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考古發現

  中國最新“田野考古獎”出爐,陝西省唐陵大遺址保護專案、岐山鳳凰山遺址、楊官寨遺址、統萬城遺址和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地等五個考古專案榜上有名,關於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唐陵、周公廟:中國考古的“奧斯卡”獎

  如果沒有曹操墓,也許大家不會意識到,冷門的考古也可以引發人們的極大關注。“其實,作為專業性極強的行業,考古界有自己的評判標準,每兩年都會評一次‘田野考古獎’,這可是中國考古界最嚴格的評選,是考古界的最高獎項,被我們稱為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10年2月8日,陝西省考古研究院辦公室主任李舉綱在回顧2009年陝西考古成就時,首先想到的就是陝西所獲得這個最高評價。2009年11月,最新“田野考古獎”出爐,陝西省唐陵大遺址保護專案、岐山鳳凰山遺址、楊官寨遺址、統萬城遺址和藍田北宋呂氏家族墓地等五個考古專案榜上有名,其中唐陵大遺址保護專案和岐山鳳凰山遺址獲得一等獎。

  “‘田野考古獎’不僅要求參選專案本身具有重要價值,而且要求整個發掘過程必須科學嚴謹,所發掘的出土文物和重要遺蹟具有階段性研究成果。自1993年開始評選至此次評選前,一等獎只產生過2次,僅陝西秦始皇陵兵馬俑二號坑和山西省絳縣橫水西周墓地發掘獲得過一等獎,這次陝西再次榮獲2個一等獎,充分顯示出陝西省考古科研實力和人才優勢。”李崗,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科研工作,專門負責各類考古科研專案的組織和規劃工作,在他看來,“能夠評上田野考古獎的一等獎,這應該是學界對陝西考古界的最高評價。”“考古不是簡單的挖掘,作為一門嚴肅的科學,在挖掘的背後是更長期的科學研究,從中尋找歷史的蛛絲馬跡。有時挖掘可能只是幾個月的時間,而研究卻需要好幾年。”李崗說。

  事實上,陝西唐陵大遺址的考古調查從2005年正式啟動一直持續到現在,調查物件包括18座帝陵和2座祖陵。“2009年我們對唐玄宗泰陵和唐穆宗光陵開展了考古調查。在對唐陵的考古中,我們採用了遺址和石刻的三維鐳射掃描測繪、建築基址的三維復原、地理資訊系統***GIS***等科技手段,多方位記錄遺存資訊,多角度分析遺存內涵,為大遺址考古工作手段和方法的改進做出了有益探索。這次獲得田野考古大獎,也說明我們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得到了考古學界的認可。”

  “岐山鳳凰山周公廟遺址的考古工作進行的更早,2004年起我們院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聯合組成的周公廟考古隊,對該遺址實施了一系列的考古工作。”周公廟遺址專案負責人王佔奎回憶說,“雖然2004年這個專案遺憾落選當年全國的十大考古發現,但經過這些年來的研究,通過這個專案,我們已經能夠建立了商周時期較為詳細的考古學文化分期與編年體系;初步釐清了商周時期聚落的內部結構,也取得了很多的成績。”

  之北宋呂氏:修復“考古鼻祖”家族記憶

  考古考出了“鼻祖”,這不僅在考古界,就是對很多沒有接觸過考古的人來說,也是個有趣的事情,而這一切都發生在2009年的陝西藍田。“我們對藍田五里頭村北宋呂氏家族墓的考古屬於搶救性發掘,2006年該墓地中的一座墓葬被盜,案件告破後,在公安機關追回的119件文物中,有3件屬於國家一級文物,11件二級文物,47件三級文物。從2007年開始我們院就組織專家對這個墓群進行勘探,經過2年多的考古調查,可以確認是北宋呂大臨的家族墓塋,他可是我們考古學界的鼻祖的呀。”說到藍田北宋呂氏族墓,李舉綱顯的有些興奮,“這個墓葬群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和墓葬的獨特結構都很讓人震驚,我們準備將它申報2009年的全國10大考古發現。”

  負責這個專案的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張蘊介紹說,呂大臨是我國最早的金石學家和考古學家之一,就是他在歷史上第一次提出“考古”的詞語。

