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與失敗的經典小故事***2***

  成功與失敗的小故事篇3:博士的辛酸財富路

  在江蘇蘇州新區最繁華的商貿金融中心的一間辦公室裡,楊木武正坐在辦公桌前與伊朗客戶電話聯絡,一邊交談一邊用桌上的電腦檢視客戶需要產品的相關資料,微黑的臉龐透著自信。

  楊木武是蘇州大學歷史專業04年畢業的博士生。

  為了謀生,他曾經在工地撿過石頭,在菜場販過蔬菜。而如今他已是一家年產值過千萬的貿易公司老總。

  ◎從白領到雜工◎

  楊木武本科就讀於蘇大外語學院,1993年畢業後帶著200元錢隻身來到海南。由於他英語出色,老闆讓他去做外貿。楊木武如魚得水,當他的很多同學還只拿著一個月100元工資時,他已經賺到1000元一個月了。

  但是好景不長,國家從1994年開始整頓海南的房價泡沫,楊木武所在的公司開始揭不開鍋,他只好帶著十幾個民工在被太陽烤得炙熱的火山岩上撿石頭、種樹。一年後,楊木武用省吃儉用的1萬元錢給遠在江蘇盱眙的哥哥討了一房媳婦,自己則回到了蘇州。

  1996年,楊木武在蘇州虹橋友誼商城食品部做經理時認識了將與自己共度一生的女人。為了獲得蘇州戶籍,楊決定考研。

  ◎碩士生當菜販◎

  因為考研,楊木武辭去了工作,在雙塔菜場賣起了菜。

  他每天凌晨兩點起床去批發市場進貨,5點回到菜場賣菜,賣到7點回學校上課,女友留下繼續做生意,到8點鐘回單位上班,下午,他過去繼續賣菜。因為很靠近學校,那時候他最尷尬的是見到師兄弟和老師。

  因為沒有經驗,他們賣菜吃了不少虧。而且靠賣菜只能維持日常生活,他們幾乎留不下任何積蓄。那段時間,楊木武的體重掉了10多斤。

  “拿到研究生入學通知書是我最開心的事情”,楊木武以超過分數線40分的成績考進了蘇大歷史系。那時,考上研究生就等於什麼都有了,楊木武這才鼓起勇氣去拜見老丈人,他和女友的地下戀情終於獲得“名分”。

  楊木武說,賣菜的日子雖然辛苦疲憊,但他沒有放鬆自己的課業,他認為既然做一件事就要認真去做,咬咬牙就堅持過來了。

  ◎讀書賺錢兩相宜◎

  不久,楊木武又藉著外語優勢做起了銀行點鈔機的生意。藉助著以前在社會上闖蕩積累下的一些人脈資源和網路資源,他很快就打開了市場,順利地賺到人生第一桶金——10萬元。

  2000年,在拿到碩士學位的同時,他註冊了自己的公司。

  本以為就此走上經商道路,但由於楊木武在學業上的優秀成績和可挖掘潛力,導師王國平教授挽留他繼續讀博士。王教授非常支援楊木武邊學習邊創業,並多次在他面臨抉擇的時候給予指導、支援。在讀博期間,楊木武的公司迅速發展壯大,據介紹,公司分為自主研發製造和對外貿易兩個部分,製造主要是生產銀行業所需的一些儀器。而貿易方面則內容廣泛,觸角還伸展到美國、新加坡、伊朗等十幾個國家。

  生意上做得精,楊木武在學業上也非常成功。在2000年蘇大百年校慶之際,他與導師王國平教授一起合作翻譯編寫了《東吳大學校史》,為百年校慶獻上了一份厚禮,並作為惟一的學生代表前往臺灣東吳大學訪問交流。

  ◎志存高遠真君子◎

  楊木武認為,雖然他現在從事的行業與他的專業並不一致,但專業知識確實是幫助他成功的武器之一,“與外商交流時,在英語與歷史方面的積累能帶來溝通的便利,很容易就與他們成為好朋友,生意也就很自然地談了下來”。

  此外,由於學習歷史需要對各國社會發展程序作深入研究,這又使得他對社會的發展趨勢有了更前瞻性的認識,對貿易領域的投資物件有更準確的把握,這一切都是他成功的利器。

  “一個人如果要做事業,就應該從小事做起”,楊木武想以一個過來人的經驗告訴大學畢業生們,就業不要挑三揀四,首先要認識清楚自己能做什麼,一定要有吃苦的準備,只有在底層的磨鍊中才能積累經驗:此外,還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力,剛開始工作時現實與理想總是有一定的落差,會遇到許多挫折,一定要調整好自己心態,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成功與失敗的小故事篇4:“放牧山莊”大賺時尚錢

  劉金芳原本想承包一塊地搞農業開發,實踐後,她發現農業開發的錢並不好賺。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將自己的農莊轉型改為“放牧山莊”,沒想到卻讓自己賺了個盆滿缽溢。

  “麥苗當韭菜。”這是流傳在大城市孩子中的一個笑話。它實實在在地反映了這樣一個現實:如今大城市中的孩子們對農村和農業知識知道甚少。安徽省合肥市一名叫劉金芳的姑娘,從這一時尚潮流中悟出了商機,在合肥市區附近辦了一個“放牧山莊”,贏來了滾滾財源。

  突發奇想搞農業開發

  2005年,27歲的劉金芳到鄉下去看望一個親戚時,突發奇想:“何不到農村去承包一塊地,搞農業開發呢?”

  到了2005年夏天,劉金芳承包的荒山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排排鬱鬱蔥蔥的綠化樹長勢喜人,滿山遍野的果樹已經開花,地裡的西瓜讓人垂涎欲滴。然而,當她把山上的西瓜拿到山下去賣時,由於這些水果都屬於“大路貨”,也沒賣上好價錢。劉金芳一下子感到茫然了,她這才知道農業開發的錢也不好賺。

  正當劉金芳為之苦惱時,猛然發現合肥市區的一些高中生經常跑到農莊來玩,還常常踴躍上前幫她幹活,對農活表現了極大的興趣。一天,劉金芳向幾位前來幫忙幹農活的高中生問道:“你們怎麼會對幹農活感興趣呢?”他們說:“讀書讀累了,想用幹農活的方式來休閒,既鍛鍊了身體,又親近了大自然,一舉兩得。不光是我們學校的高中生想幹農活,其他很多學校的學生都有這種願望呢,只是城裡沒有給我們提供幹農活的地方。”

  途中轉型辦“放牧山莊”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劉金芳一直都在思考農莊的發展方向,聽了這幾位高中生的一席話,她茅塞頓開:自己何不把農莊辦成一個“放牧山莊”呢?讓城裡學生來這裡做農活,進行勞動鍛鍊,親近大自然,自己只需為他們提供幹農活的工具,收取門票費,不就可以一本萬利,坐地收錢了嗎?

  在一切設施準備就緒後,劉金芳的“放牧山莊”開業了,她先開始忙著請人寫宣傳單,宣傳單上寫著:成人每天2元,小孩半費,對學生實行八折優惠,軍人、殘疾人一律免費。然後,又開始到各個機關、團體、學校門口發放。

  2006年10月,合肥市科委、教委聯合舉辦野外生存挑戰賽,因劉金芳的休閒農莊在學生的素質教育中已有口皆碑,便把這一比賽定在劉金芳的農莊舉行。劉金芳圓滿完成了比賽接待任務,她賺了個盆滿缽溢,名氣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