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離的意思

注音 ㄓ ㄌ一ˊ

拼音 zhī lí

詞性 形容詞

基本釋義

⒈  分散;殘缺;沒有條理。

支離破碎。

broken; fragmented; disorganized;

⒉  瘦弱;衰弱。

thin and weak;

相似詞

分散

相反詞

集中 完整

國語辭典修訂本

支離「ㄓ ㄌ一ˊ」

⒈  分散。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捷獵麟集,支離分赴。」

完整 集中

⒉  殘缺不全。

《莊子·人間世》:「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

⒊  散亂而無條理。

漢·揚雄《法言·五百》:「天地簡易而聖人法之,何五經之支離?曰:『支離蓋其所以為簡易也。』」

⒋  漂泊流浪。

唐·杜甫〈詠懷古蹟〉詩五首之一:「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

引證解釋

⒈  分散;分裂。

《左傳·哀公二十五年》:“公為支離之卒,因祝史 揮 以侵 衛。”
杜預 注:“支離,陳名。”
竹添光鴻 會箋:“支離,分散也,蓋分為數隊以誤敵。”
《文選·王延壽<魯靈光殿賦>》:“捷獵鱗集,支離分赴。”
李善 注:“支離,分散貌。”
唐 元稹 《蠻子朝》詩:“部落支離君長賤,比諸夷狄為幽冗。”
前蜀 韋莊 《秦婦吟》:“忽看庭際刀刃鳴,身首支離在俄頃。”

⒉  繁瑣雜亂。

漢 揚雄 《法言·五百》:“或問:‘天地簡易而法之,何《五經》之支離?’曰:‘支離蓋其所以為簡易也。’”
汪榮寶 義疏:“支離、支繚,皆繁多歧出之意。”
金 王若虛 《<史記>辨惑一》:“至《世家》雜舉二篇之旨,支離錯亂,不成文理,讀之可以發笑。”
清 李慈銘 《越縵堂讀書記·玉函山房輯佚書》:“馬 氏既未能深考,而貪多務博,緟復支離,其所輯往往犯此病也。”
洪深 《電影戲劇的編劇方法》第三章五:“結果是他的理論儘管不錯,而編出的故事卻是支離強湊,全無生命的了。”

⒊  離奇,虛妄。

南朝 宋 何承天 《重答顏光祿》:“足下雅秉《周禮》,近忽此義方,詰無形之有,為支離之辯乎?”
唐 柳宗元 《與呂恭論墓中石書書》:“今視石文,署其年曰‘永嘉’,其書則今田野人所作也,雖支離其字,猶不能近古。”
清 葉名灃 《橋西雜記·趙甌北汪龍莊考史之法》:“讀史者自當奉正史為主,正史而外不妨兼及別史,折衷於一是。凡支離謬誕之談,概從刪削焉。”
聞一多 《奇蹟》詩:“我也說但為一闋鶯歌便噙不住眼淚,那未免太支離,太玄了,簡直不值當。”

⒋  流離,流浪。

唐 杜甫 《詠懷古蹟》之一:“支離西北風塵際,飄泊東南天地間。”
宋 陸游 《書懷》詩:“濯錦江 頭成昨夢, 紫芝山 下又新年……支離自笑生涯別,一炷爐香繡佛前。”
清 方苞 《季武子哀辭》:“蹇孤遊兮局窄,命支離兮為鬼客。”
清 秋瑾 《重上京華甲江題壁》詩:“懊惱襟懷偏泥酒,支離情緒怕聞鶯。”

⒌  謂殘缺而不中用。

《莊子·人間世》:“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文選·謝靈運<永初三年七月六日之郡初發都>詩》:“良時不見遺,醜狀不成惡;曰餘亦支離,依方早有慕。”
李善 注引《七賢音義》:“形體離,不全正也。”
宋 蘇軾 《題過所畫枯木竹石》詩:“散木支離得自全,交柯蚴蟉欲相纏。”
清 馮廷櫆 《歲暮書懷》詩:“自分支離本無用,不須彈鋏怨沉淪。”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一章:“或手足斷殘,支離其身,侏儒短小,不齊於人。”

⒍  憔悴;衰疲。

《晉書·郭璞傳》:“是以不塵不冥,不驪不騂,支離其神,蕭悴其形,形廢則神王,跡粗而名生。”
唐 杜甫 《贈崔十三評事公輔》詩:“分軍應供給,百姓日支離。”
仇兆鰲 注引 王嗣奭 曰:“支離,謂民力已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董生》:“久之,面目益支離,乃懼,復造善脈者診之。”
巴金 《家》附錄三:“我一九四二年回到 成都 見到了她,她已經成了一個‘弱骨支離’的‘老太婆’了。”

⒎  謂艱於行動。

唐 獨孤及 《為李給事讓起復尚左丞兼御史大夫等第三表》:“顧臣羸瘵奄奄,行步支離,力有所不任,用有所不逮。”

⒏  猶支吾。謂說話吞吞吐吐。亦謂含混不清。 《梁書·吳均傳》:“先是, 均 表求撰《齊春秋》,書成奏之。

高祖 以其書不實,使中書舍人 劉之遴 詰問數條,竟支離無對。敕付省焚之。”
《兒女英雄傳》第八回:“不想我把事情弄妥了,趕回店來,你倒躲了。我問問店家,他合我言語支離,推説不知去向。”

⒐  見“支離疏”。

⒑  見“支離益”。

⒒  見“支離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