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美德的故事有哪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和諧社會建設的核心因素,最具凝聚力、最具親和力。那你知道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弘揚傳統美德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弘揚傳統美德的故事:孔子盡禮

  詩曰:至聖孔子,老聃①是師,事君盡禮,溫恭威儀。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時期魯國人,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出生時頭頂又是凹下去的,故名丘,字仲尼。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約有三千人,其中非常優秀的就有七十二人。

  孔子小時候就十分崇尚禮制,他聰明好學,富於模仿性,年僅五歲就能組織兒童模仿祭祀禮儀。這一切都和孔母早期教育分不開。孔母經常給孔子講故事:從盤古開天地、女媧②煉石補天,講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姜嫄履大人之跡而有周,又講了堯舜禪讓,大禹治水,文王演《易》等許許多多的故事。一天孔丘聽母親講了周公吐哺、制禮作樂的故事,非常認真地攥著小拳頭說:“周公太好了,娘,我長大了也要當週公那樣的人!”

  他曾到洛陽,在老子那兒問禮,後來在魯國做司寇,代理著相國的職務,他服事君王,非常盡禮。上朝時,和上大夫交談,態度中正自然;和下大夫交談,態度和樂輕鬆。進入國君的宮門時,低頭彎腰,態度恭敬;快到國君面前時,小步快行,態度端謹。走進周公的廟裡,每一種事情的禮儀,都要向人詢問。

  有一次孔子同魯國的君主在郊外祭祀後,魯君違背禮制,沒有將祭品分給大夫們共享,孔子覺得他們無禮,沒等脫下禮帽來,就離開了魯國,到別的地方去了。路過宋國時,他曾和弟子們在樹底下習練禮節。

  孔子在平常沒有事的時候,他的容貌很舒暢,神色很愉快,外表雖然溫和,卻仍舊帶著嚴肅;外表雖然威嚴,卻不流於剛猛;外表雖然恭謹,心裡仍是安泰的。他遇到放得不正當的座位,就不肯坐下;在有喪事的人旁邊吃飯,從來不吃飽;在這一天裡哭過,就不再唱歌。可見得聖人對於小小的事情,也是不肯苟且的。

  一天,魯國的樂師襄③子來拜訪孔子,孔子和他談起了音樂。襄子善於彈琴,孔子想請他指導自己彈琴,襄子答應了。於是襄子就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很認真地學習。十天以後襄子覺得孔子彈得不錯了,就對他說:“這支曲子你已經彈得很好了,再學一支吧!”“不,”孔子誠懇地說,“我剛會彈,對旋律還不熟悉,讓我再練幾天吧。”說著,孔子又專心致志地練了起來。

  幾天後,襄子又說:“你對這支曲子的旋律已經很熟,可以學別的曲子了。”孔子仍然不同意,說道:“雖然旋律彈熟了,但我還不太清楚這支曲子的意思,讓我再琢磨幾天吧。”這樣,孔子又練了起來。過了幾天,襄子又催孔子學習新的曲子。孔子說:“我現在知道這支曲子的意思了,但我還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誰,再給我幾天時間,讓我想想好嗎?”襄子被孔子認真學習的態度感動了,就不再勉強他。又過了幾天,孔子興奮地跑到襄子那裡,告訴他:“這支曲子的意思很深,作曲的人一定有遠大的理想,除了周文王還能是誰呢?”襄子驚歎道:“你說得一點兒不錯,我學這首曲子的時候,我的老師好像說過,這首曲子是周文王作的,叫《文王操》。”

  孔子認真學習音樂,收穫很大。古代流傳下來的詩歌有三千多首,他晚年整理古代詩歌,取其精華,選了三百零五首,都能一首一首地彈唱出來,編成了《詩》,後人稱為《詩經》。他一生完成了《詩》、《書》、《禮》、《樂》、《易》、《春秋》等六部經典的編修工作。孔子以這些經典為教材,精心傳授學生,培養了大量的卓越人才。

  孔子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對華夏民族的性格、氣質產生很大影響,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分子,他的思想體現在:

  1、與人為善。

  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都是他的做人準則。孔子不僅自己如此,他的學生們也深受影響。有一次,顏回跟孔子到北方去遊玩農山,同子路、子貢辯論著各人的志願,顏回說:“我願意遇見一個賢明的君王,幫他助理一切政事,教化做父親的教訓子女要有義方、做母親的要慈愛、做哥哥的要友愛、做弟弟的要恭謹、做兒子的要孝順,並用禮樂去化導人民,叫百姓們不用修理城郭,也不必掘深溝池,家裡的人沒有離散的愁恨,過了千百年也沒有戰爭的患難,這樣說來,那麼子路的勇敢,沒有地方可用了;子貢的口才,也沒有地方可施了。”孔子聽了他的一番話,很佩服地說:“顏回的道德是何等的完美啊!不費錢財,不害百姓,不勞口舌,顏家的兒子具備了這幾種美德。”因此,孔子和他的學生終生倡導用禮法而非暴力治理國家。

  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六十三歲時,曾這樣形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當時孔子已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九個年頭,他的宗旨是倡導“五倫”———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各守本分,建立國家社會秩序。施行仁政,以德服民。歷盡艱辛,不僅未得到諸侯的任用,還險些喪命,但孔子並不灰心,仍然樂觀向上,堅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3、安貧樂道。

  孔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在孔子心目中,行義是人生的最高價值,在貧富與道義發生矛盾時,他寧可受窮也不會放棄道義。但他的安貧樂道並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貴,只求維護道。孔子也曾說:“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4、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孔子以好學著稱,對於各種知識都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因此他多才多藝,知識淵博,在當時是出了名的,被當成無所不知的聖人,但孔子自己不這樣認識,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孔子學無常師,誰有知識,誰那裡有他所不知道的東西,他就拜誰為師,因此說“三人④行,必有我師焉”。

  5、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張直道而行,《史記》載孔子三十多歲時曾問禮於老子,臨別時老子贈言:“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⑤這是老子對孔子善意地提醒,應學會韜光養晦。同時指出孔子看問題太深刻,講話太尖銳,傷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給自己帶來很大的危險。

  值得一提的是,孔子身材高大,約兩米左右,人們都叫他“長人”,少年時就體魄強健,他曾為救一玩伴而將公牛搏敗,力大無比,這和他注意體育鍛煉是分不開的。他喜歡爬山,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喜愛射箭和駕車,將“射”、“御”列入“六藝”之中教誨弟子。可見孔子的體育教育除了能強身健體,還能陶冶性情,這是和禮樂的美育教育結合在一起的。

  總而言之,作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各個領域,尤其是“終生教育”領域的貢獻是難以磨滅的。他一生抱著追求真理和培育真才的願望,在自由講學的長期實踐中總結出一整套的教育經驗,給我們留下了一份極其珍貴的文化遺產,對於發展我們的教育事業,無疑有著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孔子將美育思想和道德觀念密切結合,使“美”也成為“德”的一部分。他所說的“美”實際也包含了我們現在所講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例如,“智、仁、勇”結合心靈美,“詩教”結合語言美,“文質彬彬”結合行為美,“席不正不坐”結合環境美,這種把美的觀點與道德觀點連為一體的教育實踐,對現在仍具有重大的指導作用。

  孔子曾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就是說,我十五歲立志修學,開始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相,三十歲能遵循禮法而有所立,在道德學問上有所成就,並能學以致用,四十歲就不再受外境迷惑,經歷和觀察了不同人事的因果,而能真正守住善道,五十歲澈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六十歲能平等地對待大家的意見,乃至一切動物、植物等,七十歲就連壞的念頭都不起,隨心所欲而又能不逾越道德禮制的範疇。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各階段的總結。

  【註釋】①聃:dān,古代哲學家老子的名字。②媧:wā,神話中的女神。③襄:xiānɡ。④三人:指善人、惡人、自己。善人的作用: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惡人的作用:見人惡,即內省,有則改,無加警。⑤老子這句話的意思:聰明深察的人常常遇到死亡的威脅,是因他喜歡非議他人的緣故。博學善辯、識見廣大的人常常遭困厄危及自身,是因為他好揭發他人的不善。做子女的在父輩面前不要總是突出自己,做臣子的在君王面前不要總是抬高自己。

  弘揚傳統美德的故事:王烈遺布

  詩曰:彥方盛德,化及盜牛,使人遺布,激改愆①尤。

  三國時的王烈,字彥方,是個讀書人,在當地很有威望。有一個人偷了別人一頭牛,被失主捉住了。偷牛人說:“我一時鬼迷心竅,偷了你的牛,你怎麼罰我都行,只求你不要告訴王烈。”後來,王烈知道了這件事,立即託人贈給偷牛人一匹布。有人不理解,王烈解釋道:“做了賊而不願讓我知道,說明他有羞恥之心,我送他是為了激勵他改過自新。”不久,有人把一柄寶劍遺失在路上,這個曾經偷牛的人就替他看守著,等待失主。後來這個偷牛的人變成了一個樂於助人、拾金不昧的好人。

  【註釋】①愆:qiān,過失。

  弘揚傳統美德的故事:管寧善化

  詩曰:管寧割席,以愧希榮,牽牛代牧,備汲①息爭。

  管寧是三國時期的人,他從小做事認真專注,從不分心。有一次,管寧和朋友華歆②在地裡鏟地,華歆突然剷出一塊銀子,管寧毫無理會繼續鏟地,而華歆卻將銀子揀起來,又看,然後才依依不捨地丟掉。還有一次,他們倆坐在一張席子上讀書,管寧十分認真,專心致志地閱讀,可是華歆卻不那麼專注。忽然門外的大街上人聲嘈雜,議論紛紛,說是一個有名的大官經過這裡。華歆再也坐不住了,心想:出去看看也許可以交一個朋友。於是,放下書本看熱鬧去了。管寧對華歆這種三心二意不認真讀書的態度很生氣,於是拿出刀子,割斷了坐在身下的席子,表示自己決不和華歆一樣,要和這種人絕交,並且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了。”華歆覺得十分慚愧。管寧以割席來教育華歆,讓他知道追逐名利與金錢的心理及行為是可恥的。

  鄰居家有一頭牛,在田裡亂跑破壞了田稻,管寧就牽著牛到清涼的地方放著,並且自己替他們看守著。牛主人非常地慚愧,好像受到嚴厲地懲罰一樣。

  管寧做官的鄉里有一口井,汲水的人為了搶先,經常很早起來排著長隊,後來的人有的還想搶先,經常發生爭鬥。管寧就買了許多汲水的器具,早晨比汲水的人起得都早,不等他們到就盛滿了水,放在井旁邊等著他們取走。於是,搶先汲水的人都深受感動,感覺很慚愧,當下的社會風氣由此變好了。

  【註釋】①汲:從井裡打水。②歆:xī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