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隅的意思

注音 ㄈㄨˋ ㄩˊ

拼音 fù yú

基本釋義

⒈  依

靠險要地勢。
有眾逐虎,虎負嵎(隅),莫之敢攖。——《孟子·盡心》

with one's back to strategic point;

引證解釋

⒈  亦作“負嵎”。

⒉  憑依山曲;依恃險要的地勢。

《孟子·盡心下》:“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
趙岐 注:“虎依陬而怒。”
漢 馬融 《廣成頌》:“若夫鷙獸毅蟲,倨牙黔口,大匈哨後,縕巡歐紆,負隅依阻,莫敢嬰御。”
後多指殘敵憑險頑抗。 清 錢泳 《履園叢話·景賢·書會寧令李君守城事》:“石峰 在萬山中……賊踞為巢穴,築壘開溝,為負隅計,實絶地也。”
清 袁枚 《新齊諧·趙大將軍刺皮臉怪》:“怪至中堂挺然立作負嵎狀,家丁相視,無敢前。”
孫中山 《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陳炯明 等跳梁於 東江,鄧本殷 等負隅於南路。”

⒊  背靠牆角。

郭沫若 《海濤集·我是中國人》:“我成了一隻鐵欄裡的野獸,只是在牢房裡兜圈子。偶爾也負嵎。在草蓆上胡坐一下。”
冰心 《寄小讀者》二七:“看見過力士搏獅麼?當他屏息負隅,張空拳於猙獰的爪牙之下的時候,他雖有震恐,雖有狂傲,但他決不暇有蕭瑟與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