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寧人婚嫁習俗

  由於興寧人的嫁娶規矩非常多,因此興寧民間流傳著那麼一句話,就是“興寧嫁娶下數多,多嘴阿婆子女多!”

  興寧地區的嫁娶禮儀和大部分客家地區一樣有“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此類民俗反映了客家人對人丁繁衍興旺的期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過於紛繁的"六禮"曾一度被認為是陋俗而被破除,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相關的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看老婆,包面花錢!

  一般是由男家父母託媒人去女家說媒,也有女家請媒人先訪男家的。男女兩家通過媒人說合,如雙方都有意,就約定時間“看妹子”。雙方同意後,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各請算命先生“合八字”,如合得來,就寫庚貼***俗名婚單***將親事定下。也稱“開紅婚貼”,或叫講財禮。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財禮開具出來。紅單開完後,男女雙方還要交換信物。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確定下來。即女方到男方去看家庭。婚事定下以後,男方要請算命先生擇定過門日子。

  二、入門,拉lá月,擺酒,說四句

  打扮新娘。新娘出嫁前,要請“扮娘”打扮。所請扮娘一定要“四片全”***即有子、有孫、丈夫健在,且在村中有名望***,即大家公認的”好命人”,打扮新娘要梳3次頭,每梳一次都說一句吉祥的話:一梳梳到頭,二梳福祿壽,三梳子孫滿堂。接著便為新娘穿衣、褲和鞋。

  打米篩花。新娘在“上轎”前要請有聲望的叔公打米篩花說“四句”,其儀式是:在祖公廳裡放一“摸欄”***似匾狀但比匾大的竹編織具***,當中放一方凳,其外接一籮筐。選好時辰後,伴娘便扶新娘先坐一下籮筐,後端坐凳上,並說吉祥語,如“坐籮又坐凳,身家大過興寧縣,坐凳又坐籮,子孫長過寧江河”。打米篩花者雙手執米篩置於新娘頭頂,作篩米狀,說四句吉祥的話,稱為“說四句”,如:“涯今嫁女望吉祥,子孫滿堂壽年長,夫妻白頭愛到老,兒孫高中狀元郎”。打米篩花的意思是經“百眼檢視”,這姑娘是美好端莊的,並把吉祥、美好篩在新娘身上。

  上轎。打完米篩花以後,家人、親屬、親戚都要送紅包給新娘,謂之“上轎錢”。父母還送一個提包給出嫁的女兒。包裡裝有蓮子、棗子、早稻粒、長命草、糖丸、蔥、蒜等象徵美好的東西。之後,新娘悄悄上轎***一般不放鞭炮,認為嫁女是蝕本的事,不值得大張旗鼓。這種觀念現有所改變,但風俗猶存***。

  拉月***“拉”讀拉的第二聲,意為查巡探望***。新娘出嫁,其孃家組織送親隊到男家去。送親隊由7人組成,其中必須有媒人和男童參與,其他則是嬸、嫂、婆等婦女***寡婦不能參與***。送親隊要送嫁妝,嫁妝中必配燈盞***燈同丁***、銅壺***帶嘴,象徵男孩***、糕餅、方鏡、甘蔗、柏枝、長命草,以及9個雞蛋,每個雞蛋上各寫一個紅字,組成“百子千孫,長命富貴好”。迎親。新娘上轎後,由男方家的一名已婚男子引路“入門”。至新郎家時,門前燃放喜炮,用稻草、“桃符”燃起火堆,由“伴婦”接新娘“下轎”,並跨過火堆,進入祖公堂向祖宗行禮。有些地方,新娘在跨火堆後便把一些花生、糖果、棗於、蓮子、硬幣撒在地上,讓小孩竟相搶拾,意為五福盈門。

  到了入門時辰,新娘要踢轎門,由男方的伴娘將新娘牽出轎,然後在大門口“剌稈火”,新娘從用早禾稈燒起的火堆上跨過,才進大門。這個在以前是有講究的,必須是早禾稈,意喻辟邪。

  拜堂前,外家要給新郎掛紅,用五尺長的紅布披在新郎身上。口唸:“手拿幡紅五尺長,一心拿來扮新郎,盼得新郎生貴子,早生貴子中個狀元郎。”拜堂時,新郎站 左,新娘站右,由禮生叫:一拜天地,二拜祖先,三拜高堂,夫妻對拜。拜堂畢,伴娘將新娘牽進新房,新郎新娘在鞭炮聲中從房門口向大廳撒喜糖。然後新郎新娘 喝交杯酒。以前都是去老屋卡廳下拜堂的,現在比較少了。

  三、一些禁忌和傳說***新娘學習重點在這哦!***

  婚喜宴席,是客家人中最講究、最體面的宴會,出的菜都是最為上乘的,較常見的有魚丸、“搏丸”、海蔘、豬雞鴨等,但是婚宴中是不能出“釀豆腐”的,因為“釀豆腐”是四方形的,客家人稱為“釀豆腐,各打各”,“各打各”就是離散的意思。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客家人在婚嫁喜事中,是很注重圓滿和美好的。意象是團圓的,就連用的一系列器具、物品如“米篩”、“摸欄”、燈盞、銅壺、糕點雞蛋、魚丸、肉丸、蓮子、硬幣等等都是圓的。

  婚禮之行,新郎要按時辰去接新娘,帶一個小男孩子去叫“壓轎”,即使是自由戀愛的也須找個媒人同行。這時候的新郎,身上不能帶鑰匙、指甲剪等“鐵器”;

  女兒出嫁必備兩把傘***油紙做的或布做的***作為嫁妝,因繁體的傘字為傘,字中有多個人字組成,以傘送女出嫁,取其"多子多孫"的吉意;

