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抽搐的治療方法

  隨著社會的發展,飲食起居的改變,人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來美好,但疾病也越來越多,面神經上的疾病越來越常見了,所以,下面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面部抽搐的症狀:

  1、性別特徵:多數面肌痙攣病人是在在中年之後發病,並且女性發病比較多見。

  2、耳部疾病:極少數面肌痙攣病人在出現抽搐的時候會伴有面部輕度的疼痛,伴有同側的疼痛與耳鳴。

  3、僵直性:面肌痙攣病情比較嚴重的患者,主要表現為是強直性,可以導致口角向同側歪斜、沒有辦法說話,同側的眼睛不能睜開。可經常因為自主運動而加劇、精神緊張、疲勞,因此,不能自行的控制發作。

  4、抽搐:面肌痙攣病人抽搐的程度不等,可以表現為不規律、陣發性、快速的抽搐,在病情初期的時候,抽搐比較輕,之後會延長到數分鐘或是更長時間,間歇期時間會逐漸的縮短,抽搐會逐漸的頻繁。

  5、眼部疾患:在面肌痙攣並奇怪初期的時候,面肌痙攣的症狀表現為一側的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並且逐漸緩慢的擴充套件到一側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會令人更加的注意,在面肌痙攣患者病情比較嚴重的時候,甚至會累及到同側的頸闊肌。

  :

  取主穴:阿是穴***即面肌痙攣的中心點或稱板機點***。

  配穴:氣血不足配中脘,足三裡,遇風加重者配風池,肝腎配中脘,足三裡,遇風加重者配風池,肝腎陰虛配三陰交,太溪,痰溼阻絡配陰陵泉,豐隆。

  阿是穴可以疏通區域性經絡,促進氣血的流通,令氣血濡潤筋脈;中脘為胃之募穴;足三裡為足陽明經之俞穴,又為合穴,陽明經多氣多血,則氣血可生化,經脈可榮養;風池為足少陽膽經與陽維脈交會穴,可以疏散風邪而解痙攣;三陰交為肝,脾,腎三條陰經交匯穴,太溪為腎經元穴,又為其所“注”為輸,為此二穴可滋補肝腎之陰,以調理氣血;陰陵泉為脾經俞穴,又為合穴,豐隆為足陽明經俞穴,二穴合用可祛溼化痰,疏通經絡,促進氣血的暢通執行。每次阿是穴必選穴,並隨症選取2~3個配穴。阿是穴即面肌痙攣的中心點或稱板機點。灸此穴位可以用一根高品級艾條進行溫和灸。

  灸風池穴

  風池穴:位於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處。

  灸此穴位可以直接綁一個隨身灸施灸

  灸中脘穴

  中脘穴:任脈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上4寸。

  灸足三裡穴、豐隆穴

  足三裡穴: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豐隆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八寸,條口穴外,距脛骨前緣二橫指***中指***,左右腿各一。

  灸陰陵泉穴、三陰交穴、太溪穴

  陰陵泉穴: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左右腿各一。

  三陰交穴: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左右腿各一。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也就是說在腳的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左右腿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