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繩釦的種類有哪些

  登山繩釦,也就是登山繩結。瞭解登山繩結,保障生命安全。快來一起學習吧。

  Italian hitch 半扣結

  半扣結可代替保護器用於保護或下降,也可以鎖定製動端,用作救援系統的副保護。半扣結的打法與雙套結相似,要注意避免打錯。

  高摩擦模式

  當繩子制動端與攀爬端並行時,半扣結可以發揮最大的摩擦制動力,所以在進行跟攀保護或放繩下降時,如果需要較大的制動力,應把半扣結打在高於保護者位置的地方。這樣不僅方便保護盒交接操作,而且也可以很方便地鎖定半扣結,讓保護者可以脫離系統處理意外情況。

  用途

  半扣結用於下降時會使繩子產生扭結,所以在繩尾無法自由旋轉時並不適用與長距離的下降。

  如果使用法式抓結作為救援系統的一部分,最好採用鎖定的半扣結作為副保護。如果法式抓結失效,半扣結進入受力狀態,只有解鎖制動端就可以給出一小段繩長,讓法式抓結重新受力。如果採用雙套結等固定繩結作為副保護,一旦抓結失效,後續操作就非常麻煩。

  Italian hitch locking-off鎖定半扣結

  鎖定半扣結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操作技術,在繩子受力或鬆弛時均可進行。如果需要在繩子受力繃緊的狀態下鎖定半扣結,就需要事先進行足夠的練習,確保操作過程中繩子不會發生滑動。半扣結應打在HMS梨形鎖上,不要使用普通的D形鎖,否則在半扣結翻轉時繩子會容易卡住。

  鎖定的半扣結除適用於救援系統的副保護之外,也適用於在集體下降活動中作為下降繩的固定方式,這樣在發生問題時,可以從路線頂部用繩子把被困者放到地面,或是把被困者的體重轉移到副保護繩上。

  在多段攀登線路上用直接保護方式進行跟攀保護時,如果領攀者需要接著領攀下一段繩距,可以在跟攀者到達保護位置時鎖定半扣結,然後再進行交接操作。

  鎖定半扣的操作方式與鎖定保護器相似,首先用繩子制動端在受力端上打一個活結,位置要儘量貼近半扣結,然後再用兩個半結作為固定,最終留下的繩圈不應短於30釐米。

  Karabiner brake鐵鎖摩擦結

  鐵鎖摩擦結識一種利用鐵鎖產生摩擦制動力的下降方法。與半扣結相比,鐵鎖摩擦結需要更多的鐵鎖,但對鐵鎖形狀沒有要求,不會讓繩索產生扭結,並且可以通過多個鐵鎖的串聯產生較大的摩擦力。

  使用絲扣鎖

  如果使用絲扣鎖製作鐵鎖摩擦結,應確保繩子的滑動不會使橫向鐵鎖的絲扣發生旋轉。只用一對鐵鎖很難產生足夠的制動力,在較陡峭的地形上下降時一般需要用兩對或更多對鐵鎖聯動。鐵鎖間的連線可以使用巖塞或其他保護器材上預穿的鋼纜,也可以使用另一把或數把鐵鎖。

  如果下降有可能磨損底部鐵鎖上的扁帶套,就應該用另一把絲扣鎖代替扁帶套與安全帶連線。

  Klemheist克式抓結

  克式抓結和法式抓結一樣,是最常見的抓結型別之一。二者的區別在於法式抓結在受力狀態下扔可放鬆,所以更方便操作,但有可能因為碰觸而意外失效;克式抓結只有在鬆弛狀態下才能調節,所以更可靠,但操作相對不方便。這兩種抓結在效能上互補,分別適用於不同的場合,有時同一套救援系統會同時用到克式抓結和法式抓結。

  克式抓結的打法如下:首先把繩套或扁帶套的一端貼近繩子,留出一個小圈,其餘部分在繩子上繞若干圈,最後從小圈中穿出來,扣鎖連線安全帶或系統的其他部件。圈數取決於繩子的直徑和表面性質,以及繩套或扁帶套的材質和直徑。如果圈數過少就難以產生足夠的摩擦力,圈數過多則難以調節。通常情況下,在較新的9.8毫米攀登繩上用6毫米輔繩製作的繩套打克式抓結時,圈數應在3圈左右。