  婚嫁的風俗對新郎要求不多,對新娘的要求就多了:在出嫁的當日,新娘不能吃孃家的飯,表示不吃兩家飯***從一而終***;

  走出家門到上轎,是絕對不能回頭看的,這時候能哭出來,也是對父母的一種安慰;

  上轎之前,新娘的兄弟姐妹還要進行“抽姊妹帶”的儀式;

  新娘的衣服上別上縫衣針***利器***,表示“利是”;

  做母親的會讓女兒反穿內衣,據說這是表示忠誠於愛情絕不“反骨”;

  新娘下了轎,必須由有品德、多子的婦女扶著新娘進洞房,叫做“牽新娘”,經過大門時,新娘還必須跨過燃燒的稈火避邪;

  如果這時新娘已經懷孕,還要叫人扛著一架梯子跟隨,這也有一個叫法“時來運來,娶個老婆帶梯來”,客家話中“梯”、“胎”同音,意為上梯步步高;

  若是新娘轎車的座位上墊有紅紙的話,嘿嘿!對不起!!新郎你今晚無事可幹了囗囗囗***此處省去九百九十九字***。

  迎回新娘的時候,公公婆婆要回避,等星星亮了或第二天才可以相見;

  喜宴上,新娘最大,因此宴席上的雞頭是不能吃的,因為那是“鳳頭”;

  如果賓客不小心打破了碗,主家會很小心地把碎片一一拾起,用紅紙包好放到廚房裡去,主家的老人不責備賓客,就算寬容了。

  補充一點:新娘的嫁妝裡,一定會有兩條甘蔗,表示雙雙對對、甜甜蜜蜜、從頭到尾。

  坐“摸欄”風俗和傳說

  在客家農村的很多地方,女兒出嫁那天,仍保留著舉行坐“摸欄”儀式的風俗。

  在出嫁妹哩上轎前***清晨***,長輩們、眾親戚以及看熱鬧的人都聚在大廳裡,由一位德行好、育有兒女、夫妻健在的“好命人”為其舉行坐“摸欄”儀式。“好命人”先拿一個大“摸欄”放在廳的中央,在“摸欄”裡放一張椅子,把出嫁妹哩的新娘衫、鞋、傘也放進去,並在“摸欄”裡擺上兩束長命草、柏樹枝、面巾、線帶,撒上一些錢幣、早稻穀種、瓜仁、長豆角種、芝麻之後,就叫出嫁妹哩坐在“摸欄”裡的椅子上。然後“好命人”幫出嫁妹哩穿上新娘衫,並讓其行哭婚禮,再叫其挎上一個準備好的袋子,長輩和親友們便上前送上“上轎錢”。“好命人”高喊“起身,百事要早”後,伸手牽著出嫁妹哩走出“摸欄”,同時高聲念道:“長命富貴,百子千孫,主夫發財,主夫貴!”以此祝福出嫁妹哩婚姻圓滿,生活幸福。接著,一長輩為其開傘,由媒人帶一個小男孩***叫媒人撐傘***先出大門引路,出嫁妹哩跟隨男方的迎新隊伍走出大門,孃家人目送出嫁妹哩上轎離去。據瞭解,這個風俗還有一個神話故事呢。

  傳說,古時候天上有八顆星,是八個仙姑的化身,其中七個仙姑心地都很善良,只有排行第八的八仙姑心腸極壞,經常下凡作祟,專門擾亂出嫁妹哩。若出嫁妹哩不幸被其摸過,不是變得語無倫次,不認爹孃,就是變成畜牲模樣,或者由漂亮變醜,而八仙姑則變成出嫁妹哩的樣子,簡直讓男方無法辨認。人們對此毫無辦法,十分苦惱。

  有一年,某村的王員外嫁女兒,因不忍心看到八仙姑糟蹋如花似玉的女兒園芳,影響愛女的出嫁,夫婦倆便花了很大功夫,商量著怎樣對付八仙姑。他們那天早早就起床了,用絲茅、桃枝、長命草、柏樹枝和銅錢這些可避邪的吉祥物煮好了一鍋香水,讓女兒先洗澡,然後穿上綾羅綢緞,再把做嫁妝的箱櫃鑰匙交給女兒,系在褲頭上,頭上插上銀簪,打扮得漂漂亮亮。然後叫女兒進入閨房,坐在裝滿布匹、嫁衣和銅錢的“摸欄”裡,並點上一支鬆光火,把房門關好,還用鐵鍬撐著大門。他們希望這樣做可以避開八仙姑的騷擾。

  忽然,園芳的房間裡有一陣陰風吹過,是八仙姑來了。八仙姑還沒定神就聞到了一股令她眩暈的香氣,剛想用手去摸園芳,卻觸到“摸欄”的銅錢,突然迸出一道金光,八仙姑不敢再來了。

  後來,人們便競相效仿這一做法,果然再未聽人們說過八仙姑騷擾出嫁妹哩的事了。於是出嫁妹哩坐“摸欄”的風俗就慢慢形成了。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這一儀式原來的神話意味已經漸漸淡化,舉行坐“摸欄”儀式的各種物品除了表示“避邪”之外,還被賦予了新的寓意。如,“摸欄”表示“圓滿”的婚姻,早稻穀種、南瓜種子表示“早生貴子”,芝麻、長豆角種表示“百子千孫***子孫滿堂***”,而長命草、柏樹枝則表示“長命百歲,富貴天長”。如今,出嫁妹哩坐“摸欄”已演變成了出嫁時的一種必行的儀式,表達對出嫁妹哩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