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棋的意思

注音 ㄨㄟˊ ㄑ一ˊ

拼音 wéi qí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棋類遊藝的一種。古代叫“弈”。傳為堯作。春秋戰國時代即有記載。隋唐時傳入日本,近已流傳到歐美各國。用黑白棋子,棋盤上有19條交叉線將棋盤分成361個方格,目的是佔領較大的地區,並吃掉對方的棋子。

go; Chinese draught;

國語辭典簡編本

圍棋「ㄨㄟˊ ㄑㄧˊ」

一種棋藝。相傳為堯所發明。棋盤上縱橫各有十九道線,相互交錯成三百六十一個點,雙方分持黑白棋子著於點上,用以圍攻對方。凡被包圍而無活路者,則為對方所吃。最後再視所占之點的多寡來決定勝負。

造句閒來無事時,哥哥喜歡和朋友下圍棋。 △大棋

國語辭典修訂本

圍棋「ㄨㄟˊ ㄑ一ˊ」

⒈  一種棋藝。相傳為堯所發明。棋盤上縱橫各有十九道線,相互交錯成三百六十一個點,雙方分持黑白棋子著於點上,用以圍攻對方。凡被包圍,而無活路者,則為對方所吃。最後再視所佔之點的多寡來決定勝負。

⒉  下圍棋。

《三國演義·第一二〇回》:「退入後宮,與祕書丞張華圍棋消遣。」

引證解釋

⒈  亦作“圍碁”。棋類的一種,古代叫弈。傳為 堯 作。 春秋 戰國 時代即有關於圍棋的記載, 漢 墓殉葬物中曾發現有石制棋盤。 隋 唐 時傳入 日本,近已流傳至 歐 美 各國。早先棋盤上有縱橫各十一、十五、十七道線幾種, 唐 以後為縱橫各十九道,交錯成三百六十一個位。雙方用黑白棋子對著,互相圍攻,吃掉對方棋子,佔據其位,佔位多者為勝,故名“圍棋”。參閱 晉 張華 《博物志·佚文》、 宋 張儗 《棋經》。

《方言》第五:“圍棋謂之弈。”
晉 葛洪 《抱朴子·百里》:“或有圍棊樗蒲而廢政務者矣。”
唐 韓愈 《送靈師》詩:“圍棊鬭白黑,生死隨機權。”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回:“日長無事,我便和 繼之 對了一局圍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