儻然的意思

注音 ㄊㄤˇ ㄖㄢˊ

拼音 tǎng rán

基本釋義

⒈  悵然自失貌。

⒉  漠然,無思慮貌。

⒊  恍忽貌。

⒋  倘若。

國語辭典修訂本

儻然「ㄊㄤˇ ㄖㄢˊ」

⒈  失志的樣子。

《莊子·田子方》:「子方出,文侯儻然終日不言。」
唐·成玄英·疏:「儻然,自失貌。」

引證解釋

⒈  悵然自失貌。

《莊子·田子方》:“子方 出, 文侯 儻然終日不言。”
成玄英 疏:“儻然,自失之貌。聞談 順子 之德,儻然靡據,自然失所謂,故終日不言。”

⒉  漠然,無思慮貌。

《莊子·天地》:“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
成玄英 疏:“儻是無心之貌。”
三國 魏 嵇康 《釋私論》:“是故傲然忘賢,而賢與慶會;忽然任心,而心與善遇;儻然無措,而事與是俱也。”

⒊  恍忽貌。

明 張煌言 《贈陳文生侍郎返命閩嶠》詩之一:“倡予還和汝,天夢儻然醒。”
清 吳偉業 《柳敬亭傳》:“於是聽者儻然若有見焉;其竟也,恤然若有亡焉。”

⒋  倘若。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終制》:“今年老疾侵,儻然奄忽,豈求備禮乎?”
明 湯顯祖 《牡丹亭·訓女》:“﹝老旦﹞相公休焦,儻然招得好女婿,與兒子一般。”
《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如若有本錢的,他拼這賬生意扯直,也還不在心上;儻然是箇小經紀,只有這些本錢……這兩錠銀乃是養命之根,不爭失了,就如絶了咽喉之氣。”

⒌  偶然;僥倖。

宋 王安石 《謝孫龍圖啟》:“伏念某蕞爾之材,儻然而仕,進有官謗,未嘗不憂;退無私田,可以自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