,常建一生“淪於一尉”,仕途很不得志。辭官歸隱後,他對社會現實也並沒有完全忘卻。在他的寫邊塞題材的詩歌中,就常常流露出作者對世事的感憤,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結合這些再來讀常建的山水田園詩,就會發現,他寄情山水,正是企望能以此排解內心的苦悶,擺脫塵俗的干擾。應該說,《題破山寺後撣院》同樣也是作者這種心境的反映。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評】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首句 “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聖地的嚮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寧靜。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竹徑”,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禪房”僧侶們的住所。“花木深”,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悅”,用作動詞,使……歡悅。“空人心”,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空”,消除。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四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迴盪,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萬籟”,指自然界萬物發出的各種聲響。“俱”,都,全部。“寂”,寂靜,沒有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於此句。“磬”,是石或玉製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唸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小結:這首詩以凝鍊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寂靜的境界,表達了詩人遊覽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追求。全詩層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簡潔明淨,感染力強。由本詩演化出的成語“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寫了古寺什麼樣的氛圍?這樣的氛圍與詩人的心情有什麼關係?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讚佛宇之情。然後,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後院,發現誦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後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境,使詩人驚歎,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後的青山煥發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由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後,“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淨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彷彿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了塵世一切煩惱,像鳥兒那樣自由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淨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託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簡】

  常熟虞山是蘇南風景名區,現已闢為國家級森林公園。虞山北的興福寺是佛教名剎,景緻更加迷人。寺中禪院的一塊石碑上,鐫刻著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這首詩,是宋代大書法家米的手跡,成為興福寺面龍點睛之筆。常建題詩時的興福寺,風貌肯定與今日不同,但自然環境的特點,如高林、竹徑,山光、潭影等,尚可一一指出,讓人們從中領悟到常建詩中所傳達出的意境。

  詩境依遊覽的過程逐步展開。首句“清晨”二字點明出遊的時間,詩人一大早即“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勝境的嚮往之切。大約趕了不算太短的一段路程,及入山門,已是“初日照高林”的時刻了。次句既交代了時間的推移,也描繪了古寺的總體風貌,它掩藏在大片高樹叢中,旭日照耀下,寧靜的安謐。詩的第二聯是入寺之後的經歷,沿著竹林間的一條小徑走去,小徑盡處是僧侶的寮房。這裡花木抉疏綠草如茵,氣氛更顯得安詳、幽雅。句中的“幽處”、“花木深”,既表現出獨特的環境氛圍,也傳達出詩人欣賞、讚歎之情。詩的第三聯正面寫詩人觀賞的感受。這兩句說,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們心中的雜念消除淨盡。前一句是就自然界而言,說這裡是禽鳥與山林相得之所,是一派祥和氣氛。後一句是就人與自然環境而言,說這裡的山光水色不僅可以娛悅人的耳目,而且可以淨化人的靈魂。遊人在塵世煩、疲憊的心態,一到這裡經過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復,使精神昇華到一個全新的世界。句中“山光”是指“初日”在草木岩石之間的反映;“潭影”則是山光和天色在水裡的反映。這樣寫不僅從結構上與第二句“初日照高林”形成照應,而且使“初日”貫穿始終,更加突現這輪初日,讓人覺得這裡的陽光有特殊的魅力.讀者終於領悟到,詩人寫“山光”“潭影”的用意在烘托他心中的一輪“初日”。是佛光的照耀,才使得這裡的山光、潭影獲得了“悅鳥性”和“空人心”的奇效,使自然界的山水、陽光等等變得清潔、寧靜、安詳、和平,從而構成破山寺這一塊淨土。詩的尾聯點破了這種對佛教法力的禮讚。詩人說,此時此刻,外界的一切聲響似乎都沉寂了,遠逝了,只有悠長的鐘聲和清脆的磬聲在迴盪,在遠播,似在警戒沉迷,似在讚許覺悟。詩人整個身心都融進濃厚的宗教氛圈之中,寫遊覽達到這種境界,才是真正的引人入勝。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全詩層次分明,意境渾融,意味濃厚,歷來廣為傳誦。由本詩演化出成語“曲徑通幽”“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