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強附會意思

注音 ㄑㄧㄢ ㄑㄧㄤˇ ㄈㄨˋ ㄏㄨㄟˋ

拼音 qiān qiǎng fù huì

釋義 牽:拉;附會:把無聯絡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說成彼此相干。

成語出處 清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後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不分明的緣故。”

簡體字 牵强附会

常用程度 常用

感情色彩 貶義

成語辨形 附,不能寫作“咐”。

相似詞 穿鑿附會生拉硬扯

相反詞 合情合理順理成章

英語翻譯 give a strained interpretation

日語翻譯 無理(むり)なこじつけ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ㄑㄧㄢ ㄑㄧㄤˇ ㄈㄨˋ ㄏㄨㄟˋ

拼音 qiān qiǎng fù huì

成語解釋 比喻生拉硬扯,勉強湊合。語本宋.鄭樵〈通志總序〉。△「穿鑿附會」

【語義說明】生拉硬扯,勉強湊合。
【使用類別】
用在「強合硬湊」的表述上。
【成語造句】
<01>這明明就是兩件事,你怎麼可以牽強附會地混為一談呢?
<02>考據、驗證都是必要的工作,為的就是避免牽強附會地推論。
<03>這樣的內容安排,過於牽強附會,讀者一定會覺得不合邏輯的。
<04>這種牽強附會的解釋,根本與事實有著很大的出入,很難令人接受。
<05>你這個理由真的太牽強附會,連我們都說服不了,又如何使別人信服呢?
<06>稗官野史常雜入不少與史實不符的人物與事件,牽強附會而成,不可完全當真。

成語典故 宋.鄭樵〈通志總序〉(據《通志》引)〈洪範五行傳〉者,巫瞽之學也,歷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天地之間,災祥萬種,人間禍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蟲之妖,一物之戾,皆繩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晉厲公一視之遠,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晉申生一衣之偏,鄭子臧一冠之異,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董仲舒1>以陰陽之學2>倡為此說,本於《春秋》3>,牽合附會。歷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俛首4>以受籠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災祥略〉。〔注解〕(1)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西漢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2)陰陽之學:根據四時、節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凶的數術。(3)《春秋》: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公羊、穀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4)俛首:低頭。

典故說明 「牽強附會」原作「牽合附會」,典故出自〈通志總序〉。《通志》是宋代鄭樵所寫的一部講典章制度的政書,他在該書的序裡提到:自然現象變化多端,人間的福禍也都難以測知,人如何能將某些純屬於自然現象的變異,與人世福禍連繫起來?且必然視為是福禍降生的癥兆呢?然後代史官卻都好將此種自然現象與人事變化結合起來解讀,西漢時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餘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近義成語生拉硬拽 生搬硬套 穿鑿附會 郢書燕說

反義成語言之有理 言之鑿鑿 實事求是

相關漢字成語:
相關漢字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