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長運河

因工業生產的需要,於是有著更多的原材料需要運輸,人們就選擇開鑿運河這種方式。那麼,你知道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在哪裡嗎?接下來,小編就來帶你瞭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南北大運河

  我國的南北大運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也稱京杭大運河,全長1782公里,是巴拿運河的20倍,是蘇伊士運河的10倍,是世界三大運河中最長、最古老的一條。

  大運河在歷史上曾有三次較大的開鑿工程。最早的在春秋時代,由吳王夫差在揚州附近開鑿一條溝通長江和淮河的“邗溝”。第二次是隋煬帝時,這次工程最大,共分四段進行,前後用了不到6年時間,大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北抵華北平原,南達太湖流域,成為全國第一條貫通南北的水運大動脈。第三次是在元朝。自公元1281年起開始分段開鑿新的大運河至公元1292年著名水利工程家郭守敬主持下,京杭大運河全線通航。它先後經歷了1779年,才形成了現在這樣規模大的水運動脈。

  京杭大運河1794公里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資訊。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190.25公里的蘇伊士運河建成後,大大縮短了從亞洲各港口到歐洲去的航程,馬克思將其稱之為“偉大的航道”。總長82公里的巴拿馬運河,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和“世界橋樑”。

  上述兩條河流,被譽為世界上最具有戰略意義的兩條人工水道。但與長達1794公里的中國京杭大運河相比,卻在多個方面黯然失色。

  我們今天所說的京杭大運河開掘始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

  在漫長的歲月裡,京杭大運河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資訊。

  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京杭大運河比蘇伊士運河長近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同時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

  京杭大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

  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程序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澱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資訊。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

  反覆論證了近20年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工程,終於開工了。2008年12月18日,京杭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著“二通道”從紙上藍圖進入工程建設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