曏者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ㄤˋ ㄓㄜˇ

拼音 xiàng zhě

基本釋義

⒈  副詞。以往,從前。

曏者辰發靈虛。——唐·李朝威《柳毅傳》
曏者視渡老人之芋之香。——清·周容《芋老人傳》
曏者之香而甘。

before; formerly; in the past;

國語辭典修訂本

曏者「ㄒ一ㄤˋ ㄓㄜˇ」

⒈  以前。

《儀禮·士相見禮》:「曏者,吾子辱使某見,請還摯於將命者。」
明·馬中錫《中山狼傳》:「曏者,草木無知,謬言害事。」

引證解釋

⒈  剛才。

《莊子·田子方》:“曏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
《後漢書·臧宮傳》:“將軍曏者經虜城下,震揚威靈,風行電照。”
唐 穀神子 《博異志·陰隱客》:“門人曰:‘汝已至此,何不求遊覽畢而返?’工人曰:‘曏者未敢,儻賜從容,乞乘便而言之。’”

⒉  從前;前些時候。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文學》:“晏 聞 弼 名,因條曏者勝理語 弼 曰:‘此理僕以為極,可得復難不?’”
宋 蘇軾 《司馬溫公行狀》:“臣曏者進説,陛下欣然無難意,謂即行矣。今寂無所聞。”
《西遊記》第九七回:“大哥是個了得的,曏者那般毒魔狠怪,也能收服,怕這幾個毛賊?”
清 陳維崧 《<溉堂前集>序》:“即曏者 綿駒 王豹 之徒,所駡為不值一錢矣。”
1. 以往;從前。 《晏子春秋·諫上二》:“嚮者夫子之教寡人無禮之不可也,寡人出入不起,交舉則先飲,禮也?”
漢 司馬遷 《報任少卿書》:“嚮者僕常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
宋 汪應辰 《<石林燕語>辨》卷九:“嚮者非朝廷不許,由臣請之不堅故也。”

⒊  剛才,適才。

《晏子春秋·雜上二六》:“嚮者 燕 客侍,夫子胡為憂也?”
《呂氏春秋·任數》:“嚮者煤炱入甑中,葉食不祥, 回 攫而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