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核地核的結構

  地核的質量佔整個地球質量的31. 5%,體積佔整個地球體積的16. 2%。那麼你對地核瞭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什麼是地核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地核的簡介

  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高密度,地核物質的平均密度大約為每立方厘米10.7克。溫度非常高,有6680℃。

  地球的結構同其他類地行星相似,是層狀的,而這些層可以通過它們的化學特性和流變學特性確定。地球擁有一個富含矽的地殼,一個非常粘稠的地幔,一個液體的外核和一個固體的核心。這些對地球內部結構的認識來源於物理學證據和一些推斷,這些證據包括火山噴出的物質和地震波。地球內部從古登堡面起,一直到地球中心,稱之為地核。

  根據地震波的變化情況,發現地核也有外核、核心之別。內、外核的分介面,大約在5155千米處。因地震波的橫波不能穿過外核,所以一般推測外核是由鐵、鎳、矽等物質構成的熔融態或近於液態的物質組成。液態外核會緩慢流動,故有人推測地球磁場的形成可能與它有關。由於橫波在核心存在,所以核心可能是固態的。

  關於核心的物質構成,學術界有不少爭議,許多人認為,主要是由鐵和鎳組成。但究竟是何物,這一切都還有待於進一步探索、證明。此外,內外核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有的學者認為,在內外核之間,還存在一個不大不小的“過渡層”,深度在地下4980~5120公里之間。地核的密度很大,即使最堅硬的金剛石,在這裡也會被壓成黃油那樣軟。

  地核的結構

  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內地核科學家認為是固態結構。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內地核深5100km至6371km。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從下地幔的底部一直延伸到地球核心部位,距離約為3473千米。據科學觀測分析,地核分為外地核、過渡層和內地核[1] 三個層次。外地核的厚度為1742千米,平均密度約10.5克/立方厘米,物質呈液態。過渡層的厚度只有515千米,物質處於由液態向固態過渡狀態。內地核厚度1 216千米,平均密度增至12.9克/立方厘米,主要成分是以鐵、鎳為主的重金屬,所以又稱鐵鎳核。

  地核的總質量為1.88e21噸,佔整個地球質量的31.5%,體積佔整個地球的16.2% 。地核的體積比太陽系中的火星還要大。由於地核處於地球的最深部位,受到的壓力比地殼和地幔部分要大得多。

  在地核內部這種高溫、高壓和高密度的情況下,我們平常所說的“固態”或“液態”概念,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地核內的物質既具有鋼鐵那樣的“剛性”,又具有像白蠟、瀝青那樣的“柔性”***可塑性***。這種物質不僅比鋼鐵還堅硬十幾倍,而且還能慢慢變形而不會斷裂。

  地核的質量構成

  地核***Core***: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主要由鐵、鎳元素組成,半徑為3480千米。地核又分為外地核和內地核兩部分。外地核的物質為液態。外地核深2900km至5000km,內地核深5100km至6371km。

  從體積上看,地核佔地球總體積的16%,地幔佔83%,而與人們關係最密切的地殼,僅佔1%而已。地核***Core***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高密度,平均每立方厘米重12克。溫度非常高,約有4000~6000℃。它可再分為核心和外核。由地震波的傳送可知,外核是融熔的。從源自其他行星核心的鐵隕石來推測。

地核的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