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語文課堂效率論文

  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如何紮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呢?接下來小編為你整理了,一起來看看吧。

  篇一

  心理學家認為:當一個制定的實驗情景已經得到完全的適應,一個人已經全部瞭解了這個事件時,他就不再有興趣。或當一個完全新的經驗,由於它和一個人的知識結構毫無關聯而毫無意義時也同樣沒有興趣,而當感性輸入和現有認識結構之間具有中等程度不符合時,人的興趣最高。即"思維活躍在疑路的交*點"。然而,有的教師僅僅追求時尚,為了設計"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往往會將語文課上成口語交際課,失去了語文課的"味道"。這種現象若任其自然發展,不僅影響語文教學質量,還會導致教師形成新的錯誤的語文教學觀念。那麼有效的語文教學究竟需要怎樣的情境,又該怎樣去創設呢?

  ***1***情境創設應目的明確。一節課總有一定的教學任務,包括認知技能、語文思考、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這就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而且要做到具體、明確,不能一味籠統地追求熱鬧。一方面,要及時從生活情境地中運用語文語言提煉語文問題,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創設作為課堂教學的"擺設"。

  [案例]有位教師在教完9的乘法算理後,設計了一個應用鞏固的遊戲情境--"開小火車"。遊戲是由老師自己當"火車頭",老師手裡拿著許多口算卡片,嘴裡說著"嗚......",火車開到哪兒,就指定身邊的一位同學回答,回答對了,這位學生就可以拉著老師的衣服跟在後面做"車廂",下一個同學則接著拉著前一個同學的衣服。"火車"一直在教室裡開著,不一會兒,"火車"變得越來越長了,場面也越來越熱鬧,只見小朋友有的站著,有的笑著,有的在歡呼著......

  [分析]:在這節課中,教師創設了符合二年級小朋友年齡結構、心理特徵的遊戲情境--"開小火車",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表面上看,學生是動起來了,其主體作用也得到了發揮,同時,師生的距離近了,似乎實施了零距離的對話。但仔細觀察便會發現,這堂課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熱熱鬧鬧,並沒有激發起學生深層次的思維,一節課下來,學生收益很少。分析問題所在,我認為,這位教師在創設教學情境時,雖然注重了情趣,卻忽視了教學內容。因而,儘管學生很投入地參與了,但他們感興趣的是"開火車"這一活動本身***這一活動本身與教學內容無關***。直到活動結束,學生仍沉浸於對活動本身的興趣中,而並未進入語文情境。

  [思考]:我們在設計課堂教學情境時,不僅要注重童趣,更關鍵的是要緊扣教學知識或技能。"情境"不是讓學生為了故事而故事,為遊戲而遊戲,學生是在各種有趣的活動中體驗"語文化"的過程,情境創設要對學生學習有意義。

  ***2***情境內容應從學生的生活和現實背景中提出。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絡起來,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語文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語文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這是一位年輕老師執教的一堂隨堂課。上完平均數的意義後,老師對學生宣佈了一條好訊息:下星期學校將要組織學生去春遊。頓時,教室裡爆發出一陣歡呼聲。師:考慮到目前是旅遊旺季,遊人較多,為使同學們玩得舒心,又確保安全,學校交給老師一個任務--瞭解觀音山等風景區最近的日遊客量,選擇其中游客最少的一處作為我們春遊的目的地。我想請同學們幫忙完成這項工作。接著,老師出示了三個風景區的景點圖片及各景區最近一週的遊客人數統計表,讓學生計算各景區最近一週平均每天的遊客量......整堂課,學生們都非常活躍,學習積極性很高,教學進展也很順利。下課鈴響了,正當該老師滿意地走出教室的剎那間,許多學生圍上來,七嘴八舌地問:"老師,我們下週幾去春遊?""老師,我們真的要去遊玩嗎?"當時老師一片茫然,隨便應付說"等以後再說吧!"剎時,學生"啊?!"臉上流露出因感到上當受騙而不滿的神情。事後,雖然這堂課受到了許多老師的好評,但學生那失望、不滿的神情著實讓聽課的我心神不定......

  [分析]:雖然老師設計此情境時,非常注重語文與生活實際的聯絡,想讓學生明白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語文資訊,讓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學習語文和理解語文,進而明確學習語文的價值所在。於是,她挖空心思編造了學生最感興趣的話題--春遊。教學時,此情境設計也確實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推向了高潮,較好地激發了學生追求、探索的慾望。學生是帶著期盼、滿懷著憧憬上完這節課的。但美麗的謊言終究要被揭穿,也終究要破滅的。當學生明白老師只不過是"說說而已"時,就產生了一種被愚弄的感覺。可以想像,他們以後面對老師創設的教學情景,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再也不會像今天一樣充滿激情。

  [思考]:最優化教學是教學活動的理想目標,良好的情境創設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手段,但教學過程受到教師、學生、媒體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創設情境畢竟只是進行教學的一種手段,所以在情境創設中要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尤其是客觀現實,要考慮其是否為創設情境準備了條件。我們設計的情境要有一定的真實性和現實意義,更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而不能"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3***情境的形式要有所變化。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情境的創設要符合不同年齡段兒童的心理特徵和認知規律,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變化。對低、中年級的兒童,可以通過講故事、做遊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情境,而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側重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問題情境,用語文字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當然我們要防止課堂教學的"唯情境論"傾向,正確認識和科學適度地運用情境教學策略。

