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的送別詩

王昌齡的送別詩

  唐代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所作之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尤其是將七絕推向高峰,故人稱“七絕聖手”。其詩歌體裁很大一部分是易於入樂的七言絕句。下面是應屆畢業生文學網的小編和大家分享的王昌齡的送別詩,歡迎閱讀。

  王昌齡的送別詩

  1、《送胡大》

  荊門不堪別,況乃瀟湘秋。

  何處遙望君,江邊明月樓。

  《送狄宗亨》

  秋在水清山暮蟬,洛陽樹色鳴皋煙。

  送君歸去愁不盡,又惜空度涼風天。

  2、《送竇七》

  清江月色傍林秋,波上熒熒望一舟。

  鄂渚輕帆須早發,江邊明月為君留。

  3、《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

  4、《送郭司倉》

  映門淮水綠,留騎主人心。

  明月隨良掾,春潮夜夜深。

  5、《送任五之桂林》

  楚客醉孤舟,越水將引掉。

  山為兩鄉別,月帶千里貌。

  羈譴同繒綸,僻幽聞虎豹。

  桂林寒色在,苦節知所效。

  6、《送李十五》

  怨別秦楚深,江中秋雲起。

  天長杳無隔,月影在寒水。

  7、《送張四》

  楓林已愁暮,楚水復堪悲。

  別後冷山月,清猿無斷時。

  8、《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賞析

  詩人在這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正是基於他與洛陽詩友親朋之間的真正瞭解和信任,這決不是洗刷讒名的表白,而是蔑視謗議的自譽。因此詩人從清澈無瑕、澄空見底的玉壺中捧出一顆晶亮純潔的冰心以告慰友人,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辭都更能表達他對洛陽親友的深情。

  即景生情,情蘊景中,本是盛唐詩的共同特點,而深厚有餘、優柔舒緩、“盡謝爐錘之跡”(胡應麟《詩藪》)又是王詩的獨特風格。本詩那蒼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不僅烘托出詩人送別時的淒寒孤寂之情,更展現了詩人開朗的胸懷和堅強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與冰心置於玉壺的比象之間又形成一種有意無意的照應,令人自然聯想到詩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潔的形象,使精巧的構思和深婉的用意融化在一片清空明澈的意境之中,所以天然渾成,不著痕跡,含蓄蘊藉,餘韻無窮。

  《新唐書》王昌齡本傳稱”其詩緒密而思清”。他的'絕句大都有這一特點,此首也不例外,特別是”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二句,細緻精密,給人以冰清玉潔之感。

  “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所謂”自明高志”。其中”冰心”二字見於《宋書》卷九十二:”冰心與貪流爭激,霜情與晚節彌茂”。這是劉宋時代”清平無私”、”為上民所愛詠”的良吏陸徽的話,王昌齡取用”冰心”二字,當表示自己與”厲志廉潔,歷任恪勤,奉公盡誠,克己無倦”的陸徽志同。”玉壺‘‘二字見於鮑照《代白頭吟》:”直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是高潔的象徵。此外,陸機《漢高祖功臣頌》的”周苛慷慨,心若懷冰”、姚崇《冰壺誡序》的”夫洞澈無瑕,澄空見底,當官明白者,有類是乎。故內懷冰清,外涵玉潤,此君子冰壺之德也”,大致都是”不牽於宦情”之意。王昌齡的這一名句不僅包蘊了”冰心”、”玉壺”、”心若懷冰”、”玉壺之德”等語意,而且深情而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品格和德行。

  詩人簡介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不惑,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亦有“詩家天子王江寧”的說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