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議的意思

注音 一ˋ 一ˋ

拼音 yì yì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不同的意見。

每有四方異議,輒召入問籌策。——《後漢書·耿列傳》
異議蜂起,高談不息。——唐·盧照鄰《南陽公集序》
持異議。

objection; dissent;

⒉  法律用語。指法官對案件判斷有不同意見。

提出異議。

opinion;

相似詞

反駁 貳言 反對

相反詞

贊同

國語辭典簡編本

異議「ㄧˋ ㄧˋ」

不同或反對的意見。

造句開會時,他對上次會議記錄提出異議

國語辭典修訂本

異議「一ˋ 一ˋ」

⒈  別有所見的議論或持反對的意見。

宋·無名氏《樑公九諫》:「策立武三思之事,諸大臣盡皆拜舞謝勅,惟有卿不拜,朕想卿必有異議。」
《三國演義·第一四回》:「群臣皆懼操勢,亦莫敢有異議;遂擇日起駕。」

贊同

⒉  法律上對於法院或行政官署之處分不服時,或契約當事人之一方,對於他一方表示反對時,所提出之意見,稱為「異議」。

引證解釋

⒈  亦作“異議”。

⒉  不同的意見。

《後漢書·耿弇傳》:“以列侯奉朝請,每有四方異議,輒召入問籌策。”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慕賢》:“內外清謐,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無異議。”
金 王若虛 《論語辨惑一》:“林少穎 雲:‘其所以相接而成文者,蓋弟子見其事相類而録之,本無異議。’”
巴金 《春》一:“覺新 看見大家都這樣主張,也就沒有異議。”

⒊  指持不同意見。參見“異義”。

《漢書·息夫躬傳》:“躬 掎 祿 曰:‘臣為國家計幾先,謀將然……臣與 祿 異議,未可同日語也。’”
唐 韓愈 《論淮西事宜狀》:“當今之世,則人人異議,以惑陛下之聽。”

⒋  法律用語。指法官對獄案判斷有不同意見者,得提出另行討論。

《唐律·斷獄·疑罪》:“諸疑罪,各依所犯,以贖論。即疑獄,法官執見不同者,得為異議。議不得過三。”
長孫無忌 等疏議:“‘即疑獄’,謂獄有所疑,法官執見不同,議律論情,各申異見,‘得為異議’,聽作異同……如丞相以下,通判者五人,大理卿以下五人,如此同判者多,不可各為異議,故云‘議不得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