  這個墓群在當地被稱為“呂氏四賢墓”,埋葬著北宋著名學者呂大忠、呂大防、呂大鈞、呂大臨四兄弟。呂大防官拜尚書右丞,進中書侍郎,號稱“賢相”,主持刻繪了《長安圖》、《興慶宮圖》,同時他還主持了杜甫草堂的重建。呂大忠移《石臺孝經》於“府學之北塘”,為西安碑林的創始者。呂大鈞則是北宋關中學派的代表人物,所著《呂氏鄉約》是關中學派道德禮教的代表作。兄弟四人都對陝西古代文化發展做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出土的墓誌內容非常豐富,為研究北宋官制、科舉制度以及河南汲郡呂氏家族的起源、分支、途遷和定居陝西藍田後的家族發展譜系、延續脈絡等提供了珍貴的第一手研究資料。呂大臨墓葬雖早年被盜,墓誌遺失,但有證據顯示其墓葬位置亦可基本確定,這對研究中國考古學史亦具有重要意義。”張蘊介紹。

  呂氏家族墓地由27座墓葬、東西北三面圍溝、家廟遺址共同組成,形成長321米、寬273米的完整的家族墓園。墓葬均為豎井墓道、土洞墓室,深7.5-15.5米不等,家廟遺址位居墓地中軸線南500米處,為三進院磚木結構,現基址尚存。

  2009年,呂氏家族墓地的田野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墓葬排列脈絡清晰,中軸線上自南向北縱向貫魚式為長子長孫系列,橫向則按輩份分排佈置。從宋神宗熙寧七年***公元1074年***到宋徽宗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共埋葬了五代呂氏族人。呂氏家族墓地為目前國內首次發現的、基本完整的北宋家族墓園。

  九泉之下的名門望族在1000年後得以重見天日,而從隨葬器物中,我們也能感受到1000年前北宋文人的生活氣息,出土的大量瓷器中很多位茶具、香具,各類石、陶硯臺是隨葬遺物的又一特色,其中安徽歙縣的長眉子硯、山西新絳澄泥魚肚白硯均屬文房用具之精品。在呂氏族墓中人們甚至發現了北宋時稀有珍貴的白茶,即宋徽宗贊之“如玉之在璞”的沖泡味道無異倫比的茶。

  之“軍事首領”族墓:陝西最集中的元代家族墓地

  在中國歷史上,元朝存在時間僅近百年,這段歷史的考古發現在我國一直十分少見,2009年,陝西考古專家在西安發現了元朝“軍事首領”劉柏林的家族墓葬,這是迄今為止陝西地區元代墓葬最集中、最重要的一次發現。

  “陝西是文物大省,地上地下文物資源非常豐富,現在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快,這次發現的劉柏林族墓,就是位於一個房地產開發專案所在地。從2009年3月份開始,我們對這個墓葬群進行了發掘,到2009年12月底,共在這個專案的徵地範圍內發掘各代墓葬近50座,其中12座元代墓葬裡的資料比較重要。”李崗說。

  此次發掘的墓葬位於西安安區北里王村附近,屬於長安鳳棲原的範圍,各代墓葬分佈密集,一直以來都是古代西安居民的集中埋葬區,陝西考古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員說,“我們按照有關規定對用地範圍進行了考古勘探,發現古墓葬356座,這些墓葬分佈密集、型別多樣,時代跨度從漢代一直到明代,具有極為重要的考古研究價值。”

  在這12座元代墓中,藏著一位“軍事首領”的家族墓。據介紹,其中兩墓的墓主分別是劉黑馬及其子劉元振,兩人的事蹟見載於《元史·劉柏林傳》,均為元世祖忽必烈時期著名的人物,多次參與蒙元與宋金的重要戰役,如三峰山之戰、瀘州之戰、釣魚山之戰等,戰功卓著。劉黑馬曾任都總管萬戶,統西京、河東、陝西諸軍萬戶;劉元振曾任成都路軍民經略使、潼川路副招討使等職。而劉柏林則是劉黑馬的父親,降服成吉思汗後,曾屢立戰功,成為秦國公,是當時的軍事首領。從墓誌內容可知,這應為劉氏祖塋之地,由此初步推斷這組排列有序的元代墓葬應為蒙元時期漢人世侯劉黑馬家族墓地。

  考古人員介紹,雖然這些墓葬此前已多數被盜擾,但出土的器物種類仍很豐富,包括金器、銀器、銅器、鐵器、瓷器、陶器、紡織品等,其中陶器數量最多,均為細泥灰黑陶,由於墓葬的等級較高、排列有序、形制完整,對研究陝西地區及這一時期的喪葬文化提供了重要線索。“特別是出土的劉黑馬、劉元振等墓誌,儲存完好,內容完備,能夠與《元史》、《蒙兀爾史記》等文獻相互佐證,多處記述如劉氏家族的世系、婚姻結構以及所參與的東大歷史事件,具有較高的文獻研究價值。”李舉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