  克式抓結在受力收緊後可能較難調節,這時只要把繩套或扁帶套上的小圈推鬆,即可讓繩圈一次鬆弛下來。使用克式抓結沿繩上升時,經常需要這樣的操作。

  克式抓結與其他型別的抓結一樣,只能承受靜力,不適合承受動態衝擊。衝擊力可能導致抓結在收緊狀態下沿繩滑動一段距離,因為摩擦產生的熱量而熔斷失效。

  Lark`s foot單套結

  單套結因為強度較低,所以在現代攀登運動中的應用很有限。雙套結有時候會被錯打成單套結,這樣會導致繩結強度大幅下降。但套結的唯一常見用途是作為繩套或扁帶套連線安全帶承重環的方式,例如在製作牛尾時,可以吧扁帶套用單套結系在安全帶上,另一端扣鎖連線保護點。

  cowstail牛尾

  牛尾的作用與菊繩類似,可以快速成為攀登者的副保護,同時也可以用於下降和救援操作。

  牛尾通常是一條連線到安全帶承重環的扁帶套,攀登者只要把這條扁帶套用鐵鎖釦在保護點上,就可以騰出雙手去進行其他的操作。

  最簡單的牛尾就是一條120釐米扁帶套,用單套結系在安全帶的上下兩個承重環上,與保護環所處的位置相同。

  在扁帶套上扣一把絲扣鎖,平常不用的時候,可以把扁帶套在腰間繞一圈,再把絲扣鎖扣在安全帶的裝備掛環上,方便隨時取用。

  在扁帶套中點或1/3長度處預先打好單結,需要時可以縮短牛尾連線的長度。

  進行多段下降時,牛尾的設定方法應考慮下降操作的需要。

  Overhand knot單結

  單結可以打在繩尾作為止繩結,可以作為8字結、布林結等繩結的收尾結,也可以用來在繩子中段製作繩圈。用作止繩結的單結應打在儘可能貼近主繩結的地方。

  在用繩套或扁帶套連線多個保護點構建保護站時,可以用單結調整繩套或扁帶套的長度。

  反穿單結

  對於穿繩保護點,可以用反穿單結的方式把繩子末端固定在上面,然後在離保護點距離合適的繩子上再打一個單結,把單結形成的繩圈套在腰上作為簡易的繩索保護。

  Piton brake 巖錐摩擦結

  繩尾摩擦結與鐵鎖摩擦結相似,都屬於在今天已經很罕見的下降方式,只不過提供主要摩擦點的是巖錐而不是鐵鎖。

  裝備

  需要的巖錐數量取決於繩索表面的摩擦係數和需要的制動力,巖錐和鐵鎖越多,能夠產生的制動力就越大。最適用於摩擦結的巖錐是大號V形巖錐,其次是大號箭狀巖錐,鐵鎖則可以選擇普通D形鎖。

  多重連線

  如果單一的巖錐與鐵鎖組合無法提供足夠的制動力,就需要把多個這樣的組合串聯起來。連線方式應儘量採用鐵鎖或巖塞上的鋼纜,不要是使用容易被繩子磨損的扁帶套。

  無論是用鐵鎖還是巖塞連接扣巖錐的鐵鎖,都應處於鎖背一側,否則在系統受力時,繩子可能會卡在扣巖錐的鎖背和連線用的鐵鎖或鋼纜之間。

  如果連線安全帶的扁帶套有可能受到繩子的磨損,就應用一把絲扣鎖替代,否則在繩子受力時,很容易因為摩擦生熱而把扁帶套熔斷。

  Prusik knot普魯士抓結

  普魯士抓結最初是由奧地利人卡爾•普魯士發明的,是最早的抓結形式,在今天已經基本被克式抓結所取代。普魯士抓結在受力收緊後可能難以鬆開,特別是在繩子潮溼的情況下。不過,因為普魯士抓結很容易用單手打出,所以在少數情況下仍有用武之地。

  Reef knot 平結

  平結適用於連線兩條直徑相同的繩索,但很容易鬆脫,用於連線攀登或下降繩時,應以雙漁人結收尾。

  Sheet bend 接繩結

  接繩結的原理與布林結相似,主要用途是製作簡易胸式安全帶。

  Slippery knot活結

  活結通常只有在鎖定保護器或半扣結的時候才會用到。在打結和解結的過程中都需要小心,避免讓繩子滑出保護器。通常情況下,打好活結後用兩個半結收尾,即可完成鎖定保護器或半扣結的操作。

  Stopper knot收尾結

  收尾結是為了避免某些繩結意外鬆脫而打的單結或半個雙漁人結。通常情況下,收尾結應貼近主要繩結的結目,餘出的繩尾不應短於5釐米。

  Tape knot水結/扁帶結

  水結可以用來連線兩條寬度和質地相同的扁帶,通常用於臨時製作扁帶套,例如在下降時如果需要利用穿繩保護點,就可以用水結連線扁帶兩端,形成臨時的扁帶套。水結的強度較低,且可能會意外鬆脫,所以攀登和連線保護點用的扁帶套不宜用水結制作,而應選擇機制扁帶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