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若的意思

注音 ㄏㄨ ㄖㄨㄛˋ

拼音 hū ruò

基本釋義

⒈  恍若,好像。

⒉  倘或,假使。

引證解釋

⒈  恍若,好像。

戰國 楚 宋玉 《登徒子好色賦》:“於是處子怳若有望而不來,忽若有來而不見。”
三國 魏 曹植 《七啟》:“於是逍遙暇豫,忽若忘歸。”

⒉  倘或,假使。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冥跡》:“其子聽之感慟,因自誓:忽若作人,當再為 顧 家子。”
《敦煌變文集·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講經文》:“可中修善到諸天,居處生涯一切全……忽若共君生那裡,尋常自在免憂煎。”
蔣禮鴻 通釋:“這段文章,‘可中’和‘忽若’並用,都是‘倘或’的意思。”
《敦煌變文集·目連緣起》:“伏願世尊慈悲,少借威光,忽若得見慈親,生死不辜恩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