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靜無為的意思

注音 ㄑ一ㄥ ㄐ一ㄥˋ ㄨˊ ㄨㄟˊ

拼音 qīng jìng wú wéi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道家謂剋制外慾,清神靜心,順應自然。後泛指一切事情聽其自然,不強求。

聞昔人君崇尚土木,孰若清靜無為,邑人以康。——宋·王曾《諫作玉清昭應宮》

quiet and inaction;

國語辭典簡編本

清靜無為「ㄑㄧㄥ ㄐㄧㄥˋ ㄨˊ ㄨㄟˊ」

指道家克制欲念、心神寧靜、順應自然的思想。後泛指任其自然,不以人力勉強作為。語本《老子.第五十七章》。

造句他決定退休後到鄉下居住,享受清靜無為的生活。

國語辭典修訂本

清靜無為「ㄑ一ㄥ ㄐ一ㄥˋ ㄨˊ ㄨㄟˊ」

⒈  指道家剋制慾念,心神寧靜,順應自然的思想。語本後泛指任其自然,不以人力勉強作為。唐·賈至〈虙子賤碑頌〉:「鳴琴湯湯,虙子之堂,清靜無為,邑人以康。」

《老子·第五十七章》:「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西遊記·第二回》:「此是休糧守谷,清靜無為,參禪打坐,戒語持齋。」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清淨無為”。 春秋 時期道家的一種哲學思想和治術。提出天道自然無為,主張心靈虛寂,堅守清靜,消極無為,復返自然。 漢 初實行這種政治策略。

《老子》:“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
漢 劉向 《說苑·君道》:“晉平公 問於 師曠 曰:‘人君之道如何?’對曰:‘人君之道,清浄無為。’”
宋 蘇軾 《上清儲祥宮碑》:“臣謹按道家者流,本出於 黃帝、老子,其道以清浄無為為宗。”
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二編第二章第一節:“曹參 師事道家大師 蓋公,一切遵守 蕭何 所定法令,實行清靜無為與民休息的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