  總之,情景創設要讓情景創設服從教學內容,既要有"語文味",又要有"應用味",服務於教學目標,服務於教學重點,情景創設只是一個手段。因此努力提高各種情景創設的效度,讓學生在情景中獲得體驗,喚起情感,啟用思維,更好地學習。

  篇二

  首先,課堂上教師要準確定位。平等的交流有利於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美國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過:“教學是一種教起來使人感到愉快的藝術。”因此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表達,師生平等和諧的情感交流,均能調動師生的情感並形成一種內在動力,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所以,教師要與學生平等相處,讓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努力把課堂效率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就要求教師課堂上放下架子,收起嚴肅的面孔,努力調低姿態,讓學生感到你是來和他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知識的,而不是來教授知識的,這樣學生就會覺得這位老師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無形之中就拉近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感情距離,學生就非常願意共同學習,共同探討知識,從而創造出了平等、和諧、友好的課堂學習氣氛。學習快樂,氣氛溫馨,學生也就願意學習並能喜歡上語文課。這樣就水到渠成的提高了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率,教、學都達到了目的。

  其次,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素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當一個人有了自己崇拜的偶像時,他就會以偶像的言行舉止來要求自己。無論什麼時代的學生,都有他們各自時代的偶像。現代中學生亦是如此,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我們不是常聽到某某人崇拜某某人五體投地,目的不能實現而茶飯不思,甚至自殺的故事嗎?他們不是從實際出發而是形成了盲目崇拜。為此,教師要充分發揮“學高為師,身正為範”的表率作用,引導學生從自己身邊尋找偶像,讓他們感覺到老師就是自己的榜樣。如寫作文,我提倡下水作文,師生同做。在學生們交完作文後,我當面向學生朗誦自己的作文,當學生們聽到老師的作文主題鮮明、中心突出、層次清晰、結構嚴謹、文字優美時,他們會立刻面露欣羨之色,佩服得五體投地,也會由此喜歡上老師,而學生一旦喜歡上老師,上課時就會認真聽講,課後也一定會及時完成作業、獨立思考、舉一反三,把教師課堂上講的內容融會貫通。

  第三,教師要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需要有效的教學方法來作支撐。一旦教學目標確立後,便要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去達成高效的教學目標。當前,隨著教改的逐步深入,課堂教學方法可謂萬紫千紅,百花齊放,出現了諸如自主、合作、探究法、討論法、談話法、情境教學法、範例教學法、發現法等等,可謂五花八門、應有盡有。但是每種教學方法的有效性都是相對的,有時候它只能解決這些問題,而面對其他問題時就可能無能為力了;它也可能有助於達到某種教學目標,卻可能同時又妨礙達到另一目標的實現。譬如,新課程理念下的公開課,好多教師採用讓學生分組討論的方式去教學,討論後,教師又讓學生依次發言,小組之間相互交流,之後,活動便告結束。結果一節課上下來,學生討論的次數倒是不少,學生活動倒是不少,而實際效果又如何呢?從實際的教學看,成績好的學生還能夠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而那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本來就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又不善於互相配合,因此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觀眾,或者聽眾,被拋在了一邊。一堂課看似氣氛活躍,學生踴躍,師生配和默契。其實,差等生的“淪落”無疑給本堂課的高效性畫上了問號,也就沒達到“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全體學生受到教育”的目的。所以,高效的教學方法要能照顧到全體學生。因此,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有針對性的選擇有效的教學方法,達成自己的教學目標,切不可一哄而上,順大流。要知道,別人的東西是別人經過反覆試驗,在實踐當中不斷摸索,不斷積累,總結出來的,簡單盲從、模仿是不會真正變為自己的東西的。

  幾千年的教育教學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其中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傳統的不一定落後、低效;現代的也不一定先進、高效。每種教學方法都有它自身的長處,也有它的短處,關鍵在於達成教學目標時,選擇適合自己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個性特點以及教學物件的教學方法,才是最高效的教學方法。譬如,散文教學可採用誦讀法與點拔法相結合,通過誦讀,創設濃厚的情感氛圍,使學生感情產生共鳴,從而深入的理解文意,明曉主題;對於議論文教學則可採用講授法、合作探究法;而對於字、詞教學則可採用自學法、輔導法等等。

  第四,教學設計要新穎適度。要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就一定要十分重視教學過程中教學問題的設計,面對全體學生設計出新穎又有吸引力、難度適宜又發人深省的問題。堅決摒棄目前出現的所謂“啟發式”的“滿堂問”教學形式。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設計的問題要典型,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情況,充分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設計出能激發學生積極思考、難易適中的問題,讓所有學生的思維都參與其中。或者根據不同程度的學生設計難易不同的問題,讓其都能有積極思考問題的機會,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穫。對於少數學習和表現方面都存在問題的學生,設計的問題更要既要有用,難度也要更低,讓他們感覺到學習並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中,教師無論採用何種方法教學,都要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服務。因此,教師應圍繞教學目標,從教學實際和學生實際出發選擇並優化組合教學方法,努力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