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面的人物故事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講述歷史的書籍,它敘述了從黃帝的漢武帝這三千餘年的故事,它是司馬遷耗費畢生的心血寫成的。那你知道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閱讀。

  :惠王招賢

  馬陵戰敗以後,秦、趙、齊三國聯軍趁機攻打魏國。不久,秦國任用商鞅大舉向東進討,來勢洶洶。而趙、齊兩國又多次打敗魏軍,侵入魏國境內。迫於強大的壓力,魏國將都城從安邑遷徙到大梁。

  面對如此危難形勢,魏惠王痛定思痛,打算強國禦侮,擺脫困境,就用卑下謙恭的禮節和優厚的物質待遇招攬賢人。賢者鄒衍、淳于髡、孟柯知道後都紛紛來到魏國。惠王把這些賢者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詢問說:“各位愛卿,寡人沒有才能,致使軍隊三次在國外遭受挫折,連太子也被敵軍俘虜,個個戰死。國家因此而元氣大傷,祖先的宗廟社稷受到了玷辱,我真是感到無比的羞恥啊。先生們不顧路途的遙遠,屈尊大駕光臨我國,您們將提供給寡人什麼妙計來使國家獲利呢?”各位賢者相繼進獻良策,孟柯進諫說:“君王不可以這樣的追求利益。您要是追求利益,那麼國中大臣們也就會追求利益;大臣們追求利益,百姓就會跟著追求利益。上上下下都追求利益的話,那麼,國家就危險了。作為君王,治理國家實行仁義就足夠了,何必去追逐利益呢?”

  :蘇代遊說

  魏哀王九年,魏國與秦國在臨晉會盟。魏國聲望大增,張儀、魏章等一些有志之士都來歸附魏國。不久,魏國的相國田需去世,楚國得知這個訊息後十分恐慌,害怕張儀、犀首、薛公等人做了魏國相國會對自己造成不利。於是,楚國令尹***相國***昭魚對蘇代說:“田需死了,我擔心張儀、犀首、薛公其中的一人繼任魏相,這樣對我們楚國大為不利啊!”蘇代同意他的看法,便問他說:“那麼,您認為誰繼任魏相會對楚國有利呢?”昭魚回答說:“我想讓魏國的太子繼任魏相。”蘇代聽了之後自告奮勇地說:“我願意為您北上游說,來達成您的心願。”

  不久,蘇代到達魏國,朝見了魏王,魏王知道蘇代是個有名的賢者,同他就國家大事攀談起來。蘇代趁機對他說:“大王,在下剛從楚國來,聽說它的相國昭魚十分憂慮,仔細一打聽,原來是擔心張儀、犀首、薛公三人中其中一人繼任魏相。我私下裡認為,他的這個憂慮是完全沒有必要。您是位賢明的君主,應當清楚相國人選。如果張儀繼任,一定偏向秦國而損害了魏國。如果犀首繼任,一定偏向韓國而損害了魏國。如果薛公繼任,一定偏向齊國而損害了魏國。相國人選事關重大,而且這些人一旦任相都會對魏國不利,您是不會隨便任命這些人的。”魏王聽了蘇代的分析,覺得很有道理,打消了任用他們三人的想法,接著又進一步向他詢問相國的最佳人選。蘇代見機會來了,偷偷一笑,就向他建議說:“您的太子才德兼備,因此我認為您應當任命太子為相國。這樣的話,那三個人都認為太子不會長期的擔任相國,便都會盡力說服各自的故國來侍奉魏國,為自己將來接替相國職位積累資本。魏國憑藉自身的強大,再加上其他三個大國的輔佐,一定會安寧無事。”魏王對他的話深信不疑,果真任命太子為魏國相國。這樣,昭魚的擔心就被解除了。

  :陳平娶婦

  陳平成年後,因為家裡比較窮,富有的人家沒有誰肯把女兒嫁給他,娶窮人家的媳婦陳平又感到羞恥,高不成低不就,因此陳平一直獨身一人。過了好長時間,有個叫張負的富人,他的孫女先後嫁了五次人,結果丈夫都死掉了。人們認為她有剋夫相,沒有人再敢娶她。陳平卻對她情有獨鍾,一直想得到她。陳平因為家貧,鄉中要是有人辦喪事,就去幫忙料理喪事,靠著早去晚歸多得些報酬以貼補家用。一次,張負碰巧在喪家見到了他,相中了這個高大魁梧的年輕人,就想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他。

  喪事辦完以後,張負跟著陳平到了陳家,陳家住在靠近外城城牆的偏僻小巷子裡,家中十分貧困,破牆爛瓦,連大門都是用一領破席製成。張負在門口來回轉悠,發現陳家門外卻有很多專為長者乘坐的安車留下的車轍,給人一種門庭若市的感覺,便感到陳平是個有才能的人,將來必定有大成就,心裡就打定了主意把孫女嫁給他。張負回到家後,對他的兒子張仲說:“我打算把孫女嫁給陳平。”張仲不解地說:“陳平又窮又不掙錢,全縣的人都恥笑他的所作所為,而你為什麼偏把孫女嫁給他?”張負卻對他說:“像陳平這樣儀表堂堂的人,哪能會長久貧寒卑賤呢?”張負最終說服了自己的兒子,將孫女嫁給了陳平。因為陳平家裡窮,張家就借錢給他作聘禮,還給他錢來置辦酒宴娶親。張負告誡他的孫女說:“不要因為陳家貧窮,就擺大小姐的架子,侍奉人家時要時刻小心。侍奉兄長陳伯要像侍奉父親一樣,侍奉嫂嫂要像侍奉母親一樣。”陳平娶了張家女子以後,家境逐漸好轉,資財日益寬裕,交遊也越來越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