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殼運動地殼運動的結果

  地殼運動依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劃分為不同的型別,不同型別的地殼運動形成原因不同。那麼你對地殼運動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地殼運動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地殼運動的定義

  地殼運動***crustalmovement***是由於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營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岩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並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我國古代的學者朱熹在《朱子語類》中寫到“嘗見高山有螺蚌殼,或生石中,此石乃舊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變而為高,柔者卻變而為剛。”

  地殼運動的結果

  自地球誕生以來,地殼就在不停運動,既有水平運動,也有垂直運動。地殼運動造就了地表千變萬化的地貌形態,主宰著海陸的變遷。人們可用大地測量的方法證明地殼運動。例如,人們測出格林尼治和華盛頓兩地距離每年縮短0.7米,像這樣發展下去,1億年之後,大西洋就會消失,歐亞大陸就會和美洲大陸相遇。化石也是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喜馬拉雅山的岩層裡,找到了許多古海洋生物化石,如三葉蟲、筆石、珊瑚等,說明這裡曾經是汪洋大海。文化遺蹟也是很好的證據。義大利波舍裡城一座古廟的大理石柱離地面4~7米處,有海生貝殼動物蛀蝕的痕跡,可見該廟自建成以後曾一度下沉被海水淹沒,以後又隨陸地上升露出了水面。另外,火山、地震、地貌及古地磁研究等都能提供大量的地殼運動的證據。地殼運動引起的地殼變形變位,常常被保留在地殼岩層中,成為地殼運動的證據。在山區,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層,它們有的是

  傾斜彎曲的,有的是斷裂錯開的,這些都是地殼運動的“足跡”,稱為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稱為構造地貌。地球在地質時期的地殼運動,雖然不能通過直接測量得知,但在地殼中卻留下了形跡。在山區岩石裸露的地方,沉積岩層常常是傾斜、彎曲的,甚至斷裂錯開了,這都是岩層受力發生變形的結果。在中國山東榮城沿海一帶,昔日的海灘現已高出海面20~40米。福建漳州、廈門一帶,昔日的海灘也已高出海面20米左右,說明這些地方的地殼在上升。我國渤海海底發現了約達7千米的海河古河道,這表明渤海及其沿岸地區為現代下降速度較大的地區。再如,美麗的雨花石產於南京雨花臺,這些夾有美麗花紋的光滑的卵石,是古河床的天然遺物。雨花臺大量堆積著卵石,說明這裡過去曾有河流,以後地殼上升,河道廢棄,才成了如今比長江水面高出很多的雨花臺礫石。

  褶皺

  當岩層受到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擠壓作用時,便會發生彎曲變形,這叫做褶皺。地殼發生褶皺隆起,常常形成山脈。世界許多高大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安第斯山等,都是褶皺山脈。它們是由地殼板塊相互碰撞、擠壓,在板塊交界處發生大規模褶皺隆起而形成的。 褶皺有背斜和向斜兩種基本形態。背斜岩層一般向上拱起,向斜岩層一般向下彎曲。在地貌上,背斜常成為山嶺,向斜常成為谷地或盆地。但是,不少褶皺構造的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

  斷層

  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岩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並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這叫做斷層。

  斷層有地壘和地塹兩種基本形態。中間凸起,兩側陷落的叫地壘,相反,中間陷落,兩側相對凸起的叫地塹。

  在地貌上,大的斷層常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著名的東非大裂谷***地塹***、我國華山北坡大斷崖***地壘***等。斷層一側上升的巖塊,常成為塊狀山地或高地***地壘***,如我國的華山、廬山、泰山;另一側相對下沉的巖塊,則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地塹***,如我國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在斷層構造地帶,由於岩石破碎,易受風化侵蝕,常常發育成溝谷、河流。

  瞭解地質構造規律,對於找礦、找水、工程建設等有很大幫助。例如,含石油、天然氣的岩層,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構造盆地,利於儲存地下水,常形成自流盆地。在工程建設方面,如隧道工程通過斷層時必須採取相應的工程加固措施,以免發生崩塌;水庫等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帶,以免誘發斷層活動,產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後果。

  地殼運動的研究歷史

  分析方法

  對緩慢的地殼運動,可根據地質學***地層學、古生物學、構造地質學等***、地貌學和古地磁學的考察,參考古天文學、古氣候學的資料,進行綜合分析判定。例如,大陸漂移學說是從古生物學、古氣候學找到跡象,又通過古磁極的遷移得以確立的。現在根據同位素年齡的測定和岩石磁化反向的分析,可以進一步認識地殼運動的演化。

  研究方法

  對於現代地殼運動,一般採用重複大地測量的方法,如用重複水準測量來研究垂直運動;用三角測量或三邊測量的複測來研究水平運動;用安放在活動斷層上的蠕變計、傾斜儀和伸長儀等做定點連續觀測來監視斷層的運動。20世紀70年代後期,進而利用空間測量技術***鐳射測月、人造衛星鐳射測距和甚長基線干涉測量等***監測不同板塊上相距上千公里的兩點間的相對位移***精度可達2~3釐米***,用以測定板塊之間的運動。除此以外,還可以利用海岸線的變遷,驗潮站關於海水漲落的記錄等,推斷現代地面的升降運動。

  表層移動

  傳統地質學最早發現了地球表層的垂直升降運動,證據是在高山上發現海相的沉積岩,並且有海中特有的貝類化石。這表明某些大陸地區的地殼在過去的地質年代中曾經是海洋。地質學中有所謂海進和海退之說,表明區域性地殼是有升降變化的。但是傳統地質學否認地球表層曾有過大尺度的水平運動。

  總結成果

  20世紀60年代以後總結了一系列的地學研究成果,證明地球表層在地球的歷史中曾經有過大規模的水平位移,各大陸的相對位置曾有過顯著的變化。最主要的證據是:①全球地震帶勾畫出6大板塊的輪廓,證明地球表層的岩石圈不是完整的一塊。②古地磁學的研究表明,由各大陸岩石磁性所得到的古地磁極位置不相重合,而根據各大陸不同地質年代的岩石磁性所繪製的極移曲線,在近代趨向重合於今地磁極位置。③大洋中脊兩側的磁異常條帶,表明海底地殼在不斷從中脊向兩側擴張,各板塊所負載的大陸岩石圈隨之發生水平漂移。

  垂直運動

  由於6大板塊和其他小板塊的互相鑲嵌式拼合,板塊的水平向移動必然在板塊邊界和板塊內部產生次生的豎直向運動:①板塊消減帶上海洋板塊向地幔中以一定傾角下沉;②相鄰的大陸板塊邊緣受消減運動的影響有牽連地下沉,地震時產生回跳;③大陸內部由於橫向的推擠壓力產生地殼的抬升或岩石圈的加厚,地質上產生岩層的褶皺,形成山脈和河谷。

  另外,由於地幔物質的上湧在某些地區的岩石圈中可能產生拉伸的張應力,形成張性的裂谷或斷陷盆地。從地殼均衡的方面說,地球表層的豎直向運動從根本上還受著地球重力的制約。

地殼運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