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總面積最大的城市

  ,應該就數呼倫貝爾市。呼倫貝爾市***Hulunbuir***,內蒙古自治區下轄地級市,以境內呼倫湖和貝爾湖得名。地處東經115°31′~126°04′、北緯47°05′~53°20′之間。東鄰黑龍江省,西、北與蒙古國、俄羅斯相接壤,是中俄蒙三國的交界地帶,與俄羅斯、蒙古國有1733公里的邊境線。呼倫貝爾市總面積26.2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山東省與江蘇省兩省面積之和。

  2001年10月10日撤盟設市,政府駐地海拉爾區。地區人類發展指數為高。2015年地區人均GDP***與常住人口相比計算***為63131元***合1.0138萬美元***。有濱洲鐵路等多條鐵路和111國道、301國道、綏滿高速公路經過。

  2012年7月9日入選國家森林城市。市境內的呼倫貝爾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被稱為世界上最好的草原。有8個國家級一、二類通商口岸,其中滿洲里口岸是中國最大的陸路口岸。

  公元八世紀,生活在額爾古東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韋部遷移至斡難河、克魯倫河、土拉河的發源地肯特山區。12世紀,當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臺統一蒙古草原時,又返回呼倫貝爾,在這裡進行了幾次大的決定性戰役,消滅了政敵,打破了長期幾個大部落勢力均衡的局面,最後統一了蒙古高原。從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具有語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經濟生活中有許多共同特點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國建立後,實行“領戶分封制”。

  1214年,成吉思汗將呼倫貝爾草原的大部分地區分封給他的大弟拙赤·哈撒爾***額爾古納市黑山頭古城便是他的故都***,其餘部分分封給他的二弟合赤溫·額勒赤及外戚德薛禪家族,嶺東地區分封給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元朝建立後,創立行省制。

  1288年,諸王封地納入行省,嶺西地區劃入嶺北行省和林路管轄,嶺東劃入中書省泰寧路和遼陽行省山北遼東路管轄。元亡後,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退守蒙古草原,先後遊牧於呼倫貝爾草原的是元順帝的後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後裔,直至歸附後金。

  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嶺西地區建立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1946年10月改稱呼倫貝爾自治政府。1948年1月1日改稱呼倫貝爾盟,歸屬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於1945年10月在嶺東地區建立納文慕仁省,1946年6月改稱納文慕仁盟,受中共領導的興安省政府領導,1947年5月歸屬內蒙古自治政府領導。

  呼倫貝爾草原位於大興安嶺以西,是牧業四旗——新右旗、新左旗、陳旗、鄂溫克旗和海區、滿市及額爾古納市南部、牙克石市西部草原的總稱。由東向西呈規律性分佈,地跨森林草原、草甸草原和乾旱草原三個地帶。除呼倫貝爾草原東部***約佔草原總面積的10.5%***為森林草原過渡地帶外,其餘多為天然草場。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組成呼倫貝爾草原植物群落的基本生態性特徵,草原植物資源約1000餘種,隸屬100個科450屬。

  大興安嶺在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之間,自東北向西南,逶迤縱貫千餘里,構成了呼倫貝爾市林業資源的主體。截至2007年,呼倫貝爾市境內有林地面積1.90億畝,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50%,佔自治區林地總面積的83.7%;呼倫貝爾市森林覆蓋率49%,森林活立木總蓄積量9.5億立方米,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積量佔自治區的93.6%,佔中國的9.5%;呼倫貝爾市林區的主要樹種有興安落葉松、樟子鬆、白樺、黑樺、山楊、蒙古柞等。

  呼倫貝爾市野生植物資源相當豐富,共有野生植物1400多種,有經濟價值的野生植物達500種以上,主要有野生藥用植物、野生經濟植物、野生油料植物、野生纖維植物、野生澱粉植物、野生食用植物、野生果品植物等。呼倫貝爾市野生動物品種和數量繁多。據不完全統計,全市野生動物種類點中國種類總數的12.3%,佔自治區的70%以上,居第一位。全市313種鳥類中,受國家保護的鳥類有60多種,如丹頂鶴、白頭鶴、白鶴、灰鶴、大天鵝、